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职业教育是准私人物品,以市场配置为主导的混合模式是实现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必须大力培育和扶植职业教育市场。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资源;市场配置;
“教育资源稀缺性与人类教育需求无限性”是一对永恒的矛盾。矛盾无法根除只能缓解,而缓解的药方不外乎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尽可能满足人类教育过程中过度以及差异的需求,使教育资源得到不断优化配置。二是适时适度制约人类的高要求。就职业教育工作来看,前者是缓解矛盾问题的最好策略,甚至唯一途径。
一、职业教育是准私人物品-----理论的应然和现实的必然
从公共物品理论的分析,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实用技能,可以直接增加受教育者的劳动收入,其个人收益大而效用外溢性即社会效益小。在现实中,是教育首先被视为物品后才使教育附有物品的特性,而不是教育本身的特性使之成为某种物品[1]。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相对于义务教育等公益性大的教育类别而言,从制度的层面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职业教育列入私人或准私人物品范围。
二、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配置主导
从选择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的层面来看,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市场配置与计划配置各有长短,市场配置长于微观层面而短于宏观层面,而计划配置则恰恰相反。因此,把“市场+计划”的混合配置模式引向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策略当为首选。至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则取决于教育类型是何种物品。职业教育是准私人物品,采取市场主导的混合配置模式是趋势所在。
从教育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层面来看,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考虑“效率”的同时还要注意“公平”的一面。市场配置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但是,市场竞争的产物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并不一定违背教育公平的思想要求,从市场竞争均衡的一致性与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的联系可以看出,收入索取权的分配或禀赋分配导致了市场竞争均衡的结果,可以对收入索取权的分配办法适当地选择,把帕累托最优的位置改变,以改变市场运行的结果,提早对于帕累托最优将会出现的分配不公等方面的问题,进行适当调整。
当前,我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在财政上加大投入力度,但是,计划配置主导的意识强了一些,职业教育消费的社会效用不明显,尤其是中职教育,强制每个县多要建一个标准职教中心或学校,通过行政手段限制本地生源外流,还最大限度给予学费补贴,可是,当地学生、家长并不买账,学生拼命外流或者干脆辍学打工,漂亮楼房只能孤零零闲置在那里。出一样的钱,多采用市场化的经济手段,结果是否是另外一番景况呢。历史可以借鉴,现状可以反思,未来可以预期,但能不能少犯、尤其是不重犯原来的错误,职业教育市场能否积极培养和扶植、市场配置能否真正发挥作用是关键。
三、职业教育市场的培育----须妥善处理好八个方面的问题
实践证明,单纯依赖政府加大对教育投入来解决教育的供需矛盾,以满足社会个体多元化的教育需求是不现实,必须解放思想,多辟途径,大力探求教育市场中的可利用条件。因
此,加大国家财政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建设方面的投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另一面是,如何通过经济杠杠的手段,利用国家投入的有限资金去撬动和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大资源。因此,要培育起一个有效的职业教育市场,必须妥善处理好以下八个方面的问题。
1、要转变职能,做一个高效、廉政、理性和诚信的政府。
要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首先,政府应该树立“做什么,不做什么”的思想。凡是可以通过市场化方案解决的问题,政府要大力发挥市场的作用,可尽提供有利于市场化机制发挥作用的各种有利条件,但是市场化不起作用的地方和社会各方面不愿投资的地方,政府方面就要坚决做出相应对策,弥补市场化机制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之处。其次,政府相关职能的转变就是要使政府行为向政府理性化回归,真正为公共利益尽职尽责。从现实出发并从长远发展来看,所谓政府理性是指在执行公共职能的过程中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政府基本行为取向。当解决方案对个人利益无益时,他们经常使用只表态不决定的方式,从而导致滞后的行政决策,效率低下。在监督制度不健全时,公务员就出现“寻租”等腐败行为。正是因为公务员也是“经济人”,才使“政府失灵”成为可能。只有建立起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才能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实现有为的公信力高的政府。
2、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市场秩序的规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市场若想融入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按照其要求的规则行事。正常运行的职业教育市场,依托于标准的市场秩序来维护,而设立标准的市场秩序,必须建立一个标准化的市场规划和一个相对应的市场制度来实现。特别从我国正式加入wto后,要在大范围、宽领域和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化教育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一方面,必须遵守wto的规则,信守承诺。另一发面,政府必须主动地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市场秩序的规则
3、优化调整教师结构,建立新型队伍
