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动力。从职业教育视阈来审视校企合作,国家和企业是影响校企合作的外部因素,职业教育本身则是决定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因,它又包括职业院校和职业院校学习者两个主要因素。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职业院校是否具有较强的、主动服务当地经济和企业的意识,是否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是否能够营造和创建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基础;而职业院校是否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其关键是职业院校的学习者是否具有积极的职业态度和较高的职业能力。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工作知识传承的必然要求,是职业教育“工(产)学结合”的基本保障,是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动力,从职业教育视阈内分析校企合作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施策略,可以使职业教育清醒意识到自身在校企合作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更好地发挥自己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作用,使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使职业教育真正发展壮大。
一、职业教育对校企合作的诉求
(一)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从其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与企业、行业有着天然的联系。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分工的逐步形成,行业分工日益明确,技术发明主要由行业中技艺娴熟的工匠承担,这种技术主要以经验为基础,称之为“经验的技术”,缄默知识是构成这种技术的主要知识。缄默知识主要依靠言传身教以及学习者自身的体悟来获取,“学徒制”成了当时行业技术传承的主要形式。“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始终是基于科学的技术”“此后,技术发明的主要源泉由经验转移到科学”,例如,“有机化学的发展使大规模印染工艺成为可能,对电与磁的研究则为电力和照明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成为“工程科学的技术”,技术独立性的丧失使得单一的、传统的学徒制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一方面“学徒制”里的工匠师傅对于科学知识素养的匮乏给技术的传播造成了师资上的困难;另一方面,培训成本较高、规模较小的“学徒制”教育也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大规模需求,行业中的“学徒制”开始与教育结合起来,现代职业教育应运而生。现代职业教育从其诞生那天起,就担负着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技术工人的使命,现代企业就一直参与其中。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日本的“企业模式”,美国和加拿大的“社区学院”等职业教育模式等,世界各国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肯定。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指出:“应鼓励企业与教育机构合作组织针对后备员工的职业培训。2001年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第35条进一步强调‘企业应积极参与对准备在其相关领域选择职业的那些人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并应与教育机构相互配合,组织这种培训。’”从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和世界各国对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索可以看出,校企合作直接决定着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与“教育”特性,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与否,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二)校企合作是工作知识传承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工作在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类型需要拥有的是较强的职业能力。斯克莱本纳对于工作知识进行的实验研究表明,影响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是职业知识结构。而职业知识结构形成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学科体系的传授方法,先传授相关知识的学科体系,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把知识应用于实践以形成职业知识结构;二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直接传授工作体系的相关知识,直接、有意识地形成学习者的职业知识结构。相较之下,第二种知识结构的形成途径直接构成了职业知识结构,而不是先打破学科知识结构再重建新的职业知识结构,节省了学习者的学习环节和学习时间。而且,职业院校学习者学习工作知识,形成实践技能一般要经过感知、认同、模仿、练习、熟练协调、反馈校正和创新七个阶段,所有这些学习环节都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进行,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都必须在生产一线实践中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模式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和企业生产相结合:职业院校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必须要和企业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相适应;职业院校毕业生必须能够满足企业对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类型、需求层次和需求规格;职业院校的教学活动必须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职业院校的教学方法要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岗位技能训练。所有这些,仅仅依靠职业院校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来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对接。
(三)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工(产)学结合”的基本保障
工作知识的传承必然要求职业教育采用工(产)学结合的教学途径,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实施工(产)学结合的基本保障,我国1996年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2010年由教育部制定并获得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第六章职业教育一章中,也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结合要求职业教育要与产业保持密切联系,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体现产业发展规划,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要反映产业内容,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格要反映产业的员工标准,职业教育的供给要满足产业的需求,职业教育界要始终与产业界保持良好互动,要实现这些目标,最基本的保障就是校企合作。另外,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实训条件不足,“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相脱节,职业院校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国家也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促进校企合作规范化、制度化。同时,企业的主动参与也将有力地缓解职业院校资金设备紧张的局面,为职业教育实施“工(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基本保障。
