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卫爱武教授治疗崩漏的经验。卫师在控制崩漏患者出血时抓住主要病机,化瘀同时兼顾补虚、清热,据症灵活选用止血药及活血药。调周顺应月经周期、阴阳、气血变化,同时兼顾补肾、调肝、理脾三法则,以平为期,通过临床验证效如桴鼓。
【关键词】 崩漏; 卫爱武; 止血; 调整周期
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崩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漏指经血淋漓不尽[1]。崩漏既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又属疑难危急重症。该病病因多端,病机错综复杂,病情反复发作,临床治疗棘手。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曰“妇女崩漏,最为大病”[2]。导师卫爱武教授从事临床及教学二十余年,学验俱丰,在崩漏治疗中灵活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不拘于一法一方,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兹将其治疗崩漏的经验介绍如下。
1 活血化瘀,通因通用以止血
崩漏是出血性疾病,出血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即为瘀。且崩漏出血日久,必兼有瘀滞。临床发现不论何种原因而致的崩漏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瘀血症状存在,如经血紫暗有块,经期前一两日经血淋漓不畅,小腹疼痛拒按,血畅则舒。因此卫师认为“瘀血滞于胞宫”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恶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而致经血非时而下。正如隋·巢元方所云:“内有瘀血,故时崩时止”[3]。唐容川·《血证论》亦云:“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4]。《内经》云“急者治其标”,崩漏以失血为主,法当止血。在崩漏患者止血治疗中,应活血化瘀,祛除病因,以通治通,瘀血去则血自止。因而治疗时采用活血化瘀之通因通用法,组方多以药性平和之活血药加行血止血之类炭药及收敛固涩药,止血与化瘀并举。化瘀多用赤芍、丹参、当归、茜草、桃仁等;止血多用炭类药如蒲黄炭、大黄炭、五灵脂炭、牡丹皮炭、茜草炭等。收敛药多选用介类、胶类、酸敛之品,如龙骨、牡蛎、海螵蛸、五味子、山茱萸、鹿角胶、阿胶等。活血中有止血,止血之中有化瘀,最终达到祛陈致新,以通为塞之止血之效。
2 温清并举,补泻兼施以止血
卫师认为瘀血既是崩漏的病理产物又可为致病因素。瘀血不去,壅塞经络,阻滞气机,或瘀而致虚,或因瘀化热,易产生多种变证。且随着病程的发展,热和虚可又复成病因加重瘀血程度,致使崩漏反复难已。因此因虚者宜采用“欲攻于补”之法。若单用化瘀之剂,易产生唐容川告诫的“将经中已动之血,尽被消逐,则血欲枯而病欲甚”之弊[5]。临床脾肾亏虚多见,治以补肾健脾止血。用药可选用炒白术、党参、杜仲、桑寄生、菟丝子、黄芪炭、棕榈炭、苎麻炭等。如兼见阳虚肢冷等症,可酌加乌药、吴茱萸、炮姜炭、艾叶炭等温阳止血;若有中气下陷,清阳不举症候,可选用柴胡、升麻炭之类。血热崩漏者有实热及虚热之分,治需清热塞流。实热者可用黄芩炭、焦栀子、大黄炭、小蓟、大蓟、仙鹤草等;虚热者选用生地、牡丹皮炭、地榆炭、乌梅炭既有止血之用,又有滋阴养血之功。
对崩漏患者止血之时应把握主次,审证施治。综合用药或补,或泻,或清,切忌不问缘由专于固涩,或概投以寒凉或温补之剂而犯虚虚实实之戒。
3 调整月经周期
3.1 顺应月经周期阴阳变化,分期治疗 卫师认为崩漏患者在调理月经中,应顺应月经周期中阴阳转化和气血盈亏的变化规律,分期治疗(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调整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从而达恢复正常月经之目的。
行经期(月经期):其阴阳变化是重阳转阴,为子宫“推陈致新”排泄月经的阶段。前人提出“经期以调经为要”之说[6],调经即活血化瘀,理气通经,使经血畅行。选用养血活血之桃红四物汤加减,祛瘀之中亦有一定的扶正作用。气滞者加香附、元胡、三棱、莪术等;血瘀者可加土鳖虫、水蛭、蒲黄、五灵脂、鸡血藤、益母草等;寒凝者加小茴香、艾叶、炮姜等;湿热者加黄芩、生地、牡丹皮、茜草等;腹痛者加蒲黄、白芍、延胡索等。
经后期(卵泡期):此期的阴阳变化为阴长阳消。阴水是整个月经周期的物质基础。《傅青主女科》云:经水出于肾[7]。且肝肾同源、精血同源,故滋阴养血,应以滋养肝肾
阴血,补肾益精为主,治以滋肾养阴、活血养血。常用熟地、山药、白芍、山茱萸、女贞子、旱莲草、紫河车、桑葚、制首乌、菟丝子、鸡血藤、益母草等。
经间期(排卵期):此期阴长至极,重阴转阳,卵子排出。若重阴不及,机体本身的痰、湿、气、血、热诸多因素易影响冲任胞宫的气血活动,影响卵子排出。故治疗多加三棱、莪术、大腹皮、皂角刺、醋柴胡、生薏米、石见穿、荔枝核、夏枯草、蒲公英等以活血化痰通络,增强气血的活动,以促进成熟卵子破裂而排卵。
经前期(黄体期):此期生理特点为阳长阴消。治宜温肾助阳,益气活血为主。选用菟丝子、熟地、鹿角霜、仙灵脾、仙茅、巴戟天、杜仲、党参、黄芪、当归、白术、等使肾气冲任充盛,阴阳气血和调。随着经期的临近,应减少助阳逐加理气之品如香附、郁金等因势利导使月经如期而下。
在崩漏的分期治疗中,应注意知常达变,灵活应用。如经前期以补肾阳为主,若有肾阴虚之症又应酌加滋肾阴之品,但必须充分考虑到经前期是以肾阳虚为主要矛盾的生理特点,法当阴中有阳,治阴顾阳。
