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咸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本专科教育为例,回顾了旅游专业本科专科开展实践教学的历程,分析了旅游管理本专科实践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实践教学
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始终是悬在旅游管理专业上方的利剑,实践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问题。咸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是咸阳第一所旅游高等教育机构,12年来的实践教学是在艰难的摸索中开展的。已初步建立起专业实践教育框架,并被确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建设点,但特色有待于形成和提升,目前实践教学方面有的深层次问题未予以重视,更难以解决,有必要对现状认真反思,为健全和完善旅游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提供明晰的思路,形成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的探索
从专业成立到逐步完善,实践环节不断的增多趋于合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初创阶段:2000年旅游管理大专班开始招生,此时专业没有实习基地和具体的实习要求,与地理专业的见习一起安排,可视为旅游地理与旅游资源实习,学生从旅游管理的视觉观光体验,达到一定的实习目的。
积极探索阶段:2002年以后,联合咸阳市旅游局与兄弟院校联合举办了“咸阳市首届大学生旅游实施竞赛”,在比赛中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而引起旅游行业的关注。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的支持下,为学生提供了进入旅游机构和企业实习的条件,学生先后在旅游行政执法机构——咸阳旅游局、2个星级饭店和3个景点的真实的环境和岗位上实习,从而全面启动了校外的基地性实习,同时保留和完善了旅游地理学与旅游资源学实习方式。
专业提升阶段:随着2005 年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招生,旅游本科实践教育成为一个重要实践活动,为此,成立了旅游管理教研室,指定专业教师统筹安排,制定了实习方案、管理条例和实习考核制度。同时对实践教育目标、要求,实习岗位和训练内容做了规定,先后与8个星级饭店签订了实习协议,正式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
特色形成阶段:2009年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建设点,这一阶段将在未来若干年要凝聚特色。为此在不断规范和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制度、巩固提旅行社、饭店管理实践教育效果的基础上,对实践教育方式进行多渠道、多元化开拓,以解决景区、会展方向实习问题,同时也解决了部分贫困学生的困难。具体方式有(1)组织学生参观西安会展中心、参观旅游企业,认识旅游企业;(2)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旅游市场调查;(3)为学生提供周末、寒暑假期间的饭店经常性实习岗位;(4)专业课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引进模拟训练、个案分析、观看相关教学片等教学手段,增加课程实践教学活动;(5)聘请企业界经理进行行业实践讲座;(6)确定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丰富的省区为旅游地理与资源实习基地。
通过这四个阶段的实践探索,我们在理论上强化了几点认识:
第一,旅游管理专业重在应用。作为应用型专业,明确了专业建设中实践教育的地位。特别在界定旅游管理专业本、专科培养目标定位和区分本、专科的课程设置时,需要正确解决本、专科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关系,既不能因提高本科教育的理论性要求,降低实践教学地位,也不应因强调专科的职业教育性,使理论教育出现随意性。
第二,加深了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的目标理解。本科实践教育的目标应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不是仅局限于某一方面(饭店或导游)操作技能的训练。本科实践教育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行业基本素质,如职业行为习惯、语言沟通、礼貌礼仪和服从意识等;二是服务基本技能,即饭店服务、旅行社服务、导游服务、景点服务等技能;三是综合能力,主要指学习和运用知识、独立工作和解决问题、逻辑判断和创新思维、交际公关和协调管理等能力。以上三项虽然同属旅游专业实践教育应有的基本要求,但本、专科对各项内容的要求不同,本科教育对综合能力的目标要求权重更大些。
第三,对旅游教育规律的理解。素质与能力培养,与理论教育一样应遵循教育规律,实践教学需要有科学的计划,需要与理论教育紧密结合,需要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阶段,也需要采取多种方式综合实施。在具体安排上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形成的渐进过程。
第四,本科教育也需要双师型老师。对于应用性专业,实践教育的实施与创新,教学质量的控制与提高,对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学校实践教育对学生的目标要求,都应该是教师首先具备的。由于教师需要更多地涉足经济领域或参与经营活动,素质要求突出的反映在师德与职业道德等个人品质上,能力主要表现为实际运用知识与交际协调等综合能力上。因此本专科教学都需要双师型老师,利用特色专业建设经费为教师取得双师双证提供保障。
二、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问题
基于以上理论,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还存在如下问题:
(1)实践教育目标不够明确。一是未制定独立的实践教育教学计划。目前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只以专业方向确定实践内容、规定实践教育的学时、学分,究竟每项实习的目的是什么,实践活动设计是否可以实现培养目标,都未明确,更缺乏深入研究。二是实践活动安排集中。依然是理论集中学,实习集中做的状况,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对应性不强,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理解,也难有效地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是实践结构不合理。一方面表现为饭店实习8周,导游、旅行社、景点实习4 周;另一方面实践岗位结构不合理,以比较规范的饭店实习为例,饭店实践仅有不同部门横向操作岗位轮换,缺乏不同层次纵向管理岗位实习;最后实践岗位教育目标缺乏细化,没有从素质、技能和综合能力三个层面,依据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渐进规律提出科学的细分化目标。
