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中职教育的“厌学逃学”现状,对一所中专学校逃学现象进行了分析。在分析“厌学逃学”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探讨解决措施时,着重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偏差进行分析,强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侧重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角度去理解、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中职教育 厌学心理 社会化
一、总体情况
笔者所在的学校分为两个校区,在校中专学生接近两千人,两个校区各有一个省级重点专业,招生就业情况相对较好,其他专业的情况目前不论是招生就业还是日常管理都存在较大的困难,而教学管理更是难上加难,学生迟到旷课几乎成家常便饭,有的班级学生逃课率高得惊人,一些公共课如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出现“三分之一逃课,三分之一不听,三分之一半听半玩”的现象,而诸如此类的情景,在中专校园已是“见惯不怪”之现象,学生厌学逃学的情况十分普遍。实际上,学校年年都在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上面花了很大力气,但是效果甚微,结果学生的学习情况每况愈下,形成了“严管也乱,不管更乱”的怪局面。家长老师更是怨声载道,家长抱怨学校监管不力,老师抱怨学生难管难教,学生则对老师的教学内容没有兴趣,想尽办法逃课,进而沉迷于学习之外的其他事情,如迷恋网络,吸烟喝酒,谈恋爱找朋友,拉帮结派,甚至与校外的社会青年结交,在外边打架斗殴,以致出现流血事件。最后,在老师中出现“不能管——不想管——不敢管”的恶性循环,进而是“学生厌学——老师厌教——学校难管”的局面。
笔者曾经做过《市政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22.3%的学生“每周逃课超过五次”,而“从未逃过课”的同学为零。据笔者所知,有的老师班级里出现过这样一种情况,按一个学期十八周计算,有两个学生只有第一次课与最后一次课才来上课。至于点名时学生代答、签到时同学代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网络上甚至出现过在校学生公开聘人“代己上课”的帖子,在学生中间也流行“逃课才是必修课”的坊间笑话。总之,就笔者所见,“厌学逃学”现象在中专学校里面已经成为影响正常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到了不得不予以治理的严峻关口。
二、原因分析
1.少数学生非自愿进校
有的中专生初中毕业后因各种原因本来就不愿继续就读,迫于家长要求,无奈才随便选择了一所中专学校。还有少数是家长根本管不了学生,被当作包袱甩到学校的。这些学生大部分都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因而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出现“逃学”行为。在市政学校的调查显示,只有38.4%的同学的专业是“自己选的”,超过62.6%的同学在选择专业时“听从了家人或朋友的意见”,还有44.2%的学生在填报专业时对自己的专业“一无所知”,来到学校后有所了解之后,有44.6%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很失望”,55.5%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或极无兴趣”,试想如此的专业志向与专业兴趣,又怎能有学习的积极性?再加上部分专业设置不太合理,在招生上存在“拉郎配”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志愿”并不“自愿”。
2.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
“中专难招,大学扩招”的事实,使得目前中专生源质量下降已是不争事实,中专学校出于生存压力放低招生门槛也已是“正常现象”,因而,部分在校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对现在所学的课程听不懂,对所学专业缺乏学习兴趣,所以“厌学逃学”。一个中专班级51位同学,入学考试成绩“一科不及格”的学生占88.2%,“两科不及格”的占66.7%,“三科不及格”的占47.1%,“四科及四科以上不及格”的占35.3%,这种情况的班级已经是入学成绩最好的班级了,有的学生“语数英”三科总分还不够80分,入学摸底考试时不少学生的“语数英”单科分为一二十分不等。
3.学校管理观念难以转变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专学校实行的是“精品”教育。原来中专的学生,大多是初中的“尖子生”,考好中专是当时“尖子生”的首选,大多数中专学生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俱佳,但自从中专招生并轨特别是高等院校扩招以后,中专招生形势发生了根本性逆转,生源质量严重下降,学校办学规模扩大,而师资力量和学生管理水平并没有完全跟上来,教学整体滑坡。思想观念的变迁常常落后于客观实际的改变,社会学上称之为“文化堕距”,管理观念的更新需要时间,也是一个痛苦与困难的过程。在学校管理上,老化的观念不能完全跟上环境的变化,在管理方法上又缺乏创新,因而在学生中出现 “难沟通”“难理解”“难管理”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4.课堂教学方式与手段落后
学校一些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未能依据学生的现状科学组织课堂教学,仍然按照过去的模式,只顾完成授课计划了事,很少顾及课堂纪律或学生是否学懂弄通了。有的老师拘泥于“老师尽力讲、学生认真听”的满堂灌方式,未能区分不同的学生层次;有的老师不懂得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电子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说、多感官的参与;有的老师教学资料陈旧泛味,一份教案讲了好多年也不见更新,总之教与学没能得到有机的统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这些也是造成学生“厌学逃学”的重要原因。
5.社会环境变迁客观上“恶化”了教育的外部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改变也体现在中专学生身上,使他们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和道德取向悄然改变。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各领域中的某些不正之风及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滑坡等等,无不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消极的影响。加上中专招生并轨以来,学生实行自己交费、自主择业,用人单位又流行“文凭崇拜主义”,“学历虽然不等于水平,但高总是好”的观念,这些也都严重挫伤了中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0后正成为中专学校的主角,他们这一代的城市学生大多属于独生子女,自小就是在父母家人的宠爱当中长大,习惯了“以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多出现角色“定位不当,自视过高”的问题。在学校碰到困难时容易退缩,尤其是学习成绩差、课外表现差的学生长期处于老师的“低期望”之下,缺乏积极向上的愿望与自信,而且,他们这一代人的家庭正处于新中国家庭史上最动荡的一段时期,父母离异、父母下岗等重大生活变故不断冲击着他们的心理,他们往往变得十分敏感脆弱,渴望被学校认可、被老师承认、被同学尊重,他们容易因一时的挫折而沮丧不已,因一时的冲动而干出傻事,大中学生不断传出的自杀报道即为明证。
然而,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却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出现的“厌学逃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同时,也势必败坏校纪校风,给学校形象造成伤害。
三、解决措施
1.着重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努力促成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建立平等开放的师生关系
