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当前,广西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广西能否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有所作为、顺利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除需要具备相应的经济基础、技术保障等以外,还需要有大量高技能的人才作支撑。这就要求重视和发展职业教育,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力资源和人才保障。
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是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近年来,广西职业教育获得较大发展,各职业学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市场、企业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广西的产业结构及变化决定着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的培养目标和层次结构,影响着广西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内容。因为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必然会淘汰一些技术性岗位, 同时在其他相关领域也必然会创造一些新的技术性岗位,这些新增岗位的人才需求只能通过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来填补。然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如何与产业结构调整后的人才需求相匹配,这是当前面临的难题。对此,广西职业教育必须树立“主动服务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的观念,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主动为广西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保障。
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要求,广西职业教育应开拓富有广西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途径,专业的开设和课程的设置、教学与科研等均应与产业结构调整衔接互通。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首先,深化办学模式改革,针对产业结构调整设置和优化专业。广西各职业学校应创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立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企业“量体裁衣”培养人才。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目前,广西已组建了广西商务职业教育集团、广西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教育集团等若干教育集团,减少了“单打独斗”的资源浪费,实现了“抱团”发展。同时,职业学校应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研究,及时设置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淘汰一些不适应的专业,优化现有专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后,必然会对技术工人提出需求, 由于调整的产业往往是该区域需要发展的产业, 因此很难有与这些产业的工种密切相关的技术人才储备。为此,职业教育应灵活调整专业计划,根据产业调整动态设置相关专业,为企业用工构筑人才“蓄水池”。
其次,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职业学校应着手进行相关调研、论证,重新审视现有课程,站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开设更多的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计划可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内容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与前提,产业结构调整无疑会对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产生影响。课程内容不可泛泛地谈宏观理论,应讲究务实,不追求学科科目的完整性,而是转向全新的“专业教学模式”。同时,课程内容应联系企业生产力状况和装备水平,结合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针对企业岗位的需求现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再次,实现职业教育层次的多样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由于各产业对技术的要求不同以及科技成果在各行业的应用程度不同,因此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是不同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产业分工将日益细化。对此,根据人力资本的产业需求特征,广西职业教育应科学规划人力资本结构,以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以及产业内部岗位结构的要求为前提,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培训,构筑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层次多样化的人力资本保障体系,由此实现职业教育的稳定与发展。
最后,主动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职业教育应依托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对外培训服务,尤其是针对产业结构调整中企业、行业遇到的技术问题,联合相关行业协会,建立技术、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平台。职业学校可定期走访合作企业,派遣相关教师定时深入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跟踪生产全过程,主动介入企业技术和工艺改进、新技术应用等环节,使教师在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企业应用型技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培养人才。
总之,广西职业教育应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