二、职教视阈内校企合作的策略
从职业教育的视阈来看,实施校企合作,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系统两个方面,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主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国家政府,二是企业。从这个视阈出发,今年教育部制定的2010~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主要是从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出发论述了校企合作实施的策略。《纲要》指出,要通过“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这是外因。
从实施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的内部系统来说,也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职业院校,二是职业院校学习者。这是内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但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本文主要从职教视阈内就校企合作的内部影响因素论述校企合作的策略。
(一)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要求
校企合作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企业愿意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除德国、瑞士、日本等少数国家外,多数国家的企业对职业教育并不热心,而希望社会、学校能为其培养人才”。引发这个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但仅从外因的角度考虑问题还远远不够,从职业教育本身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据《中国教育报》2010年5月15日头版头条《做地方经济转型的“助推器”》报道,绍兴县职教中心主动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绍兴飘逸服饰公司进行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派出以周雪峰为首的服装设计团队进驻工厂,开展产品设计研发、质量管理等“贴身”技术服务,帮助该公司由一个靠租厂房生产的仅有60名员工的小厂,在两年后达到了产值过亿;和绍兴怡创印染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帮助该公司启用新设备、培训300名员工,使该公司万元产值电耗一下子下降11.76%,一年就增加近500万元的效益。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探索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实施“项目+师生+就业”的服务模式,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施工与科技攻关,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学院32名学生组成的无砟轨道施工科技服务小分队参加了中铁18局福州鼓山隧道群测绘和无砟轨道施工科技服务工作,学生们自制的轨排架施工方案,创造了无砟轨道道床板单线单日148.9米高产纪录,为项目部创益五百多万元,被誉为“无砟轨道施工的行家里手”。学生们提出的“把实心钢筋笼改为中空钢筋笼外加铆钢钉”的建议,为项目部节约资金八十多万元,其中有28名同学在中铁18局就业。学院的师生技术服务小组先后参加了菲律宾北吕宋铁路施工、石家庄车辆厂机车控制、温福线福州鼓山隧道群无砟轨道施工、衡茶吉铁路施工复测、美国管线数据整理、石家庄体育北大街高架桥方案设计、石家庄滹沱河特大桥钢塔架设计、天津地铁2号线沙柳路车站施工等项目,为企业创造了效益,提高了专业教师的科技服务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就业。这种新型服务模式,唤起了企业合作的热情。许多企业主动上门寻求合作,许多在校生也被提前预订。以上案例证明,从职业院校这个内部因素出发,校企合作实施的关键在于,其一是职业院校是否具有服务社会、服务当地经济、服务企业的意识;其二是职业院校是否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其三是企业、学校和学习者互利共赢校企合作基础的创立与否。
(二)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学习者要求
校企合作的深度实施,受惠的不仅仅是企业和学校,从宏观上说,校企合作促动了国家经济发展,为企业储备了人力资源;从微观上说,校企合作还提升了职业院校学习者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职业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总结了许多值得推广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总结了“六共同、三贴近、双主动”人才培养模式,“六共同”即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学生生产性实习,共同组织科技生产攻关,共同组织技术技能培训,共同建设生产实训基地,共同进行招生就业;“三贴近”即教学贴近项目,实训贴近技术,实践贴近生活;“双主动”即学校主动开展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企业主动与学校联系采购“人才订单”;宝安职校则采用“工学结合、六层推进”的人才创新模式,即一个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公民;两个学习地点,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三个学习阶段,根据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将中职的三年教育教学过程分为从初学者到高级初学者阶段、从高级初学者到内行的职业人阶段、从内行的职业人到熟练的职业人阶段等三个阶段,学生通过三个阶段的学习,完成从初学者到熟练者的转变;六个学习层级,每个学习阶段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层级,流程设计依次为专业认知、职业体验、专业基础学习、专业实习、岗位学习、顶岗实习等六个层次,形成一个“工”与“学”渐进式交替、螺旋式上升、“分阶段、分层次、分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型。这种培养模式打破了职业院校两年校内学习,一年顶岗实习的惯例,而是把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设计为职业体验、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三个不同层次,在三年学习中交替进行,层层推进。当然所有这些探索都只有落实到学习者身上,落实到职业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上,校企合作才能真正得以可持续发展。有一次企业向宝安职校校长吕静锋要求能够顶岗的学生时,吕校长的一句话值得深思,“我送几个学生去试试,管用的话就在你那里顶岗,不行的话我们再帮你想办法。”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是否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其关键是看职业院校学习者是否能够胜任企业的职业岗位要求,不但如此,职业院校学习者还必须具备积极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态度,珍惜每一个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赢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