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年职业价值观也不断发生变化。当代青年的职业理想表现为,传统观念的影响逐渐淡化,性别的差异在缩小。在职业行为取向上,更多的青年是把自己理想与现实进行妥协而进行的选择。企业成为择业首选,追求稳定注重收入的同时社会责任感不足。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职业行为取向
职业价值观是青年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选择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价值观对他们的职业选择、工作目标、努力程度、自我实现等有着重大影响。
一、职业理想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社会变迁的加剧,社会性别在城市人职业期望中的表现呈多元化趋势。当代青年在职业期望上也呈现出性别差异的变化趋势。闵学勤(2004)研究发现,南京人职业期望的社会性别差异较明显,南京女性更多地愿意从事稳定性较高、风险较低的职业,而南京男性更喜欢收入高的职业,虽然这些职业风险较高,他们仍愿意通过事业成功来证明自己男性的社会地位。在经济较为发达、对外更为开放的上海,职业期望的两性差异很不明显,社会性别在职业期望差异中的模糊和多元化趋势,将会导致职业分工中性别差异的发展轨迹,也就是说,社会发展不是加剧而是在缩小性别差异。
在理想就业地点的选择上,当代青年仍然表现为更愿意到开方发达城市就业(韩翼祥等,2007),这与上世纪九十年代青年的理想就业地点地选择保持基本一致。但是,在不断出台的政策性鼓励以及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一些层次较高、专业素养较好的青年开始把目光投向经济相对欠发达人才欠缺的地区。近几年,大学生支援西部计划的力度不断加大,大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涌向西部,走向基层。
同时,“村官”也成为大学生毕业较好的选择,“村官”的选聘出现竞争比较激烈的现象。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高校进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师范生在享受免费教育的同时,也须履行长期从事教育,并须到基层教育单位锻炼的承诺。可见,当前青年的职业理想正受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形势、就业形势的影响而发生逐渐的变化。
总之,当代青年的职业理想表现为,传统观念的影响逐渐淡化,性别的差异在缩小,但女性仍然比男性更注重生活环境的安全、稳定、利于健康,在理想职业的选择上,更多的青年是把自己理想与现实进行妥协而进行的选择。在当前社会经济、就业以及制度不断发生变化或调整的今天,可能认清当前形势,树立现实的职业理想,同时坚持心中自强、自立信念显得尤为重要。
二、职业行为取向
1.职业选择趋于理性和现实
当代青年的竞争意识和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有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人生追求,父母及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力不断减小。在大学里,大量的大学生忙于考证、进修、社会实践,为自己从事未来的理想职业做铺垫。面对当前就业环境压力大的局面,更多的毕业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朱春红等,2007)。根据北京大学对毕业生择业所做的跟踪调查,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对单位的性质、专业、地域、社会声望等的要求不及从前,他们往往采取“骑驴找马”战术,不再奢望职业的“一步到位”,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职业的合理流动逐步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同时,一些职业类学校学生,对自己的起薪定位比较低,虽然期望自己以后的专业能与职业对口,但一切都以先就业为前提(张红等,2009)。多数青年就职时选择就近原则,优先考虑本地就业机会,尽量降低求职成本,维护自己现有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源,以求更有利于以后进一步发展,不再盲目追求在沿海发达城市以及大城市就职。
2.不同学历青年的择业行为倾向存在差异
不同学历层次的青年在选择职业的类型时表现出差异。当前企业已经成为不同学历青年择业的首选,许欣欣研究(2005)发现,18至30岁群体中,择业取向中企业家是他们的首选,其次才是机关干部以及服务业工作人员等。事业单位和行政机构是当代青年择业取向的其次选择,但是大学生和研究生对事业单位和行政机构的选择倾向性明显高于中专、高职和大专学生。在中专、高职、大专和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中,自主创业已经占据相当的比例,而对于研究生来说,基本没有出现自主创业的倾向,大学生人群中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尤为高。
3.追求稳定的同时注重收入,社会责任感不足
有人对当前出现的“公务员热”持批评态度(朱庆喜等,2007),认为当前毕业生过分注重职业的社会地位。其实,这种现象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的“下海热”有几分类似,在那个年代,人们更多得重视收入的高低。而在当前就业压力加大,社会制度不断发生调整,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期的振荡时期,毕业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前景处于比较茫然状态,是缺乏安全感的阶段,出现“公务员热”背后隐藏的应该不全是毕业生又开始追求社会地位和权力,而是他们更看重职业的稳定性,以及生活各方面的物质保障,可能公务员职位比较符合当前毕业生寻求稳定的需要。
在追求稳定和注重收入的同时,当前青年的职业价值观中,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辛增友等(2008)对青少年职业价值观进行调查发现,相对于自我发展因素和家庭因素,贡献及集体主义因素在职业价值观中的地位相对靠后。可见,当前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社会责任信念需要增强,亟需寻找有效的提升青年职业价值观中社会责任信念的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 辛增友、郑涌、徐华春等.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初探.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 朱庆喜、庄方琪.当代大学生职业取向与就业心理探析.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
[2] 许欣欣. 社会、市场、价值观:整体变迁的征兆——从职业评价与择业取向看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再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4)
[3] 朱春红、杜学元.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变迁及启示.青海社会科学,2007,(5)
[4] 闵学勤.两性职业期望差异的实证比较研究——以南京、上海为例.浙江学刊,2004,(6)
[5] 张红、李国俊.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取向和职业素质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09,(1)
[6] 韩翼祥、翁杰、周必彧.中国大学生就业决策和职业期望——以浙江省为例.中国人口科学,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