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 要:交际中的称呼语超常规使用是说话人有意识地使用偏离常规的称呼,为了顺应或实现某个或某些具体的交际目的而对语言进行选择的结果。jef 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研究称呼语超常规使用现象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在该理论框架中,称呼语超常规使用的生成可以解释为说话人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对语境和语言结构进行的动态顺应。
关键词:称呼语超常规使用;顺应性;语境;动态顺应
analysis on appellation words’ ultra convention use under adaptation theory
xiong yong-hong
(hu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 technology, loudi 417000, china)
the ultra convention use of appellation wordsrefer to the speaker’s intentionally violating the conventional way of using appellation words, in order to reach a specific or various communicative intentions. the adaptation theory of jef verschueren provides u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analysis of appellation words’ ultra convention use. in terms of the adaptation theory, appellation words’ ultra convention use is the result of the speaker’s dynamic adaptation to both contextual and structural factor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consciousness.
key words:appellation words’ ultra convention use; adaptability;context; dynamic of adaptability
称呼语是指说话人在语言交际语境中用于称呼听话人的人称指示语。它是言语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使用受社会规范制约,有特定的规则。超常规的称呼语主要是指为了满足特定的交际需要,说话人故意偏离常规的称谓使用,有意违反语言社团的规范,使称呼呈现出与话语角色不相称的非规约性的使用。称呼语超常规使用对说话人来说,是有意而为之;对听话人来说,是超出他的心理预设。这类变异称呼语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本文尝试运用jef 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性理论,分析称呼语的超常规使用。作者认为,称呼语的超常规使用是说话人为顺应或实现某个或某些具体的交际目的而对语言进行选择的结果,称呼语超常规使用的生成可以解释为说话人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对语境和语言结构进行的动态顺应。
1 语境关系顺应
语境即语言使用的环境。在《语用学新解》中,ver-schueren把语境归纳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所谓语言语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下文。所谓交际语境,指非语言因素,包括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社交世界(social world)和心理世界(mental world)。语境关系顺应即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与交际语境顺应。
1.1 顺应心理世界
根据verschueren的观点,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际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心理因素,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说话人心理世界的过程;交际主体出于不同的交际动机,调整称呼语的使用,意欲改变常规的角色关系以确立新的话语角色关系,或在不改变角色关系的情况下,强化现有的角色关系(verschueren 1999)。无论怎样调整称呼语,其超常规使用都可以视为一种受交际主体心理动机支配的交际策略,而且通过称呼语超常规使用实现调控心理距离。说话人或积极迎合以求缩短双方的位差,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或消极拒斥,拉大双方的关系,制造相对的心理距离;或竭力保持原有的关系。对听话人来说,新颖的称呼语能够改变常规称谓形成的思维惰性,有助于强化注意的集中性,仔细领会说话人的意图。
在不改变角色关系的情况下,根据情感需要,说话人可以有意偏离常规,采用呢称、敬称等各种称呼变体。一般说来,基于同一角色的不同称呼语,处于同一平面,呈线性分布,其间的差距在于心理距离不同。如果说话人有意偏离常规,采用更为亲昵的称呼语,表示其意欲拉近与听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也是对角色关系的强化。
① 话剧《雷雨》中鲁贵与女儿四凤的一段对话:
贵:(拦住她)四凤,你别忙,我跟你商量点事。
贵:(着急)凤儿,你这孩子是什么心思?你可是我的亲生孩子。
四:(嘲笑他)亲生的女儿也没有办法把自己卖了,替你老人家还赌帐啊?
贵:(严重地)孩子,你可放明白点,你妈疼你,只在嘴上,我可是把你的什么要紧的事情,都处处替你想。
“四凤”、“凤儿”和“孩子”,鲁贵对女儿四凤采用逐渐偏离常规的亲昵口吻,是顺应说话人急于向女儿要钱的迫切心理。通过妙用称呼语,强调父女关系,达到交际目的。
为了拉大与听话人的心理距离,表达说话人的排斥心理,说话人可以有意识地采用偏离常规的敬称。例如:
② 一见唐小姐,便知道她今天非常矜持,毫无平时的笑容,出来时手里拿个大纸包。他勇气全泄露了,说:“我来过两次,你都不在家。礼拜一的信收到没有?”
“收到了,方先生,”——鸿渐听她恢复最初的称呼,气都不敢透——“方先生听说礼拜二也来过,为什么不进来,我那天倒在家。”(钱钟书《围城》)
称呼“先生”,客气而有礼貌,往往用于关系较为疏远的人之间。唐小姐与方鸿渐关系渐趋密切,但唐小姐听信表姐的谣言对方鸿渐产生误会,因而态度冷淡,有意采用敬称拉大两人之间距离,反映其排斥心理。
说话人有意识地采用偏离常规的敬称,不仅可以用于拉大与听话人的距离,说话人还可以通过故意使用敬语称呼语来保持二人之间的距离,从而维持原有的关系,不伤害对方。如:
③ “丽丽,我们一起去吃午饭吧!”
“不,经理,我的工作还没做完!”
