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外语论文 >> 语言文化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外语翻译论文   语言文化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学术英语   商务英语   英语教学
浅论“上”与“下”的隐喻意义及其文体功能
  提 要:本文力图运用认知隐喻理论解读曹禺名剧《北京人》。其中,“上”与“下”构成的垂直隐喻建构一个和谐的隐喻体系,形成强大的评价功能,为我们解读该剧提供重要的认知参照。在它们构筑的时间、数量、状态、等级、方所以及距离等隐喻域中,“上”基本表示积极正面,“下”代表消极负面因素。该剧尽管“上”的原型用法多于“下”,但“下”的隐喻性用法却两倍于“上”,这意味着在曹禺建构的文本世界中,负面因素超过正面因素,也与该剧压抑、绝望的主题一致。
  关键词:认知隐喻;《北京人》;“垂直”隐喻; 上;下
  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the vertical metaphors innative beijing
   si jianguo
  (shenzhen polytechnic,shenzhen 518055,china;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hanghai 200083,china)
  this is an attempt of evaluating modern chinese drama native beijing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ognitive metaphor. the vertical metaphor composed by shang and xia forms a coherent system and assumes evaluating functions, which are insightful in understanding the literary effects of the play. in their various mapped domains, shang stands for positive elements, while xia for negative ones. the amount of the prototype model of shang is more than that of xia, whereas, the number of the metaphorical extended model of xia doubles that of shang, this implies negative effects prevail in the play, and thi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iterary meaning of the play.
  key words:cognitive metaphor; native beijing;vertical metaphor; shang;xia
  1 引言
  “上”和“下”构成的垂直隐喻(vertical metaphor)属当前国内外隐喻研究中的焦点之一:空间隐喻(林书武2004:443)。“我们的大部分基本概念都由空间隐喻构成。”(lakoff & johnson 1980:17) 空间隐喻以空间域为始源域(source domain),将空间域的意象图式(imagine schema)结构映射到非空间域上,使我们可以借助空间概念解释和理解非空间概念。
  lakoff & johnson和kovecses认为,从认知功能角度看,垂直隐喻属典型的方向性隐喻,它源自于up-down等人类基本空间倾向,具有两大特点:评价功能和系统性(lakoff & johnson 1980:14,kovecses 2002:36)。比如,up往往具有正面意味,而down表示负面意义,它们构成的大量隐喻相互连贯,自成一体(lakoff & johnson 1980:41)。
  与英语up 和down相似,汉语“上”和“下”也具有较强的评价功能和系统性(戴浩一 2004,蓝纯1999,吕叔湘2004)。“上”与“下”构成相互对应、结构严密的隐喻体系,这个体系具有鲜明的褒贬取向:“上”表示积极正面,“下”意味消极负面。在“上”与“下”建构的6个拓展域中(数量、社会等级、时间、距离、方所、状态和范畴),数量较多为“上”,数量较少为“下”(如工资上调/下降);地位较高为“上”,地位较低为“下”(上/下级/;上/下流社会);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晚为“下”(上/下一代;上/下次);距离较近为“上”,距离较远为“下” (围上来/退下去,追上来/拉下一大节);方所较好为“上”,较差为“下”(上房/乡下); 状态域包含道德、质量等5个分支域,状态较理想为“上”(如高尚道德:上德;质量较好:上品;公开状态:上市;较紧张:上班;完成正面行为:考上大学),状态较不理想为“下”(如低贱道德:下作;质量较差:下品;私密状态:会下;较放松:下班;完成负面行为:拉下功课)。