(1)在心理学上存在所谓的“皮格马力翁”效应,表现在学校教育当中就是教师往往会偏爱“表现好、成绩佳”的学生,对他们寄予厚望,教师积极正面的暗示会极大的提升学生的自信,引导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形成良性循环;相反,对“表现差、成绩差”的学生则会期望过低,甚至有意无意地忽略他们的正当心理需要,忽视这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对他们批评远远多过赞扬,这样常常会造成这些学生更低的自我成就感,对学习、老师和学校丧失信心,以至自暴自弃,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学生工作者、班主任在找有“厌学逃学”现象的学生谈心谈话时,不能先入为主地给这些学生贴上“没救了、自甘堕落”的标签,要尽可能站在他们的立场与角度,去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关注学生的细微进步,并及时予以赞扬,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困难,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即使这种喜悦只是作对了一道题目。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工具,如广播、黑板报、墙报、系刊、校报等形式,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特别是要大力表彰和树立由后进生变先进的典型,让所谓的“差学生”也经历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
(2)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中专班主任是学校最直接的学生思想工作者。一个班的班风和学习风气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班的班主任。班主任的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学生思想工作做得深入扎实,这个班学生的“厌学逃学”现象肯定会少,学习风气肯定会好。因此班主任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但是,有些班主任往往由任课教师兼任,他们的授课任务本来就很重,又要他们去担当班主任,势必造成“两难全”的局面。因此,不少学校根据实际需要,聘任有一定学历且富有思想工作经验的人才担任专职,与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密切配合,机动灵活地针对厌学逃学现象开展工作,为学生在学习上与生活上排忧解难。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要使学生的思想工作与心理辅导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就不能单靠学校一方面的力量。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离开家长家人的合作与配合,学校社会工作就难收长效。
但是,部分父母以为将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就可以基本撒手不管了,有的甚至还抱着丢“包袱”的心态,让“顽劣难管”的孩子远离自己的视线,眼不见心不烦。有些父母糟糕的夫妻关系也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在校生活与学习。家长也有他们的苦衷与理由,“事业忙、没时间”,“孩子太不听话,自己没办法”等。如何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合理而有效的沟通机制这一问题就摆在我们的面前,而班主任则是这二者之间的“天然桥梁”,道理不言自明,因此,班主任应当尽可能通过多渠道与家长建立联系,学校也要鼓励家长积极主动地向学校咨询学生在校的表现,反映学生在家里面的各种情况。
同时,在针对这类学生开展工作的时候,必须遵循案主自助的原则,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不能大包大揽,更不能简单粗暴,“不准做这样,不能做那样”,那样只会导致孩子与学生的反感,在纠正其“厌学逃课”行为时,应充分信任学生的潜力,尽可能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决定,通过各种可行的、切合其自身实际的建议来引导他们,以期纠正之效。
2.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前面在分析中专学生“厌学逃学”的原因中,其中一条是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尽管教师学识渊博,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愿听他的课而产生“厌学逃学”情绪,结果是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学生则埋怨教师授课听不懂。
(1)学校的教务部门在新生入学时,应组织一次文化摸底考试,以考试的成绩作为学生编班的依据之一,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基础课的“分层次”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对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加强他们的文化补习,而不应匆忙就让他们接触专业课;也不应把他们编入文化基础较好的班,以免他们跟不上课。要给他们一定时间的观察期,并在观察期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外,可以适当开展师生的交流,身处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网络这一互动工具与学生展开沟通,学校可以鼓励师生之间的各种非正式的交流,促成更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打下基础。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越信赖和崇敬,就越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
3.积极拓展就业渠道,使学生学有所用,对前途充满信心
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难是“厌学逃学”情绪滋长和漫延的重要原因。“有的中专学校本来新生报到率仅为40%%左右,不到一年,又有不少学生要求退学”。毕业生就业是“学校招生的指挥棒”,是“学校办学方向的指挥棒”。中职与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就是以“就业”为直接导向,通过在校的理论学习与课程实训,让学生提升自身技能与综合素质,毕业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为此,学校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花大力气提高学生的毕业率与就业率。
综上所述,中专学生“厌学逃学”,除学生自身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较差外,也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在解决这一难题时,必须从学生、学校与家庭三方面着手,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在此基础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家长多方联系、密切配合,以学校教育为根基,以家庭教育为引导,纠正“厌学逃学”学生的偏差行为,恢复中专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促成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倪泰一等编.《现代心理医生》[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美]david g·myers.候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翟进,张曙编著.《个案社会工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 [美]艾尔·巴比著.丘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基础》[m].华夏出版社,2002.
[5]张敦福主编.《现代社会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蔡文辉,李绍嵘编撰.《简明英汉社会学词典》[z].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社会学家茶座》[j].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