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the apology is one kind of speech act in the spoke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n our daily life we may usually apologize to others in different ways or accept others’ apologies for different reasons. however, as far as "the apology" is concerned, people may refer it to the expressions such as "sorry" or "excuse me" and so on.. the speech act of the apology is one kind of behavior which usually occurs when the speaker intentionally or accidentally offends the hearer, for the purpose of restoring the former specific relation. when a person has violated the social norm or affronted others in the social group, if he makes apology, he can maintain the interpersonal harmonious relations, restore his social position, and set up the good individual imag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apologie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election of the apology strateg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article elaborates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the apology’s definitions, the types of the apologies, the apology strategies and its restricted factors, carries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selection of apology strategi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explores the difference in the speech act of the apology between china and the english-speaking country from the characteristic aspect.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different cultures, the different ways of communication and value trend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lead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election of the apology strategies. key words: apology; types; social factors; influence; apology strategies;
近年来,言语行为已成为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领域中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一种情感性的言语行为,道歉语也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英国哲学家j.l.austin最早提出言语行为理论(theory of speech acts),他将道歉‘apologize’定义为施为语的一种”[1](p82),“searle 基于austin的分类,将道歉归于表达类”[2](p92)。“brown和levinson提出面子论(the face theory)”[3](p102),“指出说话人的道歉行为,表示承认自己的过失,有损面子,是导致说话人正面面子受损的fta(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 简称fta)”[4](p104),并且“向听话人道歉,表明无意在感情上或行动上伤害听话人是负面礼貌策略是为了满足对方面子上反面的要求”[5](p106)。而最早对道歉语进行具体研究的是olshtain and cohen,将道歉语定义为“a culture-sensitive speech-act set of semantic formulae or strategies”(一种对文化具有敏感性、具有一定的语义成分或策略的言语行为组),并提出了最初的道歉言语行为模型。后来,“blum-kulka & olshtain等学者对该模型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模型被纳入‘言语行为实现模式的跨文化研究’(ccsarp)项目中。”[6](p247)自ccsarp项目的道歉言语行为子项目设立以来,很多学者(holmes、trosborg、suszczynska、owen等)对不同语言(新西兰英语、丹麦语、匈牙利语、英国英语、美国英语等)与文化中的道歉语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是从道歉策略的整体使用情况对道歉语进行跨文化分析,而对道歉策略的具体安排模式或道歉内容的意义却少有涉及。而后,“j·霍姆斯(j.holmes)对道歉作出定义:假设a 为致歉者, b 为被冒犯者, 道歉是a 为了弥补自己的冒犯行为, 向b 致歉, 以挽回b 的面子, 从而恢复a 与b 的平衡的言语行为。” [7](p376)