  本研究旨在观察主要基于英语的西方隐喻理论是否可用于现代汉语戏剧文本研究。我们先对文本进行定性分析,甄别出剧本中的垂直隐喻,并对拓展域进一步分类;再定量探讨,统计各种拓展域的出现频率以及涉及的语境、人物等;而后与戏剧意义对照,从而发现隐喻的语篇意义和文体功能。《北京人》是网

2011年司建国 “上”与“下”的隐喻意义及其文体功能第1期
  2.2 隐喻域个案分析
  剧本中,“上”与“下”构成的隐喻不但投射(mapping)到几乎每个拓展隐喻域,形成一个和谐的隐喻体系,而且具有鲜明的倾向性:“上”基本表示好,“下”基本表示不好,这与英语up和 down的情形相似,也与蓝纯对汉语书面语的调查结果高度吻合(蓝纯1999)。为什么“上”意味着肯定,“下”意味着否定? lakoff & johnson指出,英语有“自我优先倾向”,人类认知都是从自身出发,向外界其他物体和事物引申和投射(lakoff & johnson 1980:132),正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卢卫中2004: 472)。我们文化中关于原型成员的观点决定概念系统中的概念倾向。典型人构成概念参照点,概念系统中大量的概念倾向于看它们是否与典型人的特征相似。“因为人体是直立向上的,双目长在前额而非脑后,所以,人类总是偏爱上和前,不偏爱下和后……这些普遍的感知约束在人类的一切语言里都有表现……在英语和汉语中,‘上’和‘前’都表示正值,而‘下’和‘后’表示负值”(戴浩一 2004:227)。下面,将观察某些隐喻域。 2.21 社会等级域
  在社会等级域,地位较高为“上”,较低为“下”。例如:
  ① 曾文清(长叹一声,把那张画扔在地上,立起来苦笑)嗳,有饭大家吃。
  曾思懿(悻悻然)有饭大家吃?你祖上留给你多少产业,你夸得下这种口。(曹禺 1994:26。以下剧中引语,只标页码)。
  “祖上”是对先辈的尊称,与其相对应,“下”表示低贱卑微。
  ② 江 泰 (睁圆了眼) 给他钱!什么样子? 住房,给房钱,吃饭,给饭钱。
  曾文彩你不要这么嚷,弄得底下人听见笑话。(51)
  底下人指女佣、看门人、奶妈等这些社会地位卑微的群体。剧中相似的表达还有“下人”、“乡下人”等。
  2.22状态域
  较理想状态为“上”,较不理想为“下”。例如:
  ③ 曾思懿 我真恨不得拿起一把菜刀,(微笑的眼里突然闪出可怕的恶毒)把你这双巧手斫下来给我按上。
  愫 芳(惊恐)啊!(40)
  斫是将整体拆散和削减的负面性、破坏性动作,所以为“斫下”;而“按”具有将散件结合和添加的正面意义,具有恢复性、创造性意味,所以为 “按上”。这类似于英语to cut trees down和chop onions up. 将有生命的树放倒,具有破坏性,所以为cut down, 但将洋葱切开用于烹饪,便具有主动正面意义,所以为chop up.
  2.23方所域
  地方较好为上,地方较差为下。例如:
   ④ 江 泰 ……我刚才到上房看你爹去了。
   曾文彩 他老人家跟你说什么? (134)
  上房为一家之主曾皓的卧房,“上”为尊,“上”表示显赫至高的家庭地位。“下”则表示低贱卑微。例如:
  ⑤ 曾思懿别磕了,怪麻烦的。
  陈奶妈(笑着说)你瞧这乡下孩子!教了一路到了城里又都忘了。(17)
  2.3 例外情况
  总体而言,这些拓展模式构成的目标域有一定方向性和和谐性,但并不是绝对的。例外有两类情形,一类是“上”、“下”构成的隐喻并没有评价功能,无所谓好与不好,“下”不表示负面含义,“上”也无正面意义,这主要体现在范畴域中。“上”构成的范畴域正属此列。另一类隐喻仍然具有评价功能,只不过与常规方向相反:“下”表示好,“上”表示不好。这主要体现在使用动词的状态域中。lakoff & johnson和lakoff详细说明了其成因(lakoff & johnson 1980:15-18,lakoff 1993),因此不再赘述。须要明确,剧本中的这种例外情形只是局部性的,且数量很有限,并没有改变“上”、“下”总的方向性,不足以影响垂直隐喻的系统性和评价趋势。
  3 “上”与“下”的文体功能
  3.1 总体情况统计
  总体而言,剧本中“上”形成的隐喻大大少于“下”构成的隐喻,这意味着在曹禺建构的文本世界中,负面因素超过正面因素,这与该剧的另一个重要概念隐喻“家是牢笼”相呼应,也与该剧灰暗的主题一致。下面,进一步对“上”、“下”形成的各个隐喻域逐一考察,找出“下”的隐喻域何以占绝对优势的原因,表明垂直隐喻的文体功能,即作品中“上”与“下”表达的隐喻意义如何为作品的主题服务。我们将重点关注社会等级域和状态域,因为它们的文体功能明显强于其他隐喻域。
  结果发现,在“上”、“下”构成的拓展性隐喻中,等级域和状态域(包括道德、质量、公开、正面和紧张)大大多于其他隐喻域。垂直隐喻在各个隐喻域中的分布如下:(1)数量:上5,下1;(2)时间:上0,下21;(3)等级:上13,下22;(4)道德:上0,下1;(5)质量:上3,下6;(6)公开:上3,下8;(7)正面:上4,下8;(8)紧张:上5,下10;(9)距离:上0,下1;(10)方所:上4,下5;上下总比为37:83。范畴域无评价倾向功能和文体功能,所以略去不论。
