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扩招;农民工子女;实现路径
论文摘要:部分“流入地”已经打开职业高中的大门接纳农民工子女人学,成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后教育的实现路径。本文对近年来中职大规模扩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正逐步实现规模性复苏,但与其真正的复兴还有相当的距离。中职应努力满足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内的人们的“生计需求”和“发展需要”,使职业学校成为大多数人的“理想选择”。
2002年以来,历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一再强调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百万扩招”即是一项重大举措。据统计,2005年和2006年已经基本实现每年各扩招100万人的目标。至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已经达810万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9%,初步实现了高中教育阶段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2009年又在此基础上继续扩招5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将达到86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也成为“流入地”在基本实现“以公办学校为主”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后,进一步解决其升高中,接受高中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中职“扩招”的原因分析
2002—2007年间举办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其规格、频率、力度,均为历年所罕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成为这一时期职教政策的核心,而“大力发展”首先表现在扩大招生上。本文认为,政府之所以积极推进职教“扩招”,主要与以下几点有关(如图1):
首先,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高级技工紧缺的现象愈发突出,“技工荒”愈演愈烈对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新兴服务业从无到有,与现代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各种服务业都已建立,一个完整的第三产业体系基本确立,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第三产业整体结构变化不大,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比重偏低。无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保险、房地产、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交通通信和社会个人服务业等的就业比重均显得偏低,尤其是金融保险、房地产、服务业等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行业的就业比重与其他国家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究其原因,不是劳动力不够,而是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低下,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要求,而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就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
其次,对城市下岗、转岗人员以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实用技术和适应性培训需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我国的失业率从1982—2000年近20年来基本保持在3.1%左右,登记失业人员尚未突破600万人02001年开始上升至681万人,失业率为3.6%;2002年登记失业人员达770万人,失业率上升到4.0%,这是自1981年以来失业率升值最高的一年。失业率上升的同时,下岗职工再就业率却呈逐年下降趋势,1998年到2002年的5年,分别为50%,42%,36%,30%,26%。中西部地区不少省份去年再就业率不到20%。这表明,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趋于困难。2000年到2004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从36.1%提高到41.8%,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2003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到乡以外地方流动就业的人数已超过9800万人,是1990年1500万人的6倍以上。为了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我国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将在七年内对拟转移的6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中等职业教育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再次,实现普及高中教育的目标需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改变弱势群体在教育方面的不利地位,使得他们能够充分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和就业的权利,从而普遍增进社会成员的社会福祉,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极有必要的。
出于上述种种原因,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那么,在个人认可度较低的情况下,中等职教又是如何实现“百万扩招”的呢?本文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为“扩招”成功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当前中职“扩招”与80年代“扩招”之比较
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开始的中等职业教育“百万扩招”与上世纪80年代中职恢复发展时期的“扩大招生”有所不同(如表1)。
20世纪80年代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是作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措施而展开的,是在高中阶段学校数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将一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职业学校而实现。主要招收对象为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这一时期扩大招生的主要目的有三:为经济建设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设置“分流器”减缓因高等教育供给不足而带来的升学压力,减少“待业青年”数量,维护社会稳定;继续营造“崇尚劳动”的文化氛围以淡化轻视劳动尤其是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观念。
而如今的“扩招”是在普通高中学校数量不变,通过新建或扩建职业学校,即扩大高中阶段学生整体规模的方式得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均可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其主要目的是,缓解“技工荒”;增加社会成员接受培训的机会并为普及高中教育服务。
相比较而言,在80年代“扩招”的过程中更能看出个体的教育选择倾向(愿意读普高还是念职校),而目前的“扩招”往往是将从前无法接受高中教育的学生引进职校的大门。
三、作为农民工子女高中教育实现路径的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和学籍管理制度改革主要实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突破,为农民工子女有效就学提供了条件:
(一)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实行指导性招生计划、自主确定招生规模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2000年,进一步放开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计划。要求办学条件较好、办学质量较高的重点职业学校,可自主确定招生规模;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本省范围内跨地区招生,部分重点学校可跨省招生。从2000年起各地不再单独举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学生可凭参加地方的中考合格成绩,作为接受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依据,也可以凭初中毕业证书报名入学。2002年招生工作通知中进一步强调,各类中职招生学校可根据各自的办学特点采取提前招生、自主招生、推荐注册人学、集中录取、多次录取等招生形式,实行灵活多样的招生录取办法。
可见,按照上述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的“入学门槛”被降低,招生自主性也逐步增强。那么,这样的制度改革在地方的执行情况如何呢?
