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国素有诗教传统,读诗、尚诗,然而在当前中学教学领域,诗歌教学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为提高中学诗歌教学的有效性,引导诗歌教学的实行回归,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诗歌教学的价值:培养语文素养,提升文化修养;唤醒生命意识,激发情感共鸣;提高审美能力,升华审美趣味;陶冶人文情操,塑造超越品格。力求挖掘中学诗歌教学的真正价值,实践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 中学诗歌教学 教学价值 新课程标准
一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是语言艺术的精髓,余秋雨先生说得好:“
(二)唤醒生命意识,激发情感共鸣。
诗歌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可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因为,“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品;它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③例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夜苦短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使学生懂得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少壮有成的时候,我们从不感到生命正在一点点地走向末端,而当我们到了垂暮之年,才意识到生命的短暂。
诗歌让我们懂得珍惜生命,向我们敲响生命的警钟,而情感是诗的生命。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情感是诗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因此,诗歌教学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在吟诵经典诗词中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的感情逐渐得到升华。
(三)提高审美能力,升华审美趣味。
诗歌教学符合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鉴赏诗歌的过程也是“作家—作品—读者”多向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文学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越高,就越能释放更多的审美信息,对读者形成的审美心理张力就越大。诗歌包含的意境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建筑之美能够强烈地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诗歌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爱上诗歌,使审美趣味由粗俗走向高雅、由低级走向高级。
因此,诗歌教学使学生通过审美实践获得审美感受,其审美意识由此得到了有力的强化,无疑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路径,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趣味的必由之路。
(四)陶冶人文情操,塑造超越品格。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诗歌教学恰恰与之吻合,因为诗歌中的情感不同于普通情感,它是人文情怀的反映。诗歌蕴含了舍生取义、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显示了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人生态度,也展现了寄情山水、重义轻利的博大胸襟。
因此,通过诗歌教学,学生可以涤荡灵魂,净化感情,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去关注和建构健康向上、充满人情味的生活世界,逐渐完善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超越的品格。
综上所述,中学诗歌教学的价值绝非“教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是塑造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精神内涵和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唯有教师遵循审美实践规律,发掘诗歌的真正价值,方能如获至宝,事半功倍,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注释:
①凌云志.让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名家畅谈《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j].法律与生活.1999,(9):14.
②③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254.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中学语文课程教学论.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4]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