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存在问题调查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基本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为主,培养既具有大专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工艺型的“三型”人才。因此,它在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环节等方面都应该有自己的要求与特色。而事实上,目前我国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没有自己的特色,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2012年上半年,作者对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交通职业学院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等高职院校的1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涉及:选择所学专业的原因、对自己就读专业的看法(包括是否喜欢、专业就业前景、对专业设置的建议)及对学校的专业课课程设置、课时设置、专业实践课设置、教材使用情况、学校的师资是否满意等问题。根据问卷调查的数理统计结果,找出了影响和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些内在原因。一、定位不准确,缺少特色,突出职业不够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前提下分化而来的,尽管近几年强调职业特性,但还是脱离不了高等教育的模式,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缺乏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没有从根本上走出本科“压缩型”的模式,盲目追求综合化,没有形成与企业需求和劳动力市场密切结合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没能体现高职教育应具有的高等性、职业性、技术性、区域性和市场导向性的本质特征,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自己的特色,就业困难。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设置缺乏特色,学生就业困难
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的教育,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要求专业设置对应于职业,以体现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和鲜明的职业特色。但现在一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实际需要相脱离,不是真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没有认真考虑高职教育的特点、学生的职业需求、生源的状况、自身的办学条件和长处及社会的需求,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没有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加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快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速度,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在接受调查的高职学生对“你认为你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问题的调查中,有22.54%的人认为自己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差距很大,34.54%的选择不清楚,只有42.4%的认为差距不大。因为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化进程,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针对性不强,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有的专业供过于求,毕业生缺乏竞争力,就业难;有的专业供不应求,而部分大学毕业生由于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进入社会后适应能力不强,找不到学以致用的岗位。
三、办学特色不鲜明。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实践性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并没有摆脱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很多还没有完全体现职业课程的应用性特色,重基础、轻应用问题仍较突出,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实践课时太少,学生的技能训练不够,这样无法使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别,也无法体现出高职教育应有的特色。通过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所教授的专业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目标岗位的技能要求,专业课课程设置和课时设置并不合理。在接受调查的高职生中,有39.1%的感觉专业课程还不够多,38.26%的感觉一般,12.52%的不清楚,只有10.02%的认为足够了;有40.9%的高职生认为自己学校的专业课课程设置并不合理,23.66%的选择了不清楚;另外,60.71%的高职生认为自己学校的专业课课时设置“不合理”和“不清楚”。这些说明了一些高职院校还没有完全形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搞得好不好,有没有自己的特色,关键要看实践教学搞得好不好。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将来主要是从事技术操作方面的技能性的工作,特别强调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对他们而言,实践课非常重要。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70.12%的高职学生认为实践课比理论课对将来的工作有更大用处。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践课设置并不合理(有41.54%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自己学校的专业实践课不合理),受诸多因素(例如经费少、指导老师少、实训基地条件差,设备陈旧,数量不足、场地有限)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实践特色不明显,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被忽略,实践教学比例偏小,而且大多浮于表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完全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和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所以有63.90%的高职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在大学生培养上应“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统计数据如图1所示:
四、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学质量不高,产教结合、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必须形成具有高等教育基础与职业教育特征相融合的办学特色,要求按照社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要素组织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摆脱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设计、轻工艺,重传授、轻参与,不能将基础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围绕以“能力为中心”去开展教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内容与实践相脱离,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教材落后,高职特色不明确,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要求。从调查结果来看,只有35.57%的高职学生对目前使用的教材满意,而不满意和不清楚的则占到64.43%,远远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
高职教育必须与社会企业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实用人才,才有自身发展的生命力。目前,因校企双方在思想、利益、体制等方面的差异,校企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明显,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结合层次不高、不紧密,常常流于形式,尚未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和校企联合。由于缺乏对接机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存在偏差,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没有普通高校学生那样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缺乏实际应用的技能,综合素质较差,动手能力、操作技能不强,特色不鲜明,优势不明显,在人才市场上的不可替代性差,没有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个体的竞争力不强。
五、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在接受调查的高职学生对“学校的师资能否满足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需要”一项中,统计数据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选择学校的师资“完全能满足”、“较能满足需要”和“基本能够满足需要”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需要三项,占到被调查者的79.8%,而选择“基本无法满足需要”与“完全无法满足需要”两项的,只占调查人数的20.2%。这说明学校的师资基本能满足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需要,但从总体上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仍落后于高职教育发展需要,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特别是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不足。
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高职教师素质的双重属性。而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普遍不高,结构不合理,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有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并且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知识结构单一化,社会经验少,对以培养学生应斥能力、专业技能等目标的新体系、新课程难以适应,自身动手毹力不强,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特别是专业课、实践指导教师受自身实践能力、社会经验、学历等条件的限制,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足够的专业实际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实践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能力不强,很难做到专业理论和行业实际相结合,难以很好地完成相应的实训教学及指导工作,达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与质量。另外,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从工、矿、企业引进人才的渠道并不十分畅通,兼职教师缺乏相对稳定性,师资流失严重,特别是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的流失,影响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要使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条件下蓬勃发展,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加强内涵建设,构建具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突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