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隐喻和转喻作为研究重点,从横组合与纵聚合的区别切入,研究二者之间的同与不同。并把这两组对照落实到文学文本的欣赏和作家的研究上。
关键词:隐喻;转喻;横组合;纵聚合; 文学
一.隐喻和转喻
1.隐喻:
隐喻是什么?历史上第一位对隐喻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亚里士多德作为隐喻研究的先驱,认为人类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它是一种以特殊方式用在特殊场合的特殊语义偏离现象,起装饰或是调味品的作用。隐喻的修辞学研究从古希腊一直持续到现在,学界至今对隐喻还没有一致定论。修辞学家说,隐喻是辞格,是修饰话语的手段;逻辑学家认为,隐喻是范畴错位;哲学家说, 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是隐喻性的,;认知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
对隐喻定义的界定非常复杂,涉及到隐喻本质的方方面面,但也因此隐喻有了非凡的吸引力。隐喻研究是当今语言学界的热点。隐喻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有四个特点:新颖性、一致性、不对称性和具体性。现代隐喻理论把隐喻被定义为不同高级经验领域里两个概念的映射(lakoff&turner 1989)。即将源域的特征映射到靶域,或者说靶域的概念可以通过源域来理解。从源域到靶域的结构映射在三个不同概念层次上进行:本体映射,结构映射,逻辑知识映射。
(1)a. we are at a crossroads in our life.
b. you’re off the track
c. there is no way back
d. our relationship is a dead-end street
e. we may have to go our separate ways.
f. she gave her life a new direction. (转引自feyaerts 2000)
本组的六个句子构成了“life is a journey ”这样一个概念隐喻,旅行的过程与生活的不同方面相映射,将life变成一条road(从生命开始到结束,也就是从上路到旅程结束)。这是一种结构映射。其本体映射是:旅行者――某人,旅行目的地――生活的目标,关键时刻――十字路口,已行距离――人生的过往。本体映射是静态的,意义的生成与理解需要靠逻辑知识映射来完成。
利里曾说过:“所有的知识最终都根植在隐喻式的感知和思维中”。这就是说人们以隐喻的方式认知世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物质外显,所以在语言中的隐喻最能反映人类的认知规律。而作为修辞格的隐喻,在语言中使用地非常普遍,它的实质是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某一事物。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与工具。或许我们可以做如此“类推”:因为人类的思维方式主要是隐喻式的,语言中的隐喻不过是隐喻思维的外在表现,所以隐喻性思维方式决定了隐喻性语言必然存在。
2.转喻
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隐喻一直占据显赫地位,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而转喻(metonymy)就往往被忽视。radden&kovecses(1999)却强调说,转喻更具本原性,声称语言本质上是转喻的,转喻甚至比隐喻更普遍。barcelona(2000)说在许多甚至所有情况下,转喻是隐喻映射的基础。
传统观点对转喻的定义为:a figure of speech that consists in using the name of one thing for that of something else, with which it is associated; use of one word for another that it may be expected to suggest. (webster’s third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关于转喻关系的图式表征,普遍接受的观点是a指代b,并把转喻分为九类:①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所指事物,②用工具代替动作的实施者,③用容器代替其中的内容,④用人名代替著作或产品,⑤用人体器官代替其功能,⑥用人或事物代替它的特征,⑦用具体代替抽象,用抽象代替具体,⑧用材料代替制成品,⑨活动的场所代替事物和人.
但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更是普遍的语言现象,它是由相同经验或概念结构内的映射构成的。认知语言学家进一步推进自己的观点,还认为转喻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语言中大量的转喻反映了人们普遍的思维模式。(lakoff&turner 1989)。lakoff和langacker都从认知角度对转喻进行了研究。lakoff (1987)认为,转喻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用易感知、易理解的部分代表整体或整体其他部分。在转喻中,转体充当参照点并能激活或提供了解转喻目标的心理通道。langacker认为整体代表活跃区域是普遍的语言现象,因为整体是一个完形,具有易感知的特点。lakoff和langacker对转喻的研究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他们分别强调了转喻的两个不同侧面,但都阐释了转喻的本质,即用突显、重要、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转喻之所以被理解是因为突显的转体能激活转喻目标,或提供了解该目标的心理通道。
二.横组合和纵聚合
1.横组合
在结构主义当中,横组合和纵聚合是两个相当重要的概念。组合关系就是两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符号与符号相互组合起来的关系。语言具有线条性特点,也就是符号与符号是依次挨个出现的,不可能同时出现,因而具有时间性,不具有空间性。正因为符号是先后依次出现的,符号的组合顺序是有条件有限制的,顺序位置不同,组合起来的关系就不同,意义也不一样。所以组合关系直接体现了语言的结构规则要求,将这种关系推而广之,实际的生活中,也有这种关系的反映。比如说从多伦多飞往莫斯科的路线,在飞机飞往终点的路上降落的城市之间也是有横组合关系,正确的顺序应当是哈利法克斯,伦敦,慕尼黑,华沙和莫斯科。如果这些地点中有两个顺序颠倒了,那么飞机肯定出了重大的飞行事故,比如,遭到劫持。这说明横组合对顺序的要求相当严格。
2.纵聚合
在语言上说,聚合关系就是语言结构某一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单位(如音位、词)之间的关系,简单说就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替换关系。几个词,一组词,性质相同,组合功能相同,在语言结构的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替换后生成不同的句子,这些词之间的这种替换关系,就是聚合关系。同样我们也可以用具体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样一种关系。生活中我们经常要作出选择,例如你上哪所大学,在你的选项之间就有相互的纵聚合关系,你可以在构成你生活的“句子”中用一项来替代另外一项,而这个生活句子仍然正确。当然用在监狱呆四年来替换攻读本科学位不是一个好事,但谁能否定这也是生活的一个选项呢?