笔者通过对哈尔滨市的调查发现,目前上述政策的运行情况良好。哈尔滨市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譬如,在招生制度改革方面,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资格公示制度,除原有的统一招生和提前单独招生办法之外,中等职校在经批准后,可采取登记人学方式。另外,放宽了入学年龄限制,职业学校可以接收其他具有高中阶段教育水平的学生人校学习,国家级重点校经批准后可以面向全国招生。在学籍管理制度改革方面,下放了各类中等职校学生的学籍管理权限,实行电子注册制度,允许职业学校自行审批并办理校与校之间学生转学或转专业的手续。这些政策已经在哈市各职业学校执行。
(二)中等职校招生范围扩大
伴随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的进行,职业学校招生范围逐步扩大。目前,应往届初中、高中毕业生和结业生、准大学生、大学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及其他社会成员均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招收对象。中等职业教育已逐渐成为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
从中等职业学校新增招生对象的情况来看,主要出现了两个面向:一是面向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群体。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改革后,有些地方的职业学校已经是“零门槛”入学。二是面向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群体,个人家庭经济条件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历程。由于目前各类职业学校都会适当收取学费,给贫困生人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鉴于这种情况,贫困学生助学制度和半工半读制度作为中职扩招的配套政策逐步建立起来,吸引了许多家境贫困的学生人学。
(三)相应出台配套政策
1.建立贫困学生助学制度
2004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370万人,其中相当数量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据估计其比例远远大于高等教育贫困学生所占的比例),这些学生急需得到资助。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制度。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其中一部分主要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使贫困家庭学生通过国家帮助和本人勤工俭学得以顺利完成学业。之后,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又传来信息:财政部决定今后每年安排8亿元资助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每年将资助80万人。教育部前副部长吴启迪在2006年11月23日召开的中国职业教育振兴论坛上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和体系已得到进一步完善,2006年度8亿元的中央专项资助资金已基本落实到位,并拉动了地方10亿多元的资金支持,2006年在助学方面的资金已接近20亿元。2007年,国务院提出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90%的中职学生都能获得国家助学金。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今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举措,对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可以说,建立贫困学生助学制度是一项“民心工程”,它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贫困生带来了福音。资助了一个学生也等于救助了一个家庭,意义重大。同时,这项政策的执行也为职业学校带来了大批生源。
2.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2006年10月,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指出,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半工半读制度,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近年来,在我国,“就业难”与‘‘技工荒”同时并存。一方面是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发愁,另一方面因为职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差令用人单位招聘不到需要的人才。“半工半读”制度的建立将有助于缓解这一尴尬局面。“半工半读”制度的全面启动有利于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人才,还能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社会需求的“零距离”。
3.加大投资力度
必要的经费是政策执行的物质基础,为使中等职业教育能够顺利实现大规模“扩招”,政府加大了对于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100亿元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2004年至2006年,仅实训基地建设一项,中央财政就投入专项资金13.6亿元,地方同步安排资金17.9亿元,支持了763个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还支持了446个县级职教中心和468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也已启动。
如上所述,在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和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灵活开放的招生政策,而配套措施的出台又为政策的有效执行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可以说,国家提供的制度保障为“百万扩招”的顺利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农民工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