一、 道歉的种类 根据道歉的内在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可以把道歉分成以下三种类型:”“从交际(communication)的渠道来划分,可以把道歉分成语言性和非语言性两种形式;从传递的方式来划分,可以把道歉分成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从文体的角度来划分,则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形式。”[8](p61)具体如下: (一)、语言性和非语言性的道歉 语言性道歉是通过语言性行为进行的,这是最普通的道歉行为。语言性道歉按道歉行为执行对象的不同,可以是冒犯者一方对被冒犯者一方的直接行为,也可以是通过第三者来传递的间接行为。 非语言性道歉是通过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道歉行为,它是通过非语言渠道实现的,是不用言辞的道歉,属于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的范畴。在中国,如果一位学生不会回答教师的提问,他总会不好意思地用手搔一搔头以沉默、歉意的微笑对待之。这里,沉默、用手搔头就隐藏着“不好意思,对不起”这样的道歉意义。另外,中国人也有用双手抱拳来表达道歉的意思;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廉颇对蔺相如的“负荆请罪”也是一种非语言道歉行为,以上这三种道歉形式在英语国家是没有的。需要指出的是,非语言性道歉和言语性道歉并不是完全区别开来使用的。人们在双手抱拳致歉的同时,嘴巴当然也要念叨着:“失礼了”、“给您添麻烦了”之类的话。而廉颇以“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至此也。”[9](p2370) (二)、口头道歉和书面道歉 口头道歉是用嘴巴表达道歉的言语,无论是直接道歉或是间接道歉都属于口头道歉,只不过道歉行为的执行者渠道不同而已,即前者是冒犯者自己道歉,而后者是通过第三者来完成的。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也可以通过写信来表示道歉。如果能用口头解决的事情,人们一般不会采取书面的形式,因为与口头道歉相比,书面道歉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当然,书面道歉也有长处,比如,在通过第三者转达道歉信息时,比较不会因为传播者有意或无意地由于对语言的曲解而产生新的误会行为。书面致歉表达了致歉者的悔悟之意及补救方法,同时,书面致歉涉及的过错情节一般较为严重。例如,某人家的狗毁坏了邻居家的花木,给人造成的损失已无法挽回,就得通过一封致歉信再加上实际的弥补行动来请求对方的原谅。如果仅仅是碰撞到别人,是不用这么麻烦地写道歉信的。然而,随着现代新的传播方式的使用,书面道歉并非总是表现得比口头道歉正规。比如,人们可以通过广播讲话、电视讲话等方式来传达道歉的意思,而这种道歉方法显得更加规范。 (三)、正式和非正式道歉 道歉也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非正式道歉主要用于熟人、朋友、情人、同事等之间,其目的当然仅仅是为了澄清误会,消除隔阂。而正式道歉主要用于媒体与公众之间,国与国之间。比如: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曾因u-2飞机飞越苏境一事向前苏联道歉。可见,正式道歉除具有澄清误会之功用外,还具有公诸于众以便让公众知道谁对谁错的效果。 二、 道歉策略及其制约因素 (一)、道歉策略 “道歉是用来挽救、补偿被冒犯者面子的言语行为。交际者冒犯了别人是因为他违反了社会准则或未满足对方的期望。冒犯行为包括开会迟到、打错电话、忘了带书或没有向路过的熟人打招呼等。”[11](p29) 许多学者对道歉策略(apology strategy) 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本文引用贾玉新“将道歉策略分为7 种(其中将“拒绝道歉”作为策略0): 策略0: 冒犯者拒绝道歉(strategy of rejecting); 策略1: 轻化自己的冒犯程度(strategy of minimizing); 策略2: 承认自己的责任(strategy of acknowledging); 策略3: 说明理由(strategy of explaining); 策略4: 直接道歉(strategy of apologizing); 策略5: 采用弥补手段(strategy of offering repair); 策略6: 下保证(strategy of promising forbearance); 策略7: 对被冒犯者表示关心(strategy of showing concern)。”[12](p376) (二)、道歉策略选择的制约因素 语言之外的因素决定道歉策略的选择。实现道歉策略的语言形式也随语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社会语言学家和语用学家根据其调查研究认为道歉策略的选择主要受社会因素的制约。有如下因素: 1. 冒犯者与被冒犯者之间的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 2. 冒犯者与被冒犯者之间的相对权势(relative power) 3. 冒犯者与被冒犯者之间相对的权利与义务(obligation of apology) 4. 冒犯者与被冒犯者双方的性别(gender) 5. 冒犯行为的严重程度(severity of offence)
