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 中学 美术教育
论文摘要:以人为本,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之路上,发展优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学美术教育,作为美术的基础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以人为本,作为一个时代主题,现在已然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强调的是人的主体地位,重视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各种潜能的开发,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这是一个不断进步的社会,随着美术课程改革的实施,随着课程改革在实践中的不断深化,教育更应当以学生为重心,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需要。
美术教育工作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就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一、以人为本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
现如今,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为什么美术教育要以人为本?因为只有人类是高级动物,拥有审美观,并喜欢追求美,因此便产生了美术,进而催生了美术教育。
学校教育,学生为本。中学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再进一步地说,就是要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的共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学校教育中人的全面完整发展,即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
中学阶段是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或者接受更高阶段教育的基础,就像盖高楼一样,打好地基是保证这个楼房质量的根本条件,如果地基质量不过关,那么楼房盖得越高也就越危险,接着便会带来安全隐患。种树也是一样的道理,为什么我们经常能看到树木周围会有几个点支撑着这棵树,是因为要保证这棵树直立向上,如果栽完树时它就是歪的,没有及时扶正,以后这棵树越长越高,枝叶繁茂的时候,再想把它扶正几乎是不可能了。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生理和心理变化巨大,情绪易波动,自制力也较弱,各方面发展都不成熟和稳重,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教师予以特别的关注和指导。
二、以人为本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
2006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美术教育,就是要更关心人的各种潜能的开发,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在我国2010年7月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更是强调: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真正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达到全面发展,具备德、智、体、美各项要求,才能成为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发挥作用的合格的人才。像2006年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还有2009年发生的复旦大学研究生虐猫事件,这两起事件中,施暴者都是名校高材生,可是我们能称他们为“人才”吗?这一点当然很值得怀疑。如果这些只有专业知识,却缺失道德品质的“人才”毕业后流向社会,可想而知,这其中存在着多么严重的潜在危害。用人单位敢用这样的人才吗?回答肯定是否定的。中学美术教育承载着多重使命,我们不能轻视它存在的意义,它在促进学生们身心健康、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观察想象能力等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学美术教育,还为保障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为促成学生个性的形成和今后终身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作用。
三、以人为本是紧跟时代发展、更好地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保障
以人为本在近些年高频率出现,并在多领域发展,说明它已经是中国人民与时俱进的一个标准。
以人为本的美术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有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急需的也是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没有创新,那谈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发展先进科技就是空想。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类要向前进,如若停滞不前,一味守旧,就等于是退步。学校只有做到充分为学生的发展考虑,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才能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尽早实现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
因此,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相当必要的。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得到确立,素质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为了使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顺利实行,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不会只有个人的功劳,需要的是通力合作,只有在天时、地利、人和具备的情况下,才能保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编委会.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钱初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