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四、改革考核制度,增强综合能力
以往当代文学的考核,只以最终考试一卷决定,因而一些学生忽视日常学习,不重视平时的阅读、写作训练,等到期末考试前借来其他同学的笔记临阵磨枪,进行突击复习,考完试这些生硬记忆的知识自然又丢得一干二净,头脑里只留下分数。近几年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考试制度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例如我校规定各科考试成绩按照平时10%、期中20%、期末70%的比例进行计算,这样学生的平时成绩被加以重视,日常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有利于培养循序渐进的学习习惯。但是由于期末成绩占70%这个比例仍然很大,不少学生还是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即便平时不努力,考试前用点功还是可以轻松过关的,因此平时不上课临时抱佛脚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和挖掘,更谈不上综合素质的提高,违背了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创新人才的宗旨。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如平时、期中、期末三者的比例可以改为5∶1∶4或者6∶1∶3,这样的考核更能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使被压抑、浪费的学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第二,改变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这个实施方案包括以下两个环节。
1.平时练习
(1)在开学初的第一节课上教师可布置一次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写出自己阅读过的当代文学作品的篇名与作者,并选择一部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说明理由。通过这次作业,教师可以初步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然后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指导。例如历年各班的作业普遍表明:读作品少,而且随意性大,多集中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热点作家及网络文学,而对于50年代至70年代的文学则知之甚少,有的作品连篇名都没听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以教材为线索,列出必读书目,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并写读书笔记(一学期至少两次)。经过这样的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
(2)每个单元的概述讲完之后,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讲授,并布置练习题。例如有关朦胧诗这一部分内容,有的教材重点讲北岛,有的重点讲舒婷,有的重点讲顾城,孤立地看都很正确,并且各有特色,但历史地看又各有不足,加之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在深入,我们就以“比较舒婷、北岛、顾城创作的异同”为题,布置一次书面作业,然后加以点评并进行总结,这样不仅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了几种教材和当前学术前沿的相关内容,而且在比较中开拓了学生的研究视野,训练了他们的研究能力,加深了他们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可谓受益匪浅,显然是任何一种照本宣科式的满堂灌所无法达到的。
2.期末考试
过去安排的期末考试均为闭卷考试,而且是以考查知识记忆力为主,通常包括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五大题型,其结果,一些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前临阵磨枪,靠死记硬背甚至抄袭蒙混过关。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在试卷内容上作一些变动,即将过去的五大题型改为两类:简答题和论述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文字表达能力,而非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这样既能减少死题,扩大学生的知识的涵盖面,又能提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从根本上杜绝抄袭现象,能够显示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实际意义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