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对课程的构建和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还不能充分适应我国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和市场竞争环境。从创新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模式的必要性出发,分析高职院校课程模式创新改革中存在的现状及问题,从而找到一些有效的对策,以加快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发展进程。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创新;必要性;现状和问题;对策
近年来,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创新课程模式改革还在不断探索的过程当中,高职教育课程的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在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和进步,但是,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渐显现出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其中最为本质的问题便是市场需求同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差距。因此,改革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核心任务,只有合理地对高职院校课程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正确推进高职教学的全面进步,才能培养出适合当今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一、创新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模式的必要性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发展较晚,而在管理模式和课程设置上依旧延续之前的综合院校管理方式,对高职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没有针对性的目标和选择,不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趋势,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教育已经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环节中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虽然近些年来在国家的大力号召和推进下我国的高职课程改革有了一些进步,甚至出现了一些高职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但是仍然存在管理力度不够和办学理念混乱的现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学模式仍然延续讲授为主的内容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高职学生专业技术的实践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高职学生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竞争环境。因此,为了使高职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高职院校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在创新课程改革模式上下功夫,对高职专业应准确定位并及时调整课程设置的专业方向。除此之外,在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课程内容基础上,按照变化的市场所需培养优秀的高职人才,使其在专业知识、创新意识和技能掌握上得到最大的进步,只有这样,高职学生才能更好地面对就业,更好地胜任其专业岗位工作,以充分满足我国市场的需求。因此,对我国创新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模式的措施势在必行,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有关部门应对其进行有效的探索和研究,以求得在高职课程改革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我国高职院校创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一)目前我国高职课程开发和改革的理念还比较模糊,我国各高职院校之间缺少对课程设置和建设的基本协调,还不能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反映出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模式还未达到良好的体现。课程模式是以某种课程方向作为指导的,并且为专业课程框架提供具体思路和操作行为的标准样式。近些年来,我国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上虽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涉及的专业课程深层次的依旧较少,对于高职教师而言,很多教师对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应该建立怎样的课程模式,并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理念,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高职课程改革和创新的基本问题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融入教育工作体系,而不是学术研究,因此,高职课程改革应与工作目标相对接,而不是与学科相对接,高职课程的改革作为高职教育目标实现的核心部分,还没有在教育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引起普遍的重视。
(二)面对当今日益激烈的市场大环境,创新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理念。但是对于很多高职院校来说,职业教育课程的模式依旧停留在讲授阶段,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由于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职业课程的设置依旧是在借鉴其他普通高校的基础上运作的,高职院校对专业知识的针对性,使得很多高职学生不能很好地对本职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同时,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不够合理,没有高素质的师资力量作为保障,这对高职院校的教育体制和学生的就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此外,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尤其是在教学实践上与企业间不能做到实质上的合作,严重影响高职学生对本职专业的学习,使得学生在职业教育实践上不够充分,不能及时跟进当今社会的新技术和新经验,这无形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就业困难。
(三)高职课程模式的改革没有先进的创新理论作为指导,使得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动力没有被进一步地激发出来。很多高职教师对课程改革模式缺少基本的理解,更没有形成明确的课程系统观念,习惯于采用经验态度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很难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范围。再加上由于课程改革的工作量大、改革多面化,使得一些高职教师对课程改革缺乏积极性,缺少动力。同时,课程改革和教学管理上存在的矛盾,以及没有相对应的奖励激励政策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热情。此外,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评估体系不够完善,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指标体系,不能对课程模式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和决策。由于我国的很多高职类院校的课程评价模式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对课程的评估过程中,评估主体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针对院校本身,而缺乏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间的共同参与,使得评价不能达到新的高度,导致高职院校课程评价的不全面和不完整,很难在模式上进行创新和进步。
三、加快创新高职课程改革建设的方法和对策
(一)高职院校应该确立以实践过程和创新理念为导向的课程模式,有步骤地对其进行改革。高职院校课程模式改革是在一定的知识理论和职业理念的基础上,以特定的表达形式对课程进行改善和规范,从而使其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可以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下,统一规定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式和步骤,逐渐制定出适合自身学校教育规划目标的课程体系。同时,可以借鉴国外院校课程改革的新模式,对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和科研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全面创新我国的课程改革。也可以比较自身与其他高职学校在课程模式上的差异,完善与其他院校课程模式的适应性和相关性,从而找到自身的弊端和不足。因此,具体而言,当前高职院校在课程模式上的改革应摒弃之前学科结构的原则特征,转变传统的课程模式,使之进行“颠覆性”的改革。
(二)高职院校的课程模式创新改革并不是独立进行的,需要对课程资源、实践体系、师资队伍等进行全面整顿,深入广泛地发动高职院校的各个部门和环节,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义,因此需要引起我国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的师生的高度重视。对于高职院校的课程模式创新应努力跟随时代的要求,大力调整学校师资队伍的综合能力,其中,教师担任着最为核心的功能,对高职院校开展课程的改革,当务之急要使教师意识到现有课程的严重问题和对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新的课程模式具有一定的自我认知,以从根本上激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热情。一方面,要对高职院校现有的师资力量进行整合和培训,使其专业知识不断更新,以充分适应课程的创新理念;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要对新的专职教师和企业的讲师加强实践教学的训练,在此基础上鼓励有丰富的课堂经验的教师加入进来,在提高自我能力的同时发挥其教学优势,使其同新来教师共同进步。
(三)加大改革力度,建立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规范,并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政策,以吸引教师的积极参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要避免改革带来的负面风险,因此要在创新课程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展教育研究,以建立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完整理论体系的课程。比如可以采取引进专家研究成果的措施,同时对自身院校的科研人员进行培训,使两者相结合,开展专题讲座,在此过程中可以编制课程改革方向的教学手册,从中建立合理的课程改革规范措施。教师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对高职院校改革起到推进作用。从当前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现状来看,只有教师活跃地参与课程改革创新,才能使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真正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去。因此,我国教育有关部门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教师课程改革出现的障碍如工作量大、成效奖励少等问题进行缓解和解决,指导和鼓励高职教师及时有效地将创新课程模式作为教学理念的根本,研究与开发课程模式的转换和实现,以最大程度地调动高职教师参与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
(四)在改革高职课程模式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建立和健全专业课程评估体系,成立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估组织,可以分时期或者阶段性的使学校进行自我评估,还可以使企业加入进来,共同对新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的领会和研究。目前,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职业专业学科的创新意识,特别是要随时加入社会新鲜元素,使高职学生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在评价中要突出高职院校的教育本质和自身特点,必须结合其他相关类院校建设和改革中的优势,努力培养自身课程的创新性和多样性,比如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使高职院校课程模式得到实际的改进和发展。可以由学校出任的评估专家作为评价主体对高职课程进行专业评价,也可吸收优秀的社会企业人士,其评价的内容要体现高职课程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并且在评价过程中做到公正、客观。
四、结语
总之,在教育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当今社会,创新高职院校课程模式成为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核心所在,也是目前加快培养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当务之急。高职院校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关系到我国整体教学改革的成败,亦关系到真正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要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内容上与实际接轨,在理论和理念上提倡创新,同时积极地与社会企业沟通合作,大力整合师资力量,创造规范合理的课程模式体系,使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迈向更高的层次,从而实现我国专业职业人才的学校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