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外语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外语翻译论文   语言文化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学术英语   商务英语   英语教学
山西经济转型时期劳动关系稳定的法律调整
摘 要:劳动关系的稳定不仅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针对当前经济转型时期山西省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建议从劳动关系确立前、劳动关系的确立及确立后的等三种维度,去构建一个完整且缜密的制度体系来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关键词:劳动关系稳定 法律调整 劳动合同制度 集体合同制度
  中图分类号:f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068-03
  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于劳动,因此研究劳动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学术界,而且政府均对此非常重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目前山西省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同样劳动关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劳动关系两大主体之间的关系复杂,矛盾和冲突也不断增多,这些都是使得劳动关系调整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分析我省经济转型时期劳动关系的现状,并提出解决对策,则显得尤为必要。
  一、劳动关系稳定理论的研究
  劳动关系不仅是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范畴,亦是劳动法学的理论基石和调整的重点。可以这么说,劳动关系是研究所有劳动法学问题的根本。因此,要研究劳动关系稳定的内涵,首先需要研究劳动关系。
  (一)劳动关系的内涵及其特征
  劳动关系是人们在从事劳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劳动关系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可以说是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
  1.劳动关系内涵的界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也随之产生和发展。可以说,劳动关系是劳动力与资本相结合的一种社会形式。那么何为劳动关系,如何界定劳动关系,目前我国学者并无统一的观点。
  王全兴教授认为,所谓劳动关系就是劳动力使用者为实现生产的目的,有偿雇佣劳动者使其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常凯教授则从不同的国家、体制和角度去把握劳动关系,将其具体划分为劳资关系、劳工关系、员工关系、产业关系等,而劳动关系的具体内涵与王全兴教授的观点一致。而刘焱白博士则认为,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使用者及其组织与劳动者及其组织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所结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我国台湾学者黄越钦教授将劳动关系分类为:事实劳动关系、间接劳动关系、团体劳动关系、双重劳动关系、借调劳动关系、连锁劳动关系、试用劳动关系和暂时(临时)劳动关系等。尽管目前我国学界对劳动关系的概念并无达成一致的观点,但对“劳动关系是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劳动过程为实现的一种特殊的民事关系”却并无不同的意见。本文认为,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二者的动态相结合的过程所形成的特殊关系就是劳动关系。
  因此,判断劳动关系成立的标准是:一是劳动过程中劳动者需要运用用人单位提供的生产资料;二是劳动过程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实际存在着管理与被管理、指挥与被指挥、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只有同时满足上述的两条标准,即使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未签订劳动合同,两者之间的劳动关系仍然成立。此观点其实与“判断劳动关系的‘控制准则’(control test)说”不谋而合。
  2.劳动关系的特征。国内学者均认可劳动关系兼具人身关系、财产关系、平等关系和隶属关系的特征。本文认为最能够体现劳动关系特征的是以下两方面:第一,主体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劳动力使用者具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劳动者拥有劳动力,两者相互独立。第二,具有形式上的平等性与实质上的不平等性。形式上的平等表现为双方通过平等协商以合同形式确立劳动关系。但资本的强势与劳动力的弱势与生俱来,我国台湾学者吴慎宜对此就有过精辟的论述:“劳方与资方给予相互之对价关系,必然相互之间存有对立的特质,而有其共益性之关系,此为一般人对劳资关系之通念。……”劳动者被用人单位雇佣后,就成为被支配、被管理的对象,此为实质上的不平等性。
  (二)劳动关系稳定概念的界定
  目前国内学者对劳动关系稳定概念至今并无统一、权威的界定。由于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其受制于一定社会中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对社会稳定的研究有助于劳动关系稳定的认识。
  关于社会稳定的相关阐述,主要有如下学者的观点:陶德麟指出社会稳定是是通过人们的自觉干预、控制和调节而达到的社会生活的安定、

调和有序的动态平衡。秋石对社会稳定则持这样的观点:社会稳定是社会政治发展的有序状态,是社会发展规律性、社会控制有效性和社会生活和谐性的有机统一。吴施楠认为,社会稳定以社会规范整合效力的有效发挥和运行的有序性体现出来的一种社会运行状态。高和荣认为,社会稳定是指组成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能够遵守共同的社会规范,维持现行的社会秩序,形成某种趋于一致的社会凝聚力,从而保障社会整体协调一致地向前发展,实现社会的动态平衡。刘怀玉认为社会稳定是社会结构的稳定。如果将社会稳定观点借鉴到劳动法学领域里,一些学者将劳动关系稳定理解为职业稳定,即劳动者在岗时间的较长持续。
