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品质的增强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对心理课的兴趣也远远超出对其他学科的热爱。然而心理课是活动课,课堂展开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就心理课堂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进而提出解决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问题;原因;建议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1.活动:过多而体验不深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心理教师通常在课堂内容中加入若干有趣的活动。由于学生在活动中可以缓解一下压力,放松一下心情,学习热情大幅度高涨,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但是学生高亢的情绪只停留在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并不能体验活动的目的和真谛,感悟不到价值所在,从而也唤不起学生对主题内容的思考。在课堂中,心理教师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活动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活动的感受或体会,他们一般都只会以简单的几个词回答教师,而且只体会到活动的表层意义,并没有根据自身的经历或经验,说出一些深层的东西。活动体验不深,课堂的长远效果就难以保证。
2.讨论:过热而远离主题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课堂讨论比较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心理活动课上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体现比较明显,教师主要是引导,所以学生的参与性较强。课堂中,讨论环节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通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有些学校教学中实行“杜郎口模式”,这就更加有利于活动课的开展,小组讨论更加方便。也正因为这点便捷之处,课堂讨论也成了学生谈天说地的好时机,表面上看,学生们确实是在讨论,仔细一听却远离了课堂主题。
3.气氛:过躁而控制较难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由考试引发的不良情绪很常见,人际与情感问题也不少,学生对心理课的渴望有增无减。因此,一上心理课,学生们双手欢呼,身心完全放松。在课堂上,学生们拥有充分的自由,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各抒己见,可以适时地开怀大笑。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格外活跃,大家都踊跃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课堂的这种开放性时常引来学生们的哈哈大笑与起哄声,气氛格外热烈,此刻无论教师用多高的嗓音与之抗衡,都无济于事,对课堂的控制顿生无力感。
4.秩序:过于自主而略显混乱
心理课上,要求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本质,从而获得心灵的成长。这种全面、全体、全程参与的课堂充分体了现学生的自主性,但有些学生认为自主性就是言语与行为的充分自由,导致课堂上不倾听他人的发言,或者在他人发言时插嘴,或者在要求其配合时开小差。还有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走动与打闹,使得课堂秩序显得有些混乱。
5.效果:显于表面而难见长效
心理课通常会吸引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全身心参与到活动与讨论中,然后在欢声笑语中结束,学生们在精神上获得了愉悦感与满足感。但是,学生们活动体验不深刻,课堂纪律欠有序,快乐或许只是暂时的解脱,课堂效果或许只限于短暂的一段时间内,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们早已忘却了,课堂难见长期的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问题产生的原因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二者互动的效果。
(一)学生方面
1.观念有偏差
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活动为主,学生总认为它是自由课,可以随意发言,可以自由走动,可以不认真,可以纪律松散,甚至有学生认为心理课就是好玩的课,这些观念深入学生的思想,给课堂管理带来极大的麻烦,也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进而制约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发展。
2.情感欠平衡
出于对心理课的好奇,学生总被它深深吸引,对它充满渴望。或许是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高中生碰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对心理学知识非常感兴趣,一旦上心理课就表现得格外亢奋,嘻嘻哈哈、吵吵闹闹现象频繁出现。也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安静。这与高中生情感的两极性有关,即情感有时很开放,有时很封闭。
3.行为尚未自律
由于观念的偏差,行为也随之有所偏差,课堂中存在打闹现象,把讨论当成闲聊,把课堂当成自由活动的场所,三心二意,这些都与学生平时没有严格要求自己、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有关。
(二)教师方面
1.重形式轻内容
