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高职教育的市场化属性,创新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机制
1.政府职能体系的建设
我们可以借鉴日本高等教育市场化建设的成功范例,来论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进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日本高等教育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政府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政府把部分直接控制高等教育的权力交给了市场,但这仅仅不过是控制方式的变化,在失去直接控制能力的高等教育领域中政府转而加强间接控制的手段和力量:一是通过目标管理和效率评价监督和调控高等教育的运行状况。二是论文联盟http://通过立法和政策手段规定高等教育的市场框架和特征。所有的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都是在政府事先规划好的计划下进行,任何不符合政府意图的高等教育市场行为都将被取缔。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中,政府要转变职能,完善教育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利用产业化的运作方式,把现有的教育资金、证券等各种投资手段运用于发展高职教育;利用教育资本市场,实行教育成本分担,组建高职教育产业集团,拓宽高职教育资金的筹措渠道。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让高职教育社会化,让高职教育按照市场导向进行市场化发展。
2.高职办学体制的创新
高职教育市场化的属性是高职院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的基础,我们要将市场运行机制引入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建立校企间基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由、竞争、合作等契约的合作形式,打破政府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垄断,建立以教育利益关系的市场化教育资源配置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引入竞争机制,政府、企业、学校联合,按照市场需求和功效原则办学。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提出了新一轮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标,就是立足于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平台,实现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办学机制创新目标。要实现“四合”“四共”的办学体制机制发展目标,高职院校就必须克服两个制约因素,一是校企的体制不同,制约着学校和企业在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的交流与合作;二是校企的人事分配制度不同,制约着学校和企业人才共同使用和共同培养机制的建设。突破这两个制约因素,只有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通过校企由资金组成的董事会的管理模式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建立学校外部的股权分配制度和学校内部的岗位绩效人事分配制度,高职院校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能真正地实现突破。
3.高职办学机制的创新
高职教育的市场化并不意味着教育的商业化和企业化,只是教育通过市场化逐步走向经营化,通过符合市场规律的经营行为,解决好学校发展中各方利益的关系。高职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在提高教育服务时,要将每门课程进行明码标价,包括课程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如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时、教学方式、施教条件、评价考核方式等一并公布于众,使课程成为学生或社会自主消费的基本单元。这种课程的市场化设计就会在高职院校内形成新的资源配置体系,形成新的高职办学机制。机制创新的最终目标是调动教师、企业专家和社会人员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在高职院校内部要实现由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转变,建立和企业相接轨的人事管理制度,将育人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依据,建立动态的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聘机制,建立以岗位分析为起点、绩效考核为中心、薪酬分配为结果的考核机制,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有序流动。另一方面要将学校“事业性资产”转换为“经营性资产”,从而合理地支付学生顶岗实习工伤保险、企业兼职教师津贴补助、实训损耗补贴和专任教师企业技术服务的补贴等等,使企业和企业的兼职教师从参与人才培养中获得相应的利益,使校企合作育人的教学稳定持续的运行。因此,高职院校的一切管理活动和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将市场机制和市场行为渗透到高职院校的整个管理活动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形成市场化的育人环境。
如何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来协调教育公益性与资本的寻利性之间的矛盾冲突,成为当前教育体制改革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政府需要下放权利,但是不能转移或下放教育所担负的主导责任。我们必须以市场的精神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观念和制度的创新,从而促成一种新的教育资源分配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生。同时,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人们将更重视高职教育的效率,将促使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高职教育市场化的趋势具有客观的必然性,首先,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高职教育的产出成果已经商品化、市场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只有按照市场规则办教育,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教育产品”,进而提高办学效益;其次,高职教育只有在市场化进程中才能繁荣和发展,随着价值规律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自然会促使高职教育部门不断创新办学体制和机制,增强实力,办出特色,提高教育产品的质量,占领教育市场,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