  因而本文认为劳动关系稳定,是指劳动关系在内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得以在一定时间内持续下去的状态,最主要表现形式为劳动者的职业稳定。也就是说,在劳动者就业后,其能否获得稳定保障的权利。
  从经济意义上讲,劳动关系稳定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国家经济的发展;从社会意义上讲,劳动关系稳定对于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劳动关系不稳定甚至会影响到劳动者基本生存权的保障。
  (三)对劳动关系研究的意义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可以这么说,劳动关系是社会的基石,劳动关系不稳定则社会关系不稳定,而如果社会关系不稳定则会导致社会的动荡,从而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关系不稳定一方面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良性运行,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竞争力的保持,另一方面,也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为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稳定的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核心内容。从实践意义上来讲,对劳动关系的研究,从根本上服务于党和国家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政方针,对推动我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实现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经济转型时期山西省劳动关系的现状及其分析
  劳动力资源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其变化特点和被利用状况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直接影响。因此,分析山西省劳动关系的现状对我省经济转型跨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山西省劳动关系的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西劳动力资源比重持续增长,就业增长率显著下降,失业率明显上升,但近年来,山西省按照党和国家的统一部署,以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与生活保障工作为各项工作的核心,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全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得到有序转移,城乡从业者就业结构大幅度调整,下岗职工社区就业试点工作进展良好。预计2020年后,全身劳动力供需矛盾将有所缓解。由于各种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我省迄今为止就业形势仍旧较为严峻与复杂,面临就业容量有限、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渠道狭窄、城镇化建设滞后等严峻挑战,就业工作面临一些障碍与难题:全省从业人员数量持续下降;国企下岗职工增势不减,再就业率不断下降;隐性就业、下岗职工就业不稳定,再就业者数量大大高于统计数量,收入偏低;劳动关系与实际就业状况脱节;劳动力市场功能欠缺;劳动力供需错位;就业与就业转移难;企业无力筹措资金,下岗职工再就业难;优惠政策不落实;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职能发挥欠佳。
  目前制约劳动就业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经济实力弱,社会就业容量有限;第二、三产业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渠道狭窄;城镇化建设滞后,吸收剩余劳动能力弱;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完善,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当前我省劳动关系不稳定的现状亟待扭转,而找出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并加以改善,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当前山西省劳动关系不稳定的原因分析
  目前山西省劳动关系不稳定有劳动关系自身的原因,也有劳动关系以外的其他原因,还有特别是法律制度方面的原因。从劳动关系自身的原因来看,主要有:劳动关系日渐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态势;就业形式日趋多样化;灵活就业形式下的劳动关系呈现出非正规、动态和不稳定的鲜明特点;劳动力流动频率加快,劳动关系短期化趋势明显。从法律制度的原因来看,法律制度的设置通过调节劳动关系背后的利益关系来实现立法者的意图,而目前调节劳动关系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甚至存在立法的空白。本文认为,劳动关系不稳定除了上述两点愿

意外,还因相应社会调控制度的缺失或者不完善。
  (三)经济转型时期山西省劳动关系存在的形式
  由于经济转型时期,我省处于接替过程,各项劳动关系的政策、规章制度和法律规范不健全,劳动关系多种形式并存,典型劳动关系与非典型劳动关系,全日制用工形式与非全日制用工形式,而非典型的劳动关系主要有事实劳动关系、双重劳动关系、借调劳动关系、间接劳动关系、团体劳动关系、借调劳动关系、试用劳动关系、暂时(临时)劳动关系等;非全日制等用工方式包括弹性就业、派遣就业、自营就业、家庭就业、社区就业等多种就业形式,这些均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关系新形式,并探索协调处理劳动关系的新方式。
  总结上述山西省劳动关系的新特点是:劳动关系稳定性差,调整频繁;劳资关系紧张,矛盾加剧;企业用工短期化;弱势群体更加弱势;劳动关系纠纷由个别转向集体。
  由此,劳动关系在山西经济转型期涉及到的法律问题有:不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短期化;违法签订劳动合同;擅自变更或解除劳动关系;劳动纠纷频发、范围扩大;企业加大规避法律的力度。
  三、优化经济转型时期山西省劳动关系稳定的机制