心理课以活动为主,通常采用游戏、测验、调查、角色扮演、讨论、辩论等形式,时常还伴随动听的轻音乐和精心制作的ppt,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活动,以维持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但是,对于活动时间长短、与主题的切合度、逻辑性、活动后的缓冲时间等考虑略少。一堂心理课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果活动与主题内容相关小或不相关,那么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是肤浅的。
2.重气氛轻管理
心理课需要良好的师生互动,需要一个民主、宽松、信任、理解、尊重、自由的课堂氛围,只有在不受束缚的情况下,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才会活跃,才能挖掘出更多的心理资源。因此,一般情况下,教师注重的是如何让课堂动起来,如何让学生体验更深刻,而对课堂纪律与秩序却有所忽略,对学生的错误也更宽容。
3.重主题的理想化轻实际性
很多心理教师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高中生应该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凭着自己的想象,选择一系列主题内容,设计一些活动。但是实施到课堂时,却发现参与的学生很少,导致课堂陷入沉静,师生不能互动。这可能因为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与他们的实际情况不太符合。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建议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还在不断探索之中,没有统一的教材,只能是学校自己编制校本教材。对于高中阶段的心理课,因为群体处于青年初期,有其独特性与复杂性,所以,需要有针对性地、有实效性地实施课堂教学。
1.选择合适的主题内容
心理课的主题要符合学生实际,应是学生最为关心的、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为了选择好主题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调查或晴雨表的情况来收集主题,了解当前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主题要明确,课堂要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避免一节课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或者选择的主题太大,或者主题涉及学生的隐私而难以讨论。
2.精心安排各环节的活动
心理课的活动要注重“感受”和“体验”,活动不在多而在精,过多的活动留给高中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很少,也就难以让学生有触及心灵的情感体验。因此,活动要遵循适量、全员参与的原则。同时,活动要符合内容逻辑,各环节活动的设计不应是平行并列、无逻辑的摆设,而应是逐层递进、有序的安排。这样,学生对所学的主题内容有个清晰的思路,对加强体验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此外,活动还要具有启发性,通过活动,学生能有所悟。
3.提供平等的发言机会
心理课要树立人人平等、全体参与的理念,不仅是人格平等,还要机会平等。不论成绩好坏、长相美丑、家庭贫富、座位前后等,教师都应给予同等机会。如果教师只注意几个活跃分子,其他学生肯定会越来越远离课堂,尤其是内向、自卑、孤僻、忧郁的学生,要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让其说出内心的声音,并多鼓励、肯定、表扬他们,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步走出封闭的自我世界。同时,对学生发言时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并不失时机地引导与点拨,不断完善他们的认知。
4.加强课堂管理
心理课的课堂秩序与纪律是心理教师比较头痛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活跃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又抵不住学生高涨的情绪;一方面需要心理教师具有亲和力,另一方面又要压得住阵场。这种内心的矛盾与纠结充斥着心理教师的心灵。因此,心理课上,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该让学生活跃时,要让其全身心投入;该安静时,要让学生回得过神来。对于这种需要热闹与平静交替的场面,心理教师可以采用综艺主持人的主持风格,需要课堂安静时做个手势来示意,避免对学生大吼大叫,撕破喉咙。对于上课说话或走动或吃东西的学生,在给予其尊重的前提下,要及时警告,或者直接提问他们,让其回到课堂。这样,课堂会变得井然有序。
5.引导讨论方向
心理课上的讨论如不加以引导,学生可能会很随意、漫无目的地谈天说地,课堂很可能成为闲聊的场所。因此,教师要注重讨论的针对性、引导性与实效性。学生讨论时,教师可以下台走动,监督学生讨论的内容与效果,并适时加以指导与总结,让学生对所学主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讨论时,教师需要提高整个课堂的驾驭能力和调控能力。
6.注重长期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其人格,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而心理课堂只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手段,心理课的教学效果不能只停留于课堂,还需要拓展到课堂外,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去训练与磨练,不断去感受与体验。为了建立心理课的长效机制,心理教师可以针对主题,布置相关作业,比如:写写感想或心情,自己对某件事的想法与做法,在生活中进行某个训练并进行记录,等等,以提高学生自我观察、自我检查、自我监控的能力。引导学生向外无限拓展,向内不断审视自己,以达到内外不断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