上述例子中交际双方的称呼语超常规使用表明两人不一样的交际目:说话人称对方的名,想拉近两人之间的关系,并期待听话人也使用相应亲昵的称呼语称呼自己;可听话人用敬语,目的是竭力保持两人之间的距离,又不想得罪对方。
1.2 顺应物理世界
物理世界是一种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语境,包括特定的主体、时间、空间等因素。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改变都会影响交际形式及语言选择(verschueren 1999:95)。下例是说话人为顺应物理世界的需要而采用称呼语超常规使用。
④ 苏叔阳的剧本《左邻右舍》中,“工人阶级造反派”洪人杰对厂党委书记李振民的称呼前后也有不同。当洪人杰得势,李振民被罢官时,称呼“李振民”,“四人帮”垮台,李振民官复原职,洪人杰改称“振民”、“老李”。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振民的身份、地位发生变化。洪人杰为顺应这种权势关系变化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着对李振民的称呼语,由原来的“姓+名”的称呼改用去掉姓氏只称名和“老+姓”的亲近称呼语。说话人转变着使用这种超出听话人心理预期的称呼语,主要是为了套近乎,但这种转变有可能造成听话人的心理反感,反而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导致交际失败。
1.3 顺应社交世界
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和语言社团交际的规范因素。鲁迅的小说《故乡》中闰土和鲁迅重逢时的一段描述,就能说明规范的权势和社会地位对称呼语的改变:
⑤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啊!闰土哥,——你来了……”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叫道:“老爷!”……
在纯真的孩提时代,鲁迅和闰土不懂语言社团的规范,两人以“迅哥”和“闰土哥”相称。多年后,两人重逢,因为社会地位的差异,这时闰土为顺应社会权势,对鲁迅以“老爷”相称,由“迅哥”到“老爷”,称呼语的变化反映关系的疏远。
实际的语言交际中,称呼语超常规使用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最终的选择是顺应客体商洽与互动的结果。下面,我们探讨语境关系的互动对象——结构客体。
2 结构客体顺应
结构客体的顺应指语言各层次的结构和结构组成的原则,包括语言、语码、语体、话语构建成分、话语和语段类型及话语构建原则。其实,就是语言形式的选择。austin 和searle在论述言语行为时坚持认为,研究言语交际必须考虑人们使用语言的方式,因为一个话语就是一个行为,与说话人的交际目的紧密联系。称呼语超常规使用的形式选用得当,有利于交际双方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顺利实现交际目的。下面是一个称呼语形式的选择在顺应语境后取得完美交际效果的例子。
① 有位领导前往监狱看望囚犯,为选择一个对犯人恰当的称呼而斟酌了很久,如果直接称他们为“犯人”吧,很不利于他们的改造,如果称呼他们“同志”吧,又似乎与自己的身份不相符,最后,这位领导人选择称呼他们“朋友们”,这一恰当的称呼使得全场掌声雷动。
说话人在称呼同一指称对象时可以采用贬称、中称、褒称、昵称等各种称呼变体。这种称呼的变异具有不同的语用效果和交际意图。除了语言成分选择以外,称呼语在实际运用中受上文提到的语境关系制约。在通常情况下,昵称用来表达亲密感情,须要指出,并不是形式上的亲昵称呼都是真正情感良好的体现。例如:
② “再见!我的玫。我的女诗人!我的女革命家!”他最后几句话,语气非常尖刻。(宗璞 《红豆》)
在特定语境中,齐虹对恋人先是采用了昵称“我的玫”,接着改变称呼,有讥讽之意。
除语言成分的选择以外,交际者选择的超常规称呼语表达的亲疏程度还受语境关系的制约。一般情况下, 选择称呼语的正式程度与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成正比。在非正式场合,说话人仍选用过于正式的称呼,就会破坏交际者之间原有的亲密关系。这就是verschueren提到的顺应性的双向性:语言成分的选择顺应语境,语境的选择也顺应语言成分。称呼语超常规使用这一复杂的语言现象是话语与语境互动的结果。那么,如何描述语境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协商,完成称呼语超常规使用的生成过程呢?verschueren引出概念动态顺应。
3 动态顺应
动态顺应是verschueren语用理论的核心,指交际者随着语境关系的变化,顺应与结构客体中各个语言层次完美结合的过程。交际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语境因素也会随着交际进程发生变化,所以说话人也要根据动态语境关系进行动态顺应。说话人要因时因地因人对称呼语超常规使用进行合适选择,以适应不同语境,达到其交际目的。例如:
①liz…elizabeth…elizabeth anne…elizabeth anne warner!
母亲亲切呼唤女儿帮忙,女儿不应,母亲用女儿的正式名字呼唤女儿,女儿还是不理睬,母亲有点不高兴,于是加上女儿的中名(middle name)。这下,母亲可真恼火了,到最后把女儿的名-中名-姓全都端上来了。
②ruth: hey, c’mon, shut the door, will you, dick?
cootic: shut the fuking door.
mike: (after a pause) we’d really like you to shut the door, richard! (famous american play of the 1970s)
迪克不理露丝让他关门的请求。 迈克没有采用朋友间常用的昵称“迪克”,而改用正式称呼“理查德”, 配上他那貌似婉转、礼貌实则内含命令的句式。“理查德”这一称呼实质就是一道关门的命令。
4 顺应意识程度
语言选择活动是一种心理活动,心理是顺应过程的媒介。这种心理活动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的,这两级之间存在着程度差异,或者说存在意识程度阶梯。这便是顺应的意识程度。称呼语超常规使用的选择受语言顺应意识程度的影响。说话人在不同语境选择使用超常规称呼语,反映出他的语言顺应意识程度,同时又受顺应意识程度的支配。
称呼语超常规使用的生成与理解须要说话人在一定意识程度上动态地从一系列语境关系与语言结构客体中选择,进行商洽与顺应。称呼语超常规使用受顺应意识程度及语境和语言结构客体中各因素的影响。
5 结束语
称呼语的超常规使用是说话人在不同意识程度上对语境和语言结构进行动态顺应的过程。通过动态顺应语境因素,说话人可以通过合理选用相应语言手段达到特定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马宏基 常庆丰.称谓语[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7.
吕海燕. 称呼语变异运用的修辞效果[j]. 语文学刊, 2003(1).
齐裕森. 一部新颖实用的专著——评《称谓语》[j]. 山东电大学报, 1998(4).
杨永林. 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austin, j.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searle, j. speech act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amold,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