  影响劳动关系稳定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不仅需要从劳动关系确立前、确立中,还要从劳动关系运行等的机制去维护。
  (一)完善劳动关系稳定确立前的机制
  劳动关系确立前稳定机制的构建,可以从就业促进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反歧视制度等三个主要方面去完善。
  第一,就业促进制度。由于就业不仅与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文化密切相关,而且与人口、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就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就业权作为一种宪法规定的基本的社会权利之一,自然保障这种权利的实现首先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实现就业权,则要求国家以作为的方式来履行自己的义务,而用人单位在劳动者求职中的义务,只要不实施歧视行为即可。因为劳动者在企业中所享有的这种就业保障的权利,是通过劳动合同而将法律所赋予的法定权利转化为劳资双方的约定权利而得到实现的。努力创造就业机会和为劳动者提供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是政府义务的两个主要方面。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的一种安全制度,而“社会保障”一词首次出现在1935年美国制定的《社会保险法案》中,其把社会保障解释为是社会的安全网,作用在于对国民可能遭遇的各种危险如疾病、年老、失业等加以防护。据此,该定义明确了以下几点:一是提供救助的主体是社会;二是被保障人员必须有困难;三是希望通过救助措施渡过难关;四是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其具有社会性、强制性、普遍性、公平性和互助性的特征。社会保障制度包含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三个方面,通过一定范围内的全体成员的互助互济对少数遭遇风险成员的部分损失进行分担经济补偿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这么说,社会保障制度,从经济的角度讲,它是社会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和手段;从法律的角度讲,它是一种法定的安全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劳动力供需趋于平衡。
  因此,构建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从宏观上稳定劳动关系。
  第三,劳动力市场反歧视制度。歧视,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不合理的差别对待。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第111号《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对就业和职业歧视作出定义:任何根据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观点、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的差别作出的排斥或者优惠某些群体或者个体,实质上均属于取消或有损于在就业或职业上的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歧视在劳动力市场,主要表现为地域歧视、性别歧视、身份歧视等。在这种歧视下,被保护的群体可能因此而失去应有的竞争力,成为温室里的“花朵”,而被歧视的群体则无法正常进入劳动力市场,即便进入却也或多或少地被剥夺了一些权益,这不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影响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也有损国民经济的发展,甚至降低人力资本的开发度。因此,劳动力市场反歧视制度就是消除这种不合理的差别对待。构建劳动力市场反歧视制度,达到劳动力市场准入的平等性、信息获得的有效性、劳动力转移和流动的畅通性的效果,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制度的设计:一是完善劳动力市场反歧视的相关立法,如全面清楚准确地界定劳动力市场的歧视,把握歧视

质和范围的界定,厘清职业标准;二是设立公平就业委员会;三是赋予劳动监察部门处理用人单位就业歧视行为的权力;四是改革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已成为就业公平的制度障碍,其意义在于全面改革劳动力市场中阻碍平等就业的行政制度。因此应当要予以改革,使劳动就业与户籍完全脱钩。 (二)完善劳动关系稳定的确立机制——完善劳动合同法律制度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确立劳动关系的协议。可以这么说,劳动合同主要是规制劳动关系确立和运行,诚如“劳动合同已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合同,而是一种在‘契约自由’原则基础上渗透了国家公权力必要干预的、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形式上均有自由选择的缔约权,然而实质上的不平等则必将导致劳资关系不公正的结果,进而影响劳动关系的稳定。如果对用人单位没有任何制度上的约束,其将完全以自身的利益为考量而决定是否稳定以及稳定劳动关系持续时间的长短,诚如德国学者拉德布鲁赫所说:“这种法律形式上的契约自由,不过是劳动契约中经济较强的一方——雇主的自由,他借此获得他方提供的劳动,对于经济弱者——饥肠辘辘、两手空空,必须寻找工作的雇员,则毫无自由可言。他唯有接受他能找到的雇主向他提出的劳动条件,而不论好恶。”虽然目前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为稳定劳动关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实践中却仍然存在很多不尽人如意的方面,如在劳动合同期限、解除制度的设计上存在不足。因此,我省应尽快完善相关的劳动关系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
  (三)强化劳动关系稳定的运行机制
  众所周知,劳动关系是一种持续性的社会关系。虽然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可以对劳动关系进行保驾护航,但在集体合同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或地区,一般由集体合同法律制度对其调整。
