摘 要:农民收入水平相对偏低已成为陕西“三农”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农民增收对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认为家庭经营性收入低是制约陕西农民增收的短板,因此论述这一问题的具体表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的同时,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提高陕西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对策。
关键词:陕西 农民增收 家庭经营性收入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050-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陕西是西部欠发达省分,农民收入水平偏低,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027.87元,低于西部5247元、全国6977.29元的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持续扩大。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民增收上,如何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家庭经营性收入低是制约陕西农民增收的短板
二、陕西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偏低的原因分析
1.土地资源人均数量少和质量不高。土地是直接为人类生产生活所利用的重要自然资源,是农民最基本的劳动对象和经营基础,土地的多少和质量决定着农民家庭经营收入。陕西土地资源主要特点为山地多而平原少,全省土地总面积为30869.1万亩,其中,山地占41.74%,丘陵占32.26%,平原地占10.30%,沙地占5.66%,优质川道地只占8.85%。全省耕地6075.5万亩,占总面积的19.7%,人均只有1.6亩;有效灌溉面积1940万亩,占耕地的31.9%,全省人均只有0.51亩。2011年全国的城镇化率是51.27%,陕西是47.3%,相差3.97个百分点。陕西大量的农村人口特别是劳动力依然滞留在农村、农业中,导致单个农民拥有的农业资源少,土地经营规模小,农业从业者人均耕地面积只有4.95亩。可见,陕西农民人均土地资源较少,农用地质量不高,农民从土地资源得到的经营性收入受到限制。
2.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从表4可以看出,陕西农村居民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低于河南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大大低于内蒙古。生产性固定资产少制约了陕西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生产还是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投入,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比较2011年农村居民家庭每人出售主要农产品(见表5),陕西农村居民每人出售主要农产品的数量与全国和西北其他四省区相比,总体处于偏下水平,唯一有优势是水果。
3.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总体上陕西农业生产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一家一户为主的分散经营模式,农民专业化组织发展滞后,专业技术服务跟不上,农户生产规模偏小,难以做大做强,难以形成专业化、产业化经营,在相当程度上也降低了农业和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整体偏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仅能以原材料的形式输出,农民难以分享到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后续利润,使得农民受益的产业链条太短,仅靠农产品生产环节创造利润,造成农业生产整体经济效益处于低水平,影响农民增收。
4.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滞后。与东部相比,陕西市场经济不够发达,农村基础设施较差,农村商贸、物流、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不足。2011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90亿元,其中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3345.2亿元,增长20.4%;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444.82亿元,增长6.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和增速都远低于城镇。全省旅游集中在热点景区景点和西安市,2011年仅西安市的旅游收入就占全省的40%,乡村旅游在全省旅游的比例很小。
三、提高陕西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对策
目前促进农民增收面临有利的环境,陕西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600万农民进城,既可以大幅减少农民数量,又提高了在农村的农民的农业资源拥有量。这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有利于降低单位面积内的农业投入成本,也有利于推广农业科技和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有效性。其次,国家不断深化农村的各项改革,完善对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都有利于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
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陕西农业资源特色突出,要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合理规划布局优势农产品区域。陕北突出肉羊、小杂粮、林果、蔬菜的发展,渭北突出果业发展,关中突出
质粮食、蔬菜瓜果、乳品发展,陕南突出杂果、茶叶、蚕桑、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发展。按照“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思路,形成集中连片、布局合理、具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规模化生产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名、特、优、稀品种,走品牌经营道路,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按照这一思路,陕西果业特别是苹果生产取得很大成就,成为我国水果生产第一大省,是农业中效益最好、竞争力最强的产业,对果业地区的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大幅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如延安市设施蔬菜亩均收入较大田蔬菜收入提高了3.5倍。目前,全省日光温室大拱棚设施蔬菜面积占全省设施蔬菜面积比重偏小,要大力推进以日光温室、大拱棚为主的现代设施蔬菜建设,形成以日光温室、大拱棚为主,中小拱棚为辅,相互衔接和配套的设施蔬菜生产体系。农业机械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也是解决当前农村青壮劳动力短缺的关键。要抓住国家支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机遇,加大地方补贴,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不断提升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
2.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带动农业生产的企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凡是农业经济发展快,农民富裕程度高,农村社会繁荣的区域,大都具有一个或数个竞争能力强、带动辐射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如在陕西华圣、陕西石羊、西安银桥、宝鸡惠民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富裕了一方农民。制定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通过招商和培育本地企业,着力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带动作用大、劳动力转移能力强、具有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的多次增值。
3.深度开发林业经济。陕西省在已开发土地中,耕地草地比重小,灌木林地比重较大。随着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和林权改革的实施,农民取得林地承包经营权,特别是陕南、陕北的农民拥有较多的林业资源。依托林业资源大力发展经济林、林下种养、森林旅游等林业经济,林业经济正成为陕西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林木、花卉等产业,满足城镇化的推进对园林绿化的需求;发展林果业、中药材栽培、林下种养业、森林绿色食品、森林旅游等,形成“林上采、林中养、林下种、林间游”的立体发展格局。农民拿到了林权证书,还可通过林地流转、抵押贷款等形式,使山林得到盘活,增加财产性收入。
4.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开发农业多功能性,利用农业和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与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开发“农家乐”、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游客不仅可以观光、采摘,体验农作、享受乡间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乐,增加农民的旅游收入。
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和手工业。加快发展农村现代金融保险、物流、教育培训、建筑业等,既助推农村、农业发展,又提高农民收入。陕西农村手工艺品历史悠久,如武功的手工布、凤翔泥塑、千阳的刺绣、陕北窗花、户县农民画等,要充分挖掘传统手工业潜力,改进经营模式,提高质量,打造品牌,开拓市场,把特色手工艺品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浦艳萍.西部农村经济发展长效机制与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范增录,康喜平.陕西经济发展战略专题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陕西省统计局联合课题组[j].陕西农民增收比较研究,2012(25)
4.陕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2011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陕西西安 710061)
(责编:吕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