(二)、相对权势对汉英道歉策略选择的影响 相对权势是指冒犯者相对被冒犯者所拥有的权势,包括社会地位、年龄等。在中国,如果冒犯人的地位高,他就可以选择损害自己面子程度较小的策略。如果冒犯人的地位低,他就要选择损害自己面子程度的较大的策略。年龄因素在中国文化中和在英美文化中表现不同。中国有尊重老年人的传统,因而冒犯了老年人的话就必须选择损害自己面子较大的策略。而西方人强调个人主义,老年人和年轻人是平等的,因此人们一般选择损害自己面子较小的策略。 换而言之,“中国的上级对下级或是长辈对晚辈倾向于拒绝道歉,至少是拒绝采用直接道歉和承担责任策略,他们更喜欢采用简单的非正式的话语一带而过应承担的责任,或是使用补偿策略。而下级对上级则恰恰相反,显得正式而精致,不但多采用直接道歉和承担责任策略,而且还通过‘真、很’之类的副词来加强程度,甚至末了还要求批评处分。而英美国人则无论上下级或长晚辈其道歉的频率都高,而尤以减轻责任的策略使用为多,而且倾向多种策略的混合使用,显得更为诚恳。对同一冒犯行为,中英在其冒犯程度上的认同也是不同的,对中国人而言,同一行为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的冒犯程度就要比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严重得多,相应地,其承担的道歉责任也就要大得多。”[14](p108) 例如: (中) 昨天我批评你批评错了。请原谅。 (英) i’m sorry. due to a misunderstanding, i blamed you for someone else’s mistake. please accept my apologies. it was all a terrible misunderstanding.(对不起。由于误会你,我责备了你。请接受我的道歉。这真是个可怕的误会。) (三)、相对的权利与义务对汉英道歉策略选择的影响 道歉言语行为是冒犯者公开承认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或没有做应该做的事。例如这样的情况,领导交给下属的任务,下属没有完成,这时中国人与英美人采用道歉策略不一样。 “(中) 领导同志,我没能完成您交给我的任务,我应该检讨。请您批评我吧。 (英) i’m very sorry. i completely forgot about it. i suppose i should have been more careful. it will definitely never happen again.(真对不起。我把这回事忘得一干二净。我应该仔细些的。我保证这种事不会再发生。)”[15](p383) (四)、性别对汉英道歉策略选择的影响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男女也趋于平等,因此性别对道歉策略选择的影响在英美国家和中国基本上是相同的,不同只存在于男女说话者之间。 经专家调查显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向别人道歉。轻微的冒犯就可能引发女性的道歉,而男性一般只对较严重的冒犯道歉。其次,女性更易于选择“直接表达道歉”的道歉策略,使用正式、得体的道歉语;而男性道歉策略的选择则受到社会因素如社会距离、社会权利等的影响。此外,女性更爱使用程度副词,如‘真’、‘十分’等。”[16](p91) 男女在道歉言语行为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道歉言语行为,男性一般从自我出发,认为道歉是承认失败有损本人面子的行为,因而尽可能避免使用以维护本人的面子和社会地位。因此只有在冒犯程度严重或意识到对方地位高于自己或与自己社会距离远(如对陌生人) 的情况下,男性才容易采用道歉言语行为。女性则更能从他人出发,把道歉当作减轻或消除由冒犯带来的不良影响和恢复双方和谐关系的礼貌行为。 (五)、冒犯行为的严重程度对汉英道歉策略选择的影响 1.“英美人说‘对不起’并不一定是做错了什么事或觉得理亏。比如请人让路,说声‘对不起’,其实是叫你‘get out of my way, so i can come out.’(你走开,我才过得去。),只是这种‘命令’,有了‘对不起’,让人更容易接受罢了。所以严格说来,在不少场合,‘excuse me’等于汉语的‘借光’或‘劳驾’。比较文明的中国人一般是以‘请’开路,如:‘麻烦请让一让’,达到同样的效果。”[17](103-104) 2. “给人造成了损失就该道歉并给予相应的赔偿。例如:损害或弄丢了别人的器物要赔偿;撞伤了别人要带人到医院去治疗;在多大范围内造成了名誉或精神上的伤害,例如,诽谤,盗版等,就要在同样的范围内赔礼道歉,并给予经济上的补偿。”[18](p132) 3. 情节较严重的冒犯行为。例如:违法犯罪,不仅要认错道歉,赔偿损失,而且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道歉时,英汉两种文化也存在这样一种差异。“中国人在道歉时常说:‘对不起,我错了,我不应该这样说你’等等,而英语中常说‘i apologize for what i have said’,‘i apologize’或‘i take back what i said’。中国人则认为,说过的话是收不回来的。”[19](p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