三.纵聚合与隐喻,横组合与转喻
隐喻和转喻之间的差别与纵组合关系与横组合关系之间的差别有相似之处。隐喻强调语言的纵向轴线,用一种意象来代替另一种意象,因为他们有相似之处。而转喻却基于可能被称作“横向替代”的东西。或许它们的对照可以体现在以下表格中:
隐喻转喻
相似(或对照)空间或时间的贴近
纵向横向
纵组合关系横组合关系
四.两种比照的文学体现
当一个作家使用隐喻时,他暗示两种不同事物或事件之间存在着相似之处。莎翁在《麦克白》中写到:麦克白说: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伶人,登场片刻,便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去……。
他用了三个隐喻来暗示下列类似或比较的关系:①人生可以像蜡烛被一阵风吹灭一样突然结束。②生命如同影子一样并非实在的存在。③人一生就像演员在舞台上逗留的时间一样短暂。生命完结,或者戏剧结束后,人们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这四句台词表现了隐喻的某种情感力量,因为这一手段能以高度浓缩的方式运用不同的意象(蜡烛、影子、演员职业)来表达麦克白对自己生命的感受。隐喻是以比喻的方式,而不是按字面的意思运用语言的一种方法,隐喻总是偏离真实情况以传达一个特殊的情感(生命不是真的行走的影子).有些人批评隐喻认为它逻辑性不强(因为说生命是行走的影子,逻辑上是不对的),但对诗人来说往往传达情感要比符合逻辑或实际更为重要。诗歌(散文也是如此)创作的意义往往不仅仅是要对读者的思想,而且要对他们的情感产生影响,因此很容易证明使用隐喻是有道理的。
隐喻与转喻之间的差别非常有趣。在转喻中你用一个词(或思想)代替另一个代表某个在空间或时间上贴近的东西。比如 “华盛顿决定反对自由贸易;渥太华极为愤怒,”这样的句子,实际上作者不是在指两个城市,而是用城市的名字表示位于这两个城市的政府。如果读到“王室否认关于安德鲁亲王的谣传”的报纸标题,我们也知道“王室”是女王或她的某个代表的替代词。还经常遇见这样的表述:“十八世纪不相信热情”,这里的转喻是通过时间而不是空间的变化而起作用。实际上与之相符的真正表述应该是“18世纪盛行的某些有影响的思想家和道德主义者不相信热情。”
戴维.洛奇在《现代主义,反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一文中杰出地运用了垂直和平行(或隐喻或转喻)之间的对照关系。该文章简短又具启发性。按照洛奇的观点,可以把文学分为隐喻型的(例如詹姆斯.乔伊斯和t.s.爱略特),和转喻型的(例如w.h.奥登和乔治.奥委尔),并以此来绘制二十世纪文学史。运用隐喻手法的作家有时在他们创作的作品与早期的文学作品之间使用纵向对比(例如,乔伊斯模仿《奥德赛》创作了《尤利西斯》);他们强调形式的完美;把艺术视为对音乐状况的追求(通常不以具体方式涉及现实世界),而与之相对的转喻型作家试图在他们的作品中模仿现实世界,且更关注实际的存在而不是形式的完美,艺术只是对历史状况的追求。
有时转喻型和隐喻型作家对陷入困境时所表达的感受不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来区分他们。转喻作家比隐喻作家更倾向于关注现实世界的细节,因此他可能更像一个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俘虏。隐喻型作家似乎经常暗示你可以沿着纵向,纵组合的轴线逃脱特定世界。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描述了1904年的都柏林;但是他同时回想着古希腊和《奥德赛》。隐喻型作家似乎陷入了一套特定的对比当中,而读者却没有完全陷入。作者和读者的感觉完全不同,喜欢隐喻型文学的人在阅读关于世界某个特定角落,充满随意细节的文学作品时可能会产生一种禁闭的恐惧感,而隐喻型作家的这种痴迷,就如同在同一纵组合的跑道上一圈又一圈地跑下去。转喻型文学作品的作家在创作现实时,却可以运用随意的细节来打破心理痴迷的限制特性。
五.结语
从横组合和纵聚合的区别来看待常见的隐喻和转喻,能帮助我们更好区别它们。作为两个在文学语言中常被使用的修辞手段,隐喻和转喻也可以成为我们欣赏文学的辅助。对一些作家作品的修辞研究,或许能管窥其思维方式上的一些特质。
参考文献:
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史笛文邦尼卡斯尔 王晓群王丽莉译 文学理论概论—寻找权威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barcelona, a.on the plausibility of claiming a metonymic motivation for conceptual metaphor [a]. barcelona. 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crossroads. [c]. berlin/new york: moulton de gruyter2000.
lakoff, g. woma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langacker r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 [m]berlin/new york : moulton de gruyter 1999
leary d.e the role of metaphor in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m〕.剑桥大学出版社,1990
radden, g&kovecses.z.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a]. panther&radden. 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