  1.集体合同法律制度。所谓集体合同,是指劳动者组织或劳动者代表与用人单位或其组织为规范劳动关系而订立的,以劳资双方共同利益为中心内容的书面协议。在制定集体合同的过程中,涉及到集体谈判制度。可以这么说,集体合同和集体谈判制度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具有同样的作用。集体合同和集体谈判制度是集劳动契约与心理契约相结合的方式对劳动关系进行有效的调整。
  作为调节、稳定劳动关系最为重要制度之一的制度设计,集体合同制度的重要性无需赘言。诚然,劳动关系是否可以稳定,关键在于集体合同制度能否对劳动关系进行有效的调整。然而,恰恰在我国,目前现有的集体合同制度在发挥调节劳动关系的作用时常缺失,并且也存在诸多的不合理之处,这直接导致维护劳动关系稳定的调整机制缺少了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此背景下,我省应积极倡导集体合同和集体谈判制度在确立劳动关系过程中的应用,以便为保障我省劳动关系的稳定。
  2.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由于劳动关系双方主体立场的不同,双方利益总不是那么一致,那么劳动争议的发生就不可避免。劳动争议的发生对劳动关系的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但并不是所有劳动争议都需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只要采取妥当及时的措施,公正地予以处理,也同样能达到劳动关系稳定的效果。那么能够及时且灵活地处理劳动争议的措施就是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其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益争议处理制度,二是权利争议处理制度,三是三方协商机制。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具有纠正失调、消除障碍并可使劳动争议的矛盾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从而实现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良性运行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现有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诸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在劳动调解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劳动争议,这就导致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而增加了我国劳动关系不稳定的因素。
  [基金项目:2011年度中北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山西经济转型时期劳动关系稳定的法律调整》
  参考文献:
  1.王全兴.劳动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常凯.劳动权—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3.刘焱白.论稳定劳动关系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时代经贸,2008(6)
  4.黄越钦.劳动法新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5.刘焱白.劳动关系稳定之法律调整研究.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6.秋石.执政兴国的保证重大长期的任务——社会稳定论.

求是,2003(12)
  7.吴施楠.社会稳定学论要.延边大学学报,1996(4)
  8.高和荣.论中国社会稳定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学术探索,2003(3)
  9.刘怀玉,王中江,徐必珍.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之结构分析.江汉论坛,1994(12)
  10.董保华.劳动法原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1.李强,唐壮.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社会学研究,2002(6)
  12.吴忠民.歧视与中国现阶段的歧视.江海学刊,2003(1)
  13.周长征.劳动法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4.王益英.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5.王全兴.我国劳动合同立法的基本取向.中国劳动,2005(7)
  16.郑爱青.法国劳动合同立法的启示.法学杂志,2002(5)
  17.罗伯特·a·高尔曼.劳动法基本教程——劳工联合与集体谈判.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8.齐延平.法的公平与效率价值论.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1)
  (作者简介:聂晓东,硕士研究生,中北大学讲师,从事经济法研究;王爱芳,硕士研究生,山西艾伦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从事民商法研究 山西太原 030000)
  (责编:贾伟)
  • 上一篇外语论文:
  • 下一篇外语论文:
  •  更新时间:
    论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管理
    浅议循环经济下的金融创新
    浅析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对提升企业经济效…
    临空经济区产业集聚模式及发展路径研究
    竞合博弈视角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发…
    关于重庆市大足区建设成渝经济区区域中心城…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对无锡地方经济的影响…
    山西省GDP增长因素的实证研究
    浅析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的全球经济治理概况
    能源消费与中原经济区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关系…
    促进交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式探究
    建立在体制逐步完善的基础下推进经济转型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