(2)实践教学时间偏少、学分比例偏低,实践教学内容单一。目前旅游专业本科的实践教学计划总时间为26 周,实践学分为24 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14%。具体学分分配是导游6、饭店7、景点3、毕业论文8。而在具体实施中饭店实习由学校统一安排,共计8 周,不足饭店企业最低要求的3个月。旅游线路、景点考察3周,即以一次一揽子考察替代导游、旅行社和景点实习,而不能真正开展最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景点、旅行社业务实习。此外,专业课程如旅游地理、旅游资源、导游业务、景区开发与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基本没有课程实践计划,只有少数任课教师自行安排一点课程实践环节。
(3)实习基地建设难以支持实践教学。模拟教室简陋、设施设备缺乏行业规范,在模拟客房中只能开展极为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模拟餐厅因设施不完备尚不能开展训练。目前尚未建立导游模拟室,更缺乏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旅行社业务模拟、饭店总台服务模拟设置。简陋的模拟教室造成学生对星级饭店环境的负适应性,认为星级饭店的客房本该如此。而与校外企业建立的实习合作关系是一种松散型的,企业仅根据自身的需要接纳学生实习,往往因企业的效益、积极性和责任,不接受或有选择的接收实习生,严重影响实践教育目标的实现。
(4)实践考核标准缺乏具体指标,考核方法很难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目前考核是由实习学生所在企业的实习鉴定、指导教师的评定和学生递交的实习报告组成,由学院负责教师根据这三方面综合打分。由于没有具体考核标准,企业实习鉴定往往以“好”、“较好”、“差”进行简单化评定。教师无法客观评价实习效果。
2、原因分析
(1)对新专业认识的过程与反复。我国的旅游教育自1978 年始,是个仅有32年发展历程的年幼专业,从其创建起一直进行着专业性质、专业设置、学科归属、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办学模式、实践教育等的探索。直至1998 年国家教育部明确地将旅游专业目录归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下,对以上问题的探索仍在持续。对于实践教学探讨,主要表现为专业性质和本、专科培养目标的定位,在强调专业的应用性特点时,往往将本科与专科均列为职业教育,而忽视基础理论教育或放弃理论教育体系;当强调本科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时,又弱化了实践教学环节。近5 年对本科教学计划不断研究修订,五易其稿逐步走向科学完善,显示出专业建设过程的探索性。
(2)缺乏自主执行教学计划环境。咸阳师范学院定位是师范类综合大学,旅游专业属于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必须统一在学校和系的目标管理框架内进行,实践教学的安排缺乏机动性和灵活性。此外执行传统学科的教学评估和考核标准,也不适宜旅游专业特点,导致旅游专业实践教育的安排困难重重。
(3)实践教学投入不足。由于旅游专业实际上是地理系派生专业,学院领导层和部分专业课教师难于分身于两个专业投入新专业建设,对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更缺乏精力投入,有时甚至将实践教学当成负担,或将旅游专业仅作为创收的渠道经营。资金投入不足是造成模拟室设施设备简陋和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校办产业的创办,缺乏学院和学校资金扶持,更缺乏合适的教学型经理人,很难开创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之路。
(4)专业教师缺少企业管理经历,企业训导教师缺乏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很难安排到企业挂职培养;企业的训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因素和人员的不稳定性,很难培养其达到有效指导学生的程度。
三、完善实践教育体系的构想
1、展开专家研讨,调整教学计划
目前国内旅游本科的专业理论教学一般分为5个模块,公共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任选课,我院旅游管理2009年修订的教学计划,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任选课,内涵基本与上述后一类相同。要建立与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吻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体系,需要对应理论教学计划安排实践教育。调整点主要有:增加实践教育时间,提高学分比例,建议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时间、学分比例调为3∶1;采取集中性实习与经常性训练相结合的夹层式实践形式,明确各层次实践教育目的,细化目标要求。(见表1)实施实践教学计划,需要灵活利用理论教学课时,调整课堂教学时间和方式,学校应给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一定的教学管理自主权,建立有效的旅游专业教学管理制度。
2、健全实习基地
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需要学校的支持:对已建立的模拟教室,按行业标准完善设施设备;开辟多媒体导游、景点模拟教室,建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饭店预定与管理网络系统,景点信息系统和旅行社咨询服务、预定和内部管理网络系统等模拟教室,使学生适应未来旅游企业的经营方式;支持旅游学院采取多种方式建立校办产业。校外实习基地应进一步稳定、拓展和开放。稳定主要指调整和巩固已建立实习协议的饭店基地,尽量选择社会形象、经济效益好,经营理念先进的三、四、五星级饭店为基地,进行较深层面协作;拓展主要指适应旅游行业人才需求方向,为学生拓宽就业领域,横向应拓展景点、旅行社实习基地,可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点和旅行社,在旅游旺季人员短缺时上岗实习,同时向旅游行政、教育培训机构拓宽。纵向应从操作技能实习向管理、设计与策划、培训实习等拓展;开放主要向两方面,一是继续向省外开发,目前北京、深圳在酒店实习方面,创出实训中心和实习中介的新模式,利用大都市的旅游集散地和人才优势,整合资源走集约联合和市场中介的实践教育之路。我们可学习其经验并与中心或中介机构联络,到旅游集散地开发实习渠道。
二是开发相关行业的营销、服务、培训等专项实习,如快餐服务、餐饮等,为学生课余、周末提供参与社会和企业活动的机会,或提供假日兼职工作机会,将实践教育经常化,培养学生多渠道就业的适应能力。
建立综合考核体系:按照实践教育计划,合理分配各层次、各种类实习学分比例,将课程实践、案例讨论、集中性与经常性实习、参与项目等学校规定范围的实习列入考核体系。学年论文应要求至少有一篇实践性论文,毕业论文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有现实意义的选题。改革考核方法,对旅游这一新专业应鼓励考试创新,从课程考试到实践考核都需要进一步改革,不宜按传统学科的标准、方法要求,如规定必须闭卷考试,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2∶8比例、建立题库并抽题考试等,应认真总结开卷考试、小组作业、课堂讨论、面试等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研究能够反映学生素质与能力的考核方法与考核指标。实践教育考核,可引入企业考核方法、设计适宜的学生实习考核表,将实践教学目标细化为考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