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尤金•奈达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分为五类:(1) ecology 生态学; (2) material culture 物质文化 ; (3) social culture 社 会 文 化 ; (4) religious culture 宗教文化; (5) linguistic culture 语言文化。(邵志洪,2005:233)。园林建筑是中国文化和建筑艺术的一部分,本文所探讨的建筑文化,将限于物质文化的范畴。《红楼梦》中有许多关于传统建筑风格的描述,尤以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为盛。本文以大观园中建筑标识名称的翻译为研究对象,分析两译本(杨宪益与霍克斯)所体现出的不同层次的差异,进而比较建筑词汇翻译背后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取向,品评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词汇翻译的魅力。
关键词:大观园;建筑文化;园林建筑
引言
《 红楼梦》主要人物活动的空间场景“大观园”,其现实生活原型本自何处,是几乎自红学有史以来就被一直关注和考索的问题(王庆云,2006)。无论作者是采用哪派的园林建筑为蓝本进行创作大观园的,小说中的大观园无疑是文学艺术加工过的实体。《红楼梦》的作者写出了大观园,当然也是第一个游园者,不过他是借助于书中的人物去游的(毛志成,2006)。本文以下表中所列的前4对建筑名称的翻译为例进行讨论。
一.大观园中建筑名称标识的翻译描述
冯庆华在《论译者的风格》一文中,列举了两个译本在专有名词翻译方面的对照表格(谢天振,2000:332——334),如下:
原文杨宪益霍克斯
(1)大观园 the grand view garden prospect garden
(2)有凤来仪where phoenix alights the phoenix dance
(3)潇湘馆bamboo lodge the naiad’s house
(4)怡红院happy red court 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
(5)蘅芜苑alpinia park all-spice court
(6)杏帘在望approach to apricot tavernhopeful sign
(7)浣葛山庄hemp-washing cottagewashbrook farm
二. 建筑名称标识的翻译对比分析
大观园中的建筑名称,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每个园中人与所居的园交相呼应,暗藏主人的命运玄机,可谓是曹雪芹匠心独运的体现。从上述列举可以发现,两位译者亦是在建筑的译名上做足了功夫,不分轩轾。然而,细究起来,具体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得。
(一)大观园:[杨]the grand view garden[霍]prospect garden
两者相同之处是都采用了garden一词,大写的garden在此则表示大型的园林或传统的私家花园建筑。不同之处是 [杨]的译法基本是按照字句对照直接译出,但却不失原文中的“大观园” 一词——集各种景观于一体所蕴涵的气派;[霍]使用了单独一个修饰词prospect,属于意译的范畴。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prospect:1.(a)wide view of a landscape;(b) picture in the mind or imagination, esp of a future event; 2.prospects: chance of success; outlook; 3. reasonable hope that sth will happen; expectation; 4. (a)candidate or competitor likely to be successful; (b)possible or likely customer or client. 那么这里译文中显然是取1(a)(b)的两个意思,一说建筑本身的气派,另一个则暗示,为大观园起名时,包含了对人物的良好祝愿,希望后代能使这种气派和景致长留。两中译文相校,前者更形象直白,道出园林的气派,后者则是引申了一层。两者的译文都能接受,但若在综观全文后,可以看出大观圆实际上反映出了豪门贵族的奢侈与门面,而且它的存在是短暂的,因为园林的建造者们的存在也是昙花一现,该家族最终走向了没落,并没有象题词者和祝愿者所希望的那样使家族威望与园林的气派长存,如此还可让有心的读者感到取此名的讽刺意味。
(二)有凤来仪 [杨] where phoenix alights[霍]the phoenix dance
“有凤来仪”, 出处 《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释义 凤:凤凰,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仪:配合。古时吉祥的征兆。典故中的“有凤来仪”:箫韶为舜制的音乐。这里说箫韶之曲连续演奏,凤凰也随乐声翩翩起舞。仪,配合。另一个解释是: 语出《尚书•益稷》,意思是有凤凰来到这里栖息。古代以龙凤为配偶,所以此题有歌颂元妃省亲之意。《尚书•益稷》记载:当演奏虞舜时期的韶乐时,由于音乐美妙动听,把凤凰也引来了。又传说凤凰以练实(竹实)为食(见《庄子•外物》)。这里题咏的地方有很多竹子(即后来的潇湘馆),古人又龙凤并称,以凤凰比喻后妃。所以宝玉在这里以凤凰归来比喻元春省亲,非常贴切得体。后来此地归黛玉居住,又有称赞黛玉为“人中之凤”的意味。可见,此处应该是一个场所,上文中两个译文的处理如下:从字面上看,[杨]译成“凤凰栖息的地方”(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alight: (of a bird)come down from the air and settle)使用了where 一词来点名场所,有利于提醒读者注意所译的场所,起到了外化或明示语义的作用;[霍]则译为“凤凰跳舞”,突然一看,仿佛是欠额信息,但如果考虑到西方社会中标识地名时的习惯,应该能够领略到大写的the phoenix dance是指示场所的,并不一定要使用一个where再次强调。
(三)潇湘馆[杨] bamboo lodge[霍]the naiad’s house