3.2 补肾同时兼顾肝、脾 本病的发病年龄有少、中、老的不同,《河涧六书》提出“少年治肾,中年治肝,老年治脾”的观点[8]。然卫师认为临床上调周固本时不应拘泥于此。生理上“胞络者,系于肾”“冲任之本在于肾”“经本于肾”[9]。病理上肾气虚,封藏失职,不能制约经血;肾阴亏虚,虚火内灼,破血妄行;肾阳不足,阳不摄阴,冲任不固均可发为崩漏。因此补肾应贯穿始终。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曰“女子以肝为先天” [10]。肝藏血,主疏泄。肝肾同居下焦,乙癸同源,为子母之脏。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互生,同为月经提供物质基础。肾主封藏,肝主疏泄,一开一合,共同调节子宫藏泻有序,经候如常。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主统血。脾与肾生理上先天生后天,后天济先天,病理上一脏病变势必影响另一脏功能的正常发挥。肾肝脾三脏功能协调,气血有源,泄藏有度,经血才能按时按量而至。因此在补肾同时,针对症候实质施治或调肝或理脾或肝脾肾同治,不宗一家之言,方能提高疗效。 崩漏属顽固之疾,现代医学中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女性生殖器炎症,恶性肿瘤,带环后所出现的阴道出血与崩漏由许多相似之处[11]。崩漏患者在控制出血中,涩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涩也;下逆者使之上升,瘀滞者使之畅达,亦涩也;虚者助之以涩,寒者温之以涩,热者清之以涩,无非涩法也。若必以收敛为涩则妄矣。在调周中,把周期性辨证用药与月经周期的阴阳变化相结合,补肾为主兼顾肝脾,在月经的四个不同阶段,针对其不同的病理变化特点,制定不同的治法与方药,以调整机体的内环境,使冲任得养,气血流通,经血充足,恢复正常的月经。
5 典型病例
李某,35岁,农民,因“经期延长半年,阴道出血20余天”于2012年4月25日出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经期延长,每次经行量多十天,以后淋漓不净,每需二十余天才能干净。曾到外院多次就诊,经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盆腔未见器质性病变。子宫内膜病检: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曾给予激素治疗3个月,停药后病情复发。为求中药调理来诊。lmp:4.2,至今未净,量多,色紫黑,有大血块,偶有少腹疼痛,腰痛酸楚,倦软无力,头昏乏力,纳少,眠可,二便调,舌淡紫苔薄白,脉沉细。b超显示:em:10.6mm,回声不均。子宫大小:52 mm×35 mm×50 mm。双附件未见异常。西医诊断:功血。中医诊断:崩漏。治则:培补脾肾,化瘀调冲止血。处方:地黄炭30 g,党参15 g,炒白术15 g,菟丝子30 g,炒杜仲15 g,柴胡10 g,升麻炭6 g,茜草炭15 g,当归12 g,赤芍9 g,蒲黄炭15 g(包),五灵脂10 g。如此治疗7 d阴道出血即净,乏力较前好转,纳少,眠后易醒,仍感腰酸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当健脾补肾,补气养血。处方:炙黄芪30 g,党参15 g,茯苓15 g,炒白术30 g,熟地黄30 g,女贞子30 g,旱莲草30 g,阿胶30 g(烊),鹿角胶15 g(烊),桑寄生30 g,杜仲15 g,海螵蛸30 g,砂仁15 g,酸枣仁30 g,7剂,水煎服。三诊患者月经来潮,现经量稍多,色暗质稀,小腹下坠,四肢不温,舌暗淡,脉沉缓。治当健脾补肾,化瘀止血。处方:炙黄芪30 g,党参15 g,白术15 g,山药30 g,山茱萸15 g,益母草30 g,蒲黄炭15 g,艾叶炭6 g,当归12 g,
茜草炭15 g ,乌药15 g,7剂,水煎服。患者服5剂后出血停止。以后据症按非出血期的调理方法连续用药3个月,月经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 [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06.
[2] 周耀辉.王慎轩论治崩漏[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16(4):1.
[3] 吴国水.化瘀止血汤治疗崩漏35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2(1):37.
[4] 杨家林.崩漏从瘀治疗的经验[j].四川中医,2010,14(4):6-7.
[5] 陈慧珍.寿胎丸加味治疗重症崩漏临床小结[j].中国医药学报,2003,8(3):30.
[6] 吴克山.浅谈崩漏的分型与治疗[j].福建中医药,2009,18(6):37-38.
[7] 肖新春.妇科医话三则[j].浙江中医杂志,2010,7(32):13.
[8] 李玉琳.浅谈崩漏的中医治疗[j].陕西中医,2011,26(10): 15-18.
[9] 王荣华、张玉萍.加减固冲汤治疗崩漏48例[j].新疆中医药,2009,21(4): 12-13.
[10] 顺惠芳.益肾调肝法治疗崩漏38例[j].光明中医,2008,11(6): 51.
[11] 刘瑞芬.试析崩漏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西医病名[j].上海中医杂志,2008, 10(10): 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