随着我国现今职业教育逐渐成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日趋为业内所关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当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人才的引进从“学历为先”逐步转为“能力为本”,企业对创新能力人才的向往趋之若鹜。培养技能过硬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建立一支思维活跃,顺应潮流的教师队伍。职业教育院校在师资引进上应不拘一格,在考虑教学经验和阅历的同时也要大胆应用年轻人才。
积极引导教师进行开放式教育。职业教育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应“死磕”教材照本宣科,教师在传授理论同时更应注重与实践的结合。所谓“开放型”教育,就是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突破现有教材的局限性,使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多种形式多动手多动脑,立足理论开拓思想。
注重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定期对现有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并组织相关创新思维教育方面的经验交流活动,强化教师队伍自身的创新意识。职业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尤其着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社会生存能力和开拓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这就更要求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修养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方能适应岗位需求。
4、学校办学主体多元化与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转型,教育融资渠道的努力拓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教育由政府包揽,这种一条腿走路、单一的办学体制使政府不堪重负,不少学校举步维艰。不换新思路、新办法,我们将难于走出资金短链的困境。因此,鼓励办学主体多元化就是要改变过去由政府单一主体包揽教育机构的状况,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体,行业、企业、社会各界团体组织等共同参与的新局面。随着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教育投入、教育管理主体也更加多元化,最终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而从计划经济模式的投资改变为市场经济模式的投资,广开投资渠道,促进“办学主体多样化、投资渠道多元化”新格局的形成,是符合我国穷国办大教育的基本国情,也有利于提高教育面向市场的服务意识。
5、积极扶植民办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并在政策、财力上给予一定支持。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很快,形成民办公助、公民合办、个人自办、中外合资等多种办学形式。但由于长期以来,各地政府在出台各种教育政策时没有给予民办职业教育,包括学校、教师、学生以足够的平等待遇,导致民办职业技术学校数量偏少且多数学校整体力量薄弱,难于和公立学校平等竞争。在夹缝中艰难维持生存的民办职业教育,一直积极寻求在法律和政策上与公办教育的平等。民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在升学、就业、社会优待以及参加先进评选等方面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同等权利。我们欣喜地看到,民办教育的发展机遇已经来临,民办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将使更多的人享受教育的权利。
6、加快改革学校产权制度,清晰学校产权界定。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产权的根本核心内容是维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对于理性的经济人来说,在交易的过程中会利用一切机会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人们契约观念、信用观念不强,市场机制不健全必然影响市场交易双方的交易费用。由于市场交易秩序不规范大大增加了经济主体的交易费用。在一定资源投入的情况下,交易费用的不断提高,对于学校来说,必定会占据投入到培养学生教育上的费用,因此会影响学校的运行效率。从这个意义来讲,加快改革学校产权制度,清晰学校产权界定尤为重要。当然,目前对学校产权制度进行改革所涉及的面广,情况错综复杂,改革难度大,但是,为了学校能成为独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办学实体参与市场平等竞争,政府机构要尽快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革新机制等各个方面,使学校产权制度在实施中不断完善。
7、要进一步放开教育收费自主性,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
职业教育是准私人物品,与其它类型的教育相比,市场化的可能空间最大。尽管任由职业技术学校自主收费价格极有可能把价格定在偏高的位置,但也不能完全成为政府机构全权作主教育收费价格的借口。作为市场机制发挥基本调节作用的价格机制,在培养职教市场的过程中,采取“由政府审核定价、政府指导价向市场调节价过渡”的教育收费原则,发挥价格的调节机制,使教育收费价格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现代职教的需求与供给变化。
8、大力推进职教市场的中介组织。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介机构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第三组织”。发展中介机构有利于分化社会管理,延伸政府服务,增加社会自律,完善市场体制。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介组织,而中介组织的产生,又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最佳的服务。在职业教育中引入市场机制,对于解决学校自主办学与政府宏观管理的矛盾,已经成为改革职业教育的关键点,而学校间沟通和协调政府的最好方法是利用教育中介组织。中介组织承担质量评估、专业论证、社会集资、经验交流等工作,便于政府在微观层次上的管理压力的减轻,促进宏观上管好教育。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中介组织于有利教育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黄幼岩.欠发达地区普通高中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