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针对阑尾炎患者采取开腹和腹腔镜两类手术方式的效果比较。方法 选取2006年3月-2012年7月于我院普外科进行阑尾炎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针对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开腹手术来治疗阑尾炎,观察组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方式。根据对照组和观察组手术过程花费的时间以及术后排气时间、发生术后并发症和术后切口感染的概率来判定疗效,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也纳入观察指标的范围内。结果 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费用,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切口感染以及患有术后并发症的人数分别是3(7.5%)例、2(5%)例,均低于对照组的13(32.5%)例、9(22.5%)例,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用于普外科阑尾炎手术的效果显著,帮助患者减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 阑尾炎;腹腔镜手术;术后并发症
传统治疗阑尾炎疾病的手术都是采取开腹的方式,现阶段腹腔镜手术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由于其安全微创的特点而受到各大医院的青睐,而针对阑尾炎采取腹腔镜手术的治疗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广泛。我们对普外科的40例阑尾炎患者采取了腹腔镜的手术治疗方式,观察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3月-2012年7月于我院普外科进行阑尾炎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21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均维持在23-55岁之间,平均年龄37.6岁;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20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均维持在23-53岁之间,平均年龄37.9岁。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性别、年龄等因素,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针对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开腹手术来治疗阑尾炎,首先将准备好的麻醉药注入患者的硬膜外腔内,达到麻醉效果后开始实施手术,找到麦氏点或者沿着患者右边腹部的位置寻找直肌外面切口阑尾的具体位置,将阑尾系膜游离边缘和阑尾动脉都进行完整的结扎工作,将患者的阑尾切除干净;针对观察组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方式,选取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的方式即可,在麻醉成功后沿着患者脐部上缘的位置切开一个呈现弧形的口子,此时需要通过弧形切口将气腹针放入患者腹部,co2气体的注入是为了建立起适合手术的气腹环境,将co2的压力维持在16mmhg左右即可。沿着切口将腹腔镜放入手术位置,在腹腔镜的观察下检查患者穿刺口下方的情况。在腹腔镜检查确定并无异常后可以进行手术,找准脐部两边的位置,都切开两个口子,要保持脐部和切口的距离约3.8cm左右。在脐部左侧的切口内放入手术抓钳,脐部右侧的切口位置放入手术分离钳,寻找到肠管和腹网膜以后即可用抓钳将其扒开,根据结肠的位置即可准确找到阑尾所在地,将阑尾和阑尾动脉、阑尾系膜都分离开来。找到阑尾血管根部以后使用金属夹将其位置确定,在金属夹的中间位置上找到手术位置,保证阑尾血管彻底被切断以后即可进行结扎工作,使用丝线把阑尾根部结扎完整,对阑尾残端的处理按照正常流程即可,根据患者情况使用引流管,沿着鞘卡将切断的阑尾取出,使用丝线缝合好手术切口。
1.3 观察指标 根据对照组和观察组手术过程花费的时间以及术后排气时间、发生术后并发症和术后切口感染的概率来判定疗效,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也纳入观察指标的范围内。
1.4 统计学处理 我们使用spss13.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x2检验的方式适合计数资料,针对计量资料使用(χ±s)的表示方式,同时进行t检验。当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时(p<0.05)即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费用,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切口感染以及患有术后并发症的人数分别是3(7.5%)例、2(5%)例,均低于对照组的13(32.5%)例、9(22.5%)例,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3 讨 论
腹腔镜应用于普外科手术的数量日益上升,其微创、快效的优势帮助各类手术患者早日康复。急性阑尾炎在患者中发生的概率较大,但是居高不下的误诊率导致很多患者不能接受科学有效的治疗,而腹腔镜的使用能够对患者腹腔内的情况
进行全方面准确的检查,保证诊断的准确率,在手术过程中使用腹腔镜也能够减少患者的损伤程度,将手术时间缩小至最短。传统的开腹手术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概率极大,对患者而言延长了术后住院和康复的时间,而并发症的发生还会使得肠梗阻等更为严重的情况出现,这就使得选择开腹的术后风险增大。为了解决开腹手术中的系列问题,选择腹腔镜治疗阑尾炎的手术可以很好的降低对患者腹膜的损伤,通过减少手术时间和降低术后感染率来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将腹腔镜用于普外科阑尾炎手术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曾学志.急性阑尾炎诊治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1(10):1545-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