首先是“馆”的翻译:[杨]使用lodge一词,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lodge:(n)1.small house at the gate of park or in the grounds of a large house, occupied by a gate-keeper or other employee;2.country house or cabin for use in certain seasons;3.porter’s room at the main entrance to a block of flats, college, factory公;4.members or meeting-place of a branch of a society such as the freemasons; 5.beaver’s or otter’s lair; 6. american indian dwelling or household。可以推测出,译者在此处可能选取的为前两层意义,从原文中的描述来看,林黛玉所居住的地方应为厢房或耳房一类的场所,虽然从气势上和等级上无法与其他上层人士的住房相比,但也不会太过寒酸,近乎门房或下房;此外,潇湘馆是园林建筑中的一部分,也不可能是乡间小舍类型般的过于朴素,至少应该相当于一种garden 类型的房舍。[霍]则将其译为house,从大小和等级上说,应该基本相当,但是house 一词本身有独门独户的意思,有损于潇湘馆是大观园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意义,笔者建议garden或chamber一词也许好点,一方面说明厢房是主体建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可以照应原文中宝玉和黛玉共读《西厢记》一景,还可以与the red chamber dream 有一定程度上的呼应。
其次是整个短语的翻译,[杨] bamboo lodge译出了潇湘馆中的代表性植物竹林,一定程度上暗示出了馆中主人多愁善感,高洁淡雅品格及其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典故(斑竹又名湘妃竹,《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久悉为之斑,亦名湘妃竹"。唐代诗人高骈曾写有《湘浦曲》:"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霍]the naiad’s house的译法中,使用了naiad一词,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naiad:(n)(in greek mythology)water-nymph希腊神话中的水神。显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对潇湘馆的主人的品格寄予了敬慕和赞扬之情,使用“女神”来翻译“绛株仙草转世”的林黛玉,并把她的住所译成“水中女神的家”。如此反映出译者对原文理解的透彻和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把握,但同时也有待商榷之处。因为希腊神话中的水中女神完全是西方国家观念中的仙人,在为西方读者带着阅读方便的同时却剥夺了他们理解中华文化的特质和底蕴。辨证地看,[杨]的译法暗示不足,留下的空间较大,需要译入语读者联系上下文和前后的故事情节,甚至注释来获得充分的理解;相比之下,[霍]的译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到达译入语读者的心里,因为他进行了文化语境和内涵的外化和转移,方便了读者,使他们的阅读更具有持续性和连贯性。
(四)怡红院[杨] happy red court[霍] 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
最明显的差异是颜色词的处理,中外的红学研究者和爱好者就这一问题曾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两译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颜色词,或保留或改换。根据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红色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色彩,尤其是在繁盛一时的大唐王朝,更是把红色推向国色的时代,因而[杨]保留这一点,是有意识的。这与译者的翻译意图是紧密相连的,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理解中国特定的文化情结,是对外交流的必须手段,也是提升自身文化特殊性的好机会,不能因为会造成误解就避而不谈,同时,还应该加以背景知识的注释和解说性,增强相互间的理解性,才能最终减小甚至消除这种文化隔阂。[霍]至少为西方的读者是尽心尽力了,考虑到了文化差异有可能造成的影响,转向了改换形象,也是可以理解的。需要注意的是,霍没有进行消除文化隔阂的努力而是转而求他法,无疑是其精彩译文中抹不掉的一种瑕疵。
三.结论
建筑标识翻译反映文化差异:如果人们把京沪大观园里的所有与红楼梦有关的名字都去掉,那么留给游人的只是一座仿18 世纪的传统园林,游园所得,充其量不过是一次对传统园林的审美体验(郑孝正 柴大方,2002),因而在翻译这些承载文化内涵的建筑词汇时,应充分考虑其中的文学与文化因素。对负载文化因素的建筑词汇时,应该予以特殊处理。从上文的对比不但能看出译者的翻译意图,翻译策略,翻译目的,也可以看出影响译者思想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的因素。总体说来,[杨]在处理与中华文化相关的信息翻译时,是更成功的,它保证了准确向世界提供了解原滋原味中华文化内涵的基础。大观园里“文气”甚浓,[杨]是本着传递中国文化的宗旨进行翻译的,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直译,以此来保存民族文化特质,但有时因为过度追求传递信息而忽略了应有的文学风味与情趣;[霍]译进行意译较多,有时,文学加工成分偏重,稍微损害了某些中国文化特殊内涵的传递,但其浓厚的文学倾向和高超的文学手法却又体现出“于小处见精彩”,因而在文学效果和可读性方面,[霍]译较高一筹。综上可知,文化,尤其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在语言中的清晰映射。一个国家的物质文化所体现的特质以及其个性韵味在与异域文化发生交流和碰撞(比如翻译)时,更能体现出这一点。
参考文献:
[1]毛志成 反刍大观园——中国的古典建筑观[j]. 中关村:文化关注,2005年12月,101,总32期.
[2]邵志洪. 汉英对比翻译导论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233页.
[3]王庆云 “红楼一任说,我说是东皋”——《红楼梦》“大观园”本事新说[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
[4]谢天振 编著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332—334页.
[5]郑孝正 柴大方《红楼梦》中“大观园”之现代诠释[j]. 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5期(共141).
[6]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7]现代汉英双语词典 上海: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增订),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