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高职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将职业意识的培养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高职学生能否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为社会接纳的关键。文章通过分析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必要性,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生 职业意识 培养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强调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但目前,大多数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初期,不能立即转变角色,无法适应工作岗位,并由此产生了很多苦恼和困惑;另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也认为应届毕业生很难快速融入企业,更愿意招聘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人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毕业生职业意识不强,缺乏对岗位、对企业的了解。因此,对于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而言,如何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毕业前夕了解企业,熟悉工作岗位,缩短毕业生岗位适应时间,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职业意识”的内涵
所谓职业意识是指从业者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职业环境影响下,在教育培养和职业岗位任职实践中形成的某种于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思想和观念,是从业者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活动,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职业意识又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敬业精神。职业意识首先表现为敬业精神,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2.诚信意识。古人曰,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毕业以后无论以后从事什么工作,都离不开诚信意识。
3.团队意识。每个人都处在社会整体中,学生毕业后无论在什么岗位工作,都离不开与各方面联系和交往,因此必须要有团队协作意识。
4.竞争意识。它是现代社会中个人、团体及国家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心态,学生即使毕业后有了职业岗位,也要经受企业优胜劣汰的严峻考验,因此必须具有竞争意识。
5.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及个人进步的灵魂。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不能墨守陈规,应该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工作岗位的特点加以创新形成适合岗位的新的方法和理论。
职业意识既影响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职业意识的形成不是突然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由幻想到现实、由模糊到清晰、由摇摆到稳定、由远至近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二、加强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是由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决定的。
1.加强职业意识培养可以使学生很好地由学校向社会过渡
高职学生在毕业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一般都已经度过了15年的校园生活,校园生活与职业岗位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长期受校园文化熏陶的毕业生,突然进入工作岗位很难适应新的生活,所学到的专业才能也无法施展,因此迫切需要在毕业之前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对日后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岗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很好地由学生向社会人过渡。
2.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需要加强职业意识的培养
从大多数高职学生的情况看,他们可以说是以高考失败者的心态进入职业院校的,多多少少存在着心态上的自卑和自暴自弃,在学习基础、行为习惯、学习动力上都存在着欠缺,许多学生是本来不得不来的想法进入高职院校的,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本专业以后从事的工作根本不了解,更谈不上喜欢自己的专业。高职学生离国家对职业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学生头脑中根本就没有“职业”这个概念,许多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职业”?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他们对职业的认识是模糊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3.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决定需要加强职业意识的培养
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富有创新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交际能力,独立的工作能力,踏实,事业心强,均对企业用人需求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份华中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显示:72%的用人单位认为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企业决定聘用与否的关键,有64%的企业选择了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另有62%和58%的用人单位认为踏实,事业心强,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对企业也很重要。在相同条件下,有80%的企业会选择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应聘人员,原因是适应期短,工作更容易上手,从而有利于企业降低用人成本。因此,现代企业的用人理念急需高职毕业生增强职业意识。
三、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途径
职业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在毕业前夕上几次《就业指导》课程就能培养出来的。高职院校是学生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应该将职业意识的培养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经过三年潜移默化地锻炼与养成,到毕业时能对社会、对职业岗位有一定的初步认识,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学校向社会的过渡。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1.树立学生自信心,渗透职业意识
自信是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首要条件,也是大部分用人单位的关注重点。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带着高考失败的阴影进入学校的,他们多多少少都存在一定的自卑,因此帮助学生重新树立信心,正确面对成长道路上的各种挫折,是职业意识培养的首要工作。首先,要在高职学生中大力宣传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及动向,宣传职业教育的优势,宣传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宣传学生所学专业的发展前途,让学生树立读职业教育不比普通高等教育差甚至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好的意识。其次,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提问法、演示法、情景模拟训练法等,在课堂上充分给与学生展示的时间和空间,树立学生的信心。特别是提问法,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地回答问题,给与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一定的激励,让学生明白要在社会中生存、行业中发展,必须学会主动、自信。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敬业精神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职业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岗位的人才,而很多高职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一线岗位,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工作缺乏热情,对现实工作不满,一味地追求薪水高、环境好、工作轻松的岗位,急功近利,频繁地“跳槽”,这都是缺乏敬业精神的表现。要培育学生的敬业精神,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以自己的认真、敬业、奉献、不畏劳苦锲而不舍地去影响学生。其次,要培养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只有在校期间热爱自己的专业,毕业后才会喜欢本职工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通过兴趣产生对于专业的感情,并在不断学习中将这种感情提升为一种爱好,才能为将来的职业产生敬业精神,因此应想法设法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最后要树立典范,通过开展各种向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
