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外语人才 课程设计 素质 教学方法 跨文化意识
论文摘要:人世后的中国融人到全球化经济体系中,这对外语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本文提出适应全球化经济形势的外语人才:复合型应用人才和通用型人才,及培养人才的模式与教学改革措施。
一、经济全球化的人才需求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市场经济呼唤口径宽,适应性强,有相当应用能力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外语人才应具备以下特征: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
扎实的基本功主要体现学生的语音、语调正确,词法、句法、语篇的规范、言语表达得体,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和外语实际运用能力的熟练。宽广的知识面要求学生除了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外还应当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知识。这是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也是为了增加其择业的竞争力和社会的适应性。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时期,我们不能不考虑市场的要求,不然会使学生陷人就业的困境。较强的能力主要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由于以往的外语教学方法以及我们思想上的忽视,往往只强调模仿、浮现、记忆,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簿弱的后果。思维能力体现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创新能力要求能对一些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独立见解,提出颇有新意的看法。同时较强的能力还包括从事不同文化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适应工作能力、讨论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处事能力、灵活适应的能力等。较高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对于外语专业的人才来说,更应该注意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应付wto后的经济环境。
就人世之后,中国融人到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外语教育应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适度培养通用人才。应用类复合人才应具有出色的外语知识和技能,同时具有相关实务工作知识和能力。研究类复合人才要有出色的外语知识和技能、同时具有实务工作应用领域的理论素质或与外语语言、文学、文化学术研究领域相关的理论素质。通用型人才(应用类)应具有杰出的外语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言语交际适应性和灵活性,但不一定具备某一特定业务知识和能力专长。
就培养外语人才的模式,我们正在试验的模式有: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和双学位等。我们可以用外语+x的.模式来表示。式中的x为变项,随着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志向变化而变化。x可以是外贸、旅游一、金融、新闻、法律、教育、会计、保险、信息技术等。同时我们应建立本一硕一博一条龙的培养高、精、尖复合型人才链,这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长期的需要。
二、优化外语教学的体系
教学课程体系是外语人才培养的方向指南。课程体系是教学计划的核心,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各类课程的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外语交际能力、中外文写作能力。各校在优化课程体系时,要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确定主干课程和相关课程,以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优化课程应充分反映现代科学的新成就和新发展,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如计算机辅助教学等。课程设置结构体现外语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符合语言教学过程的规律。调整好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与跨学科课程的关系,并使理论性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可见,课程体系结构必须综合化,使外语、专门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和结合,使学生具有应用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相应能力。这体现外语+x模式的应用性、灵活性、选择性和可变性。
三、优化外语人才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关于面向21世纪外语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课题组通过调研,提出了外语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法不适应的问题。教学内容滞后于时代,这就难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语言习得。因此,我们必须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培养对象,作合理性的调整。根据人才的培养模式,外语教学内容应扩大到外交、外事、外经、旅游、商务、金融、法律、新闻、管理、广告、科技和信息等诸多领域。尤其在信息已呈网络化趋向的社会,我们更容易随时选用,补充一些较新的教学材料,保证内容的广泛性及语言的时代性,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并能顺利参与各类语言交际活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外语教学训练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批评和论辩的能力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执行教学任务活动中我们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体因素及能力。注重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在自习、思考、实践和创新过程中成长起来。笔者认为把任务教学法引人外语教学中。任务教学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并从中发展认知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它可以根据情况有侧重地重视语言、学习者、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因参与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各种实际生活或工作领域当中,如商务谈判、预约等,学会用语言做事或处理问题,从中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工作能力.以及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广播、录音、投影、电影、录像、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利用和开发为外语教学手段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充分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并不只是单纯的教学手段的革新和教学形式的改变,而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综合性的改革,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语与复合专业的知识。
四、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更加频繁,人们将面临如何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沟通、交流与合作的问题。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学生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各民族文化的差异中更多的是隐性的、文化深层的差异,如观念、价值、交际规律等。我们要在理解培养学生深人地了解这些差异。同时,要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加对异国文化的了解。还要培养学生交际取得预期成果的能力,以及处理由文化差异而引起交际冲突的能力。目前,迫切需要的是培养教师本身的跨文化意识,只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较强的英语文化、汉文化的修养,才能在课堂教学上进行融人有目的英语文化的教学,充分发挥手头一切教学资料、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避免交际中的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使言语表达得体。同时,教师也应训练学生使用英语介绍、宣传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使他们不仅能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也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沟通的使者。要将文化教学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为此,我们必须在大纲制订、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等方面进行改革。给学生开设文学欣赏、历史、艺术、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英美概识等选修课或系列讲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我们应把社交文化能力的培养贯穿到听、记、读、写、译等各项技能练习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外语教学的模式。
五、加强素质教育
外语人才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的统一。培养高素质、高层次、高水平的外语人才应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中。除了关注学生的技能培养和传授专业知识之外,还应注意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中的智性培养也应得到重视。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推理能力及形成运用模式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效的思维能力。我们还必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为达到培养学生赊合素质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主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我们还应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能帮助学生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优等生不是在课堂上教出来的,而是“导”出来的。
我们可以开展以任务为中心、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学会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高校应与用人单位携手合作,让学生走出校园,融人社会,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如让学生参加商务翻译、旅游接待、外贸业务观摩等。作为课堂教学延伸和扩展的课外实践活动,应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在参与中学习,自我复合其知识结构。
六、优化测试与评估方式
我们应高度重视测试和评估的方式与内容,这对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起着很大的导向作用。测试的内容不应限于测试学生的语言技能,忽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语言能力测试不应只局限于书本内容,应更加重视学生综合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测试内容的材料应更广泛,并体现语言交际特征,反映真实生活。听力测试的篇章类型可以是:通知、广告、新闻报道、电台节目预告、会话、评论、电话等。写作可以要求学生完成多样的篇章类型,如信件、商函、简历、通知、报告、合同。自传、备忘录、广告等。内容还应涉及考察学生的语用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评估的方式不应仅限于考试。考试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语言水平,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评估与测试,例如,讨论、辩论、口头表达、写论文、写读书报告、完成项目、上网搜寻资料、市场调查、模拟涉外接待、商务谈判等等。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和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