  上述结果表明,除却数量域,在所有投射域中,“下”的频率都大于“上”,而且基本上都超过后者一倍。在“时间”、“距离”和状态域中的“品德”项中,“上”构成的隐喻甚至为零。总体而言,“下”占压倒性多数(83:37)。下面,逐项分析。
  3.2 数量域
  该域是唯一“上”超过“下”的隐喻域,但仔细观察,发现在5次“上”中,“上了年纪”出现3次(98,99,101),“上了年纪”中的“上”属于表负面意义的例外情况,并无肯定和积极意义;相反,它具有动体“年纪”失去控制,老而无用的负面因素(lakoff & johnson 1980:15-18,lakoff 1993)。所以,尽管在数量域“上”多于“下”,但该域的方向性主流依然是消极的。
  3.3 时间域
  在时间域中,共有21个隐喻,均为“下”构成。其中之一是⑤(下次你来泼我!),其余都由状语“下去”构成,“表示动作仍然继续进行”(吕叔湘2004:570),即表示从现在到较晚时间段内动作或状态的延续。例如:
  ⑥ 曾瑞贞 就一生,一生这样孤独下去——两个人这样苦下去?
   愫 芳(凝神)苦,苦也许;但是并不孤独。(154)
   “苦下去”、“孤独下去”都具有鲜明的消极意义,都是对人情感的折磨。相似的表达还有:我忍不下去了(113);我等不下去了(113);愫芳劝正在想烦心事的曾瑞贞“不要像个小大人似的想下去了”(56);曾瑞贞请求正在向她念离婚协议的曾霆“不要再念下去了”(146)。类似的例子还有多处,限于篇幅,此处省略。
  3.4 等级域
  在等级域中,“上”达到空前绝后的13次,超出所有投射域。这与曾皓及其代表的家长制文化有关。“下”构成的隐喻更多,达22次,形成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的格局。尤其是等级域中的指称域和动作域承载着曾家尊卑分明的关键信息。
  3.41 指称域
  始终以“上”指尊,以“下”喻卑,无一例外。
  ⑦ 曾文清 你这是何苦?
  曾思懿我也算替你曾家生儿育女,辛苦了一场,我上上下下对得起你们曾家的人!(60)
  “上”指比曾思懿地位高的人,如曾皓,“下”指代低她一等的人,如瑞贞等。
  3.42 动作域
  在上尊下卑的原则下,有几种情况:“曾皓你看,这种家教怎么配得上愫方?”(74)“配得上”意思为 “与……般配”、“不逊于”,其对应的否定为“配不上”。“曾思懿现在家里景况不好,下人少,连我也不是下厨房帮着张顺做饭。”(31)
  人们去较好的地方为“上”,去较差的地方为“下”;所以,农民进城叫“上城”(如“陈奂生上城”),城里人去农村为“下乡”。同一地方,地位较高的人去为“下”,有屈驾、屈就之意,地位较低的人去,则不用下。有“夫人亲自下厨房”之语,但无“佣人下厨房”之说。曾家太太屈就下厨,说明家族内部尊卑体系紊乱,其根源是“现在家里景况不好”。与债主盈门的窘境相联系,极易得出曾家濒临破产的结论。
  ⑧ 曾思懿我看,爷爷——
  曾 皓跪下!(霆只得直挺挺跪下),也叫袁家人看看我们曾家的家教。(74)
  下跪和磕头为典型的

 3.5 状态域
  表示状态的隐喻不但数目众多(达48 次),而且门类齐全,涵盖状态域的所有种类。在所有状态域名下,“下”概念隐喻都多于“上”,无一例外。
  3.51 道德域
  道德域由唯一的一个“下”构成:“曾思懿……(不由自主地往愫方身上一瞟) 这种女人看见就知道想勾引男人,心里顶下作了”(43)。“下作”意味着道德败坏。 3.52 质量域
  表示质量的“上、下”之比为3:6,“下”刚好是“上”的两倍,质量差盖过质量好。
  ⑨ 曾 皓 败坏了曾家的门庭,教出一群不明事理、不肯上进,不知孝顺,连守成都做不到的儿女——(138)
  江 泰(开始有些烦恶)……
  “上进”本来有积极正面的意义,只可惜这个词前面加了否定词。须要指出,剧本中凡是表示质量好的概念隐喻大都指过去,表示质量差的“下”概念隐喻都指现在。过去的荣华反衬托出现在的没落。
  3.53 公开/私密域
  就公开/私密而言,“上”、“下”构成的差距更大(3:8)。这意味着大多数人、情感和事件处于隐秘、压抑的状态中。例如:
  ⑩ 愫 方(焕发的神采又收敛下去)瑞贞,你走了,我会更寂寞的……
  曾瑞贞 不,愫姨,你不能这样……(151)
  “低下头”(154;155)几乎是愫方的标志性动作,而且表示私密的隐喻贯穿于全剧:“思懿也沉下脸”(65);“夕阳……又暗了下去”(125);“太阳下了山”(127);而表示公开的集中在结尾处,如:“愫方压不下的欢喜,两手举出一个非常美丽的大洋娃娃”(159)。这与该剧总体上压抑绝望、结尾处透出一线希望的格局有关,也解释了为何愫方在剧末突然由懦弱变为明朗坚定。
  3.54 较紧张/放松域
  放松刚好为紧张的一半(5:10)。这与曾家众多“啃老族”的生活态度有关,与他们无所事事、坐吃山空的生活方式一致。
  3.55 正面/负面行为域
  正面行为也是负面行为的一半(4:8)。这与委靡不振的家庭氛围吻合。更重要的是,正面行为都涉及具体、琐屑的日常生活,如“点上蜡”(87,89),“上点七里散”(35);而负面行为却大多关乎人物的事业成败和命运走向:“江 泰 没有钱,下了台,你看他们那副鬼脸子……我叫他们累得丢了官,下了台……”(52)。
  此外,就方所域而言,“下”构成的拓展域依然大于“上”(5:4),负面因素多于正面因素。距离域中只有一例“下”构成的拓展域,是曾皓向讨债者怒斥:下去!混帐(80)。“下去”表示由近至远,从眼前消失。
  4 结束语