3.言而有信,培养忠诚和诚信意识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任何人来说,忠诚与诚信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准则,更是职业活动中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是在职场上不可缺少的德行。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职毕业生,诚信更是其进入社会的“通行证”。要培养高职学生的诚信意识,首先教师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体,要率先垂范,以学术和人格的双重魅力,给大学生做诚实守信的榜样。学校的所有干部职工,都要带头示范,处处守信用、时时重承诺,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要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大力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的校园氛围,并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执行校规校纪,严肃治理论文抄袭、考试作弊、弄虚作假等一些在学校存在的失信行为,让失信者受到惩罚,让守信者受到鼓励。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用一些诚实守信的案例,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树立起诚信的观念。
4.团结协作,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职业岗位的分工越来越细,每一个工作的完成都需要与其他同事及其他部门共同合作完成,团队协作在工作岗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才能不被团队抛弃。对于高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可以组织各种以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为目标的各种集体活动,集体活动的设计安排要考虑有利于增强集体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如群众性体育活动、小组辩论赛等。其次要加强班级建设,学校中对学生影响最大、关系最密切的团队就是班级,加强班级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可以使集体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在学生管理中要采取民主管理,发挥班、团干部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通力合作,自主处理班级事务。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设置一些群体合作的教学环节,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某一项教学任务或课后作业,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分工合作、组织协调对目标完成的重要性。
5.自强不息,树立正确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竞争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快将踏入社会,成为将来竞争的主体,如果没有激烈的竞争意识,最终会被社会淘汰,提前引入竞争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高职学生长期处于校园生活很少接触社会,而校园生活比较平和单纯,竞争也远远比社会上少得多,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于竞争体会并不深刻,对于竞争的残酷性也认识不足,所以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首先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竞争无处不在,体会到竞争的残酷性,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案例讲解、开展竞争性活动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竞争的存在,从而对竞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其次,要在班级管理和日常教学中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对于表现积极主动的学生,要给与及时表扬,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在班集体中树立起他们的榜样,让他们以此为荣,更加积极主动,在全班学生中脱颖而出,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以此带动全班竞争意识。第三,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要防止不择手段而产生的消极因素。有竞争就会有成功和失败,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竞争中的成功与失败,得以淡然,失意夷然,告诫成功者和失败者都应积极地认识自我,找出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所在,胜不骄,败不馁。
6.授人以渔,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国务院在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果我们还墨守陈规,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那么将来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必将被社会淘汰,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必须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启发、诱导、激励等多种手段,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解决问题,而并非一定要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去做。再次,要经常设置一些拓展性的任务,打破学科、打破专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动手设计方案,按自己的想法实际操作,每个人都可以有各自不同形式的成果,不用限制学生思维的统一的模式和评分标准去评价学生的成果,让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创设出新颖的、令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此外,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学生在择业问题上往往注重“收入高”、“工作舒适稳定”、“名声好地位高”的职业,但现实并不能尽如人愿,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毕业后将直接面向一线岗位,所以学校要制定切实而有效的思想教育目标,积极引导大学生认清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面向基层,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
参考文献:
[1]吕健伟,韩宝军.试论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培养.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3).
[2]庄梅兰.浅析企业文化在中职学校专业教学的渗透.多智教育网,2009.9.2.
[3]华中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东莞市暨珠三角经济区企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华中科技大学,2005.8.
[4]许晟.略论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及其实施方案.教育与职业,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