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经过端正执法指导思想、规范执法执勤活动的专题教育和实际锻炼, 基层公安机关和民警执法能力、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发生了新的变化, 取得了新的进步。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原因如下:
首先,少数领导对基层法治建设和执法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公安机关领导干部过分注重于考评的名次, 注重于个案的办理, 忽视对基层法治建设和执法工作的整体了解与全局把握, 缺乏针对性、有效性的领导和关注。造成这种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年的破案挂钩绩效深刻影响着每一位领导干部。同时,片面追求破案率的错误思想过份地将个案办理放在首要位置。这种错误的做法,直接导致的危害结果是放松对法治建设的投入特别是执法队伍的教育培训, 使执法人员的基本素质难以适应任务的需要。从深远角度讲,领导对法治意识建设的漠视态度还会影响到广大民警自身对法治意识的追求,所谓“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其次,执法规范机制尚不完善。公安机关对执法执勤活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不够及时, 不够深入,缺乏有力的保障和监督。常见多发的执法不规范、执勤不文明等问题成为投诉的热点。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现阶段执法规范机制的漏洞在于:围绕接警、受理、采取强制措施、调查取证、鉴定等容易出现问题的执法环节,围绕执法职责不明确、职能交叉及工作推诿、协调不畅等突出问题,缺乏有针对性的各执法环节程序性规定,没有将每个执法行为纳入有效约束中;在落实执法责任制方面,不注重执法质量考评和个案评判。缺乏执法规范机制,无异于缺乏一根教鞭,导致的结果是警察法治意识的培养流于形式。
警察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和治安秩序的重任, 警力配置与工作繁重之间矛盾十分突出。由于编制和财政的原因,警力跟不上工作的需求,为了完成超负荷的工作任务,许多警察在工作中无暇顾及法治所提出的一些要求。同时,法治社会要求和群众法治意识增强对基层执法工作提出新的标准。这些年来,网络的发展加快了社会信息的传递速度,社会舆论的熏陶使得老百姓的思想觉悟和法治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对警察的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标准。
另外,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对法治精神的冲击。以“礼”为核心的封建等级伦理和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伦理与平等的法治理念相对立。其次,中国传统社会的义务本位的思想同现代法治精神的权利本位思想相冲突。表现得最明显的是中国古代的法律注重对刑罚的看重,“法”就是“令”、“禁”,法总是从禁止的角度来讨论应该如何对待民众的,轻罪重判、连坐及扩大死刑适用等。在这样的前提下,加上中国古代社会的官官相护,民众遇事要是打官司的话多数情况下反而败诉,甚至反而受到处罚,这在无形之中造成了一种民众的厌诉心理,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能忍则忍,实在不能忍则喊冤鸣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定要在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上才能产生。中国长期封闭的自然经济使人们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需太多的法律规范。长期的法律意识缺失导致国人法治意识不够强烈。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