  隐喻不但具有反映现实的作用,而且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功效,并可能因此引导人们的行为。(lakoff & johnson 1980:156, 196,211) 《北京人》中的垂直隐喻不但展现了曾家家族内部的权势关系,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这种失衡的权势关系,并为我们对该剧的解读行为提供了参照。我们讨论“上”与“下”构成的垂直隐喻在《北京人》中表现的隐喻意义和文体功能。《北京人》有大量“上”与“下”构成的垂直隐喻,尽管“上”的原型用法多于“下”,但“下”的隐喻性用法却两倍于“上”。它们形成一些汉语独特的“截搭式整合”,建构一个和谐的隐喻体系,在它们构筑的时间、数量、状态、等级、方所以及距离等隐喻域中,“上”基本表示积极正面,“下”代表消极负面因素。这意味着在这个曹禺建构的文本世界中,负面因素超过正面因素,与该剧压抑、绝望的主题一致。等级域中指称、动作等方面的隐喻信息揭示曾家严密而又面临崩溃的尊卑伦理体系,而状态域中道德、质量、公开/私密、正面/负面以及紧张/放松等方面的信息进一步有效解释该剧的文学主题。本文说明,认知隐喻学不但可以用于英语古典诗歌和莎士比亚诗剧的解释,也可在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媒介的现代戏剧诠释中发挥独特作用;将认知隐喻理论用于《北京人》和其他汉语文本分析,不但可拓展认知隐喻理论的应用范畴,而且有利于完善和发展这一学说。
  
  参考文献
  曹 禺.北京人[z].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
  曹 禺.北京人[z]http://bbs.cubefrance. com/simple/index.php?t25737.html 2006-12-12.
  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a]. 束定芳. 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林书武.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和趋势[a]. 束定芳. 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 [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蓝 纯.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4).
  卢卫中. 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a]. 束定芳. 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束定芳. 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kovecses, z. 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m]. oxford: oup, 2002. 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
  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 in a. ortony (ed.). metaphor and thought[c]. cambridge: cup,1993.
  langacker, r.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1: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 上一篇外语论文:
  • 下一篇外语论文:
  •  更新时间:
    浅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创新
    浅论美剧中的中国形象
    论“皮格马利翁效应”与高校人才培养
    浅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及审计识别
    浅论面向中小企业需求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
    浅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发展与应用
    浅论劳伦斯小说中的两性观与自我意识
    浅论Austin言语行为理论与动态语境观
    浅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浅论大学英语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融…
    浅论如何提高中学英语阅读能力
    浅论提问策略在高职英语口语课堂中的应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