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心理行为干预;康复;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
护理干预指运用教育性等理论指导护理行为以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社会功能的综合护理措施。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的多发病、致残率较高,部分患者症状缓解后仍有残留症状,如:社会功能缺陷等,影响患者的恢复和回归社会。为此,我们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开展了早期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并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3年3月~2004年5月在南阳市精神病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版)(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精神病大体评定量表(gas)评定>51分。(3)年龄<50 a,病程<5 a。(4)排除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人格障碍、酒精及药物滥用。共入组80例,男60例,女20例。按患者就诊时间先后,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年龄、性别、抗精神病药物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心理行为干预。
1.2.2 心理行为干预 (1)社会、生活技能的训练性活动:采用行为矫正,按照护理程序,依据标准行为矫正训练计划针对患者的具体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①自理能力训练:包括按时作息、穿衣铺床、料理个人卫生等内容。②就业行为技能训练:让患者参加各种手工训练劳动及集体劳动,采用任务指标结合奖励措施等方法激发患者的参与热情,为其回归社会做准备。③社会交往能力训练:包括娱疗、体疗及学习交流讨论活动,使患者逐步习惯并能主动参与,从而达到改善人际交往状况的目的。(2)家庭支持和教育:①精神病的基本概念,强调精神病是可以治疗和有效控制并能取得较好效果的。②精神病常见症状表现及自杀的预防,使家属懂得什么是幻觉、妄想等以及相应的对策。③抗精神病药物的正确应用,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处理原则和长期用药的重要性。④预防复发,及早发现前驱期症状,及时处理,防止进入症状的活跃期;恢复期和康复期患者应以药物维持治疗。⑤心理干预:知识讲座1次·w1。(3)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采用集体心理治疗与个别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1次·w1;个别心理治疗3次·w1。
1.2.3 效果评定 于治疗前后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1]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评定患者的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激动、退缩、抑郁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nosie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第2 w末起,干预组患者的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总积极因素和病情总估计因子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总消极因素及其相关因子分(激动、精神病表现和退缩)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
3 讨论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对精神病患者既要治疗精神症状,更要注重患者社会功能的整体康复。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常出现明显的生理、心理、社会学方面的功能障碍,通过系统早期干预手段可以阻止患者生物学变化的进展,防止慢性症状的产生、减缓衰退、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其早日回归社会[2~4]。为此,综合护理干预的作用日益受到护理界的普遍重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精神科护士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心理治疗、认知理论的领悟来帮助患者逐步修正其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不良行为,从而达到社会功能的康复。本结果显示,治疗第2 w末起,干预组患者的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总积极因素和病情总估计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总消极因素及其相关因子分(激动、精神病表现和退缩)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说明在有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开展心理、社会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日重建人际关系、树立生活信心、学习新的社会技能,从而提高社会适应水平,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46~219
[2] 陈淑清,王述彭,刘静芬.精神科护理学[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7~129
[3] 姜和球 .家庭心理教育与精神分裂症康复随访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2):128
[4] 赵福敏.集体心理干预与精神分裂症康复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