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高映建
关键词:失范行为 原因 预防 学校 家庭 策略
当今社会,少年道德低下、违规违法的现象增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道德失范、文化舆论失控、学校教育失误、家庭教育失败等。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摇篮。学校是将儿童从家庭引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家庭教育的失败、学校教育失误是儿童道德低下、行为失范的最重要的原因。本文只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方面分析原因,从学校的角度来引导家长、教师,弥补家庭教育及自身教育的缺失,为学生构筑坚强的思想堡垒。
一、问题呈现
案例一 五年级一男生,聪明好学、成绩优秀。按常理他应是学生心中的榜样,可是每学期选举三好学生,四五十人的班级只有三四个学生投赞成票。通过了解,老师和学生普遍反映该生比较世俗,不乐于助人,向他寻求帮助总被他委婉地回避。不关心集体,班级中的一些日常小事都不能积极主动承担,有时还有意回避。
案例二 六年级一男生,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成绩良好。但时常为一些小事与学生产生矛盾,争吵甚至对同学采取卡勃、踢要害的暴力行为,爱用行为解决矛盾。一休息日,外公在三楼屋顶做家务,他也爬上楼顶,向外公要零用钱。外公说,不是刚给了你钱,这次不给。两人僵持了一会儿。他情绪有点激动,突然说:“你不给,就是不喜欢我,我就从楼上跳下去。”说完就冲到栏杆边攀栏杆要往下跳。外公情急之下,迅速捂住腹部痛苦地说:“辉儿,你可知道你外公已经得了癌症,时间不长就要死了,就要离开你了。外公平时那么喜欢你,外公舍不得离开你。”亲情让他停止了危险的冲动,他慢慢地走向外公。故事中的外公流着泪,断断续续讲述了当时的情景,然后说:“老师,请你帮帮我,想办法救救我的外孙。”
二、现象透视
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私下对该学生家庭作了细致的了解,其父亲是社会混混,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很大。这些问题学生在我们学校各班级是否都存在?答案是肯定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生活的环境主要在家庭、学校。为此,我们对学生家庭教育情况作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家庭结构关系、家庭教育内容、家庭教育方式等方面。对调查情况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家庭的教育功能被弱化。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在学校,孩子发展得好坏主要责任在学校,忽视了家庭这个特殊教育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自古就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说。其实,家庭结构、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成员行为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社会化以及精神和心理的发育。一个残缺的家庭、一个缺乏爱充满矛盾的不和谐的家庭、一个充满暴力恐惧的家庭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吗?(2)家庭教育的内容出现偏差。在对“谈谈您对子女的期望”调查中,75%的家长希望子女将来考上名牌大学,将来生活美好。在对“您最关注孩子的什么方面 :学习、品德、个性、其他”调查中,87%家长最关注学习,13%家长最关注品德。在对“孩子是否知道您及家人的生日”调查中,知道的占不到20%。在对“您是否教孩子一些家务劳动并要求他坚持做”的调查中,70%的家长不重视。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侧重点理应在孩子的良好品质、行为习惯、健康心理的培养上,而大多家长侧重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好坏,确确不是品德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3)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当。 “在上网的问题上,您是否和孩子发生矛盾”调查中,90%家长经常为孩子上网发生矛盾。在对“孩子的成绩不理想时您采取的态度、措施”调查中,仍有50%以上的家长采取了责骂或不闻不问放弃的态度。综上所述,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忽视了亲人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关注了孩子的学习,轻视了品德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缺少肯定、缺少耐心,缺乏积极的鼓励和引导,过度期望、过度照顾、过度保护扭曲了孩子成长的道路。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摇篮。应当说,家庭教育的失败是儿童道德低下、行为失范的最重要的原因。[论文网]
除家庭以外,儿童最主要的社会化媒介是学校,学校是将儿童从家庭引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毋庸讳言,现有的教育体制,使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出现了偏差。在孩子最需要德育的时候,学校德育却陷入了困境。在追求高分的旗帜下,德育成了软任务,丧失了应有的作用。教师只在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上狠下功夫,朝着一个方向——考高分、考名校、考大学努力,不考虑学生个体的性格、能力及不同的生活经验。美国学者詹宁斯说,自然界用尽所有的心力,尽可能使我们的孩子秉性各异,不余遗力地把无限的可能隐藏其中,没有人能确定或预言这些可能性。但我们的教育却往往要根除这种多样性。
此外,个别教师素质低,教育方法不当,不能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效果差。少数教师教育技巧低下,甚至采取反教育的行为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例如有些教师教育学生语言要文明,却在学生面前辱骂他人,侮辱学生人格;体罚学生,将学生推出教室外,剥夺学生学习的权利;随意公布学生的分数;有时采取搜身、搜包调查一些失窃案件等。这些反教育行为,只能带来反教育的后果。
三、解决策略
我们认识到家庭教育失败及学校教育的不足,作为社会教育的主阵地决不能自动退却,必须面对现实主动干预,尽自己的责任。坚持走家校两主体相结合同时并进的思路,针对问题,有的放矢,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1.思想认识上要转变。(1)转变家长的教育价值观。部分家长受传统教育价值观念的影响,让孩子读书是考大学为了文凭,为了做官,对职业教育轻视,非要千军万马挤一座独木桥。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部分家长一夜暴富,以自己所谓成功的经历产生了知识无用论的观点,对孩子的学习、品德不关心,送孩子上学是为了度日,对教师不尊重。要想转变家长的观念,并非学校一己所能为之,但作为社会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有宣传、教育的义务,当尽力而为。学校要真正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正确的方法加以辅导。97年11月,国家教育部、全国妇联联合颁发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是针对新时期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21世纪对国民素质的总体要求制定的。学校应倡导广大家长遵守《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水平。家庭教育重在养,而不在教。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如果一个孩子的心在家里面得不到养护,得不到有效的滋养,智商再高,没有恰当的、相应的心态支撑,天赋很难发挥。如果家长的心是冷漠、焦虑不安的,我们很难去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孩子不管出现任何状态的时候,保证情绪的平和,这是家长对孩子最恰当的教育。(2)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有了好教师,才有好学生。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关键在学校。学校决不能把分数作为考核教师的主要依据,不能把分数与钱划等号。这样,学校才有机会把教师真正引导到学生的素质教育上来,教师才能有充
足的时间放在学生思想品德上,才能把品德教育放在首位。
2.实施基本德育目标,进行道德底线教育。所谓道德底线,就是道德的最起码的基本规范,即对行为主体的最低道德要求。对社会成员而言,社会道德底线是:诚实,有良心,不损害他人和社会,遵纪守法。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小学德育纲要》对小学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明确提出以下要求:一是引导儿童学会善意对人,热情待人,乐于助人。二是培养儿童的文明行为。如讲规矩、有礼貌、爱整洁、修边幅,尊敬师长,说话和气,举止文雅、大方,注意语言美、仪态美和行为美等。三是养成良好的品质。形成诚实、热情、谦虚、朴素、勇敢、果断、沉着、耐心、老老实实、埋头苦干等许多优良品质。
3.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实施。预防小学生行为失范,必须先入为主,必须不断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才能发挥正能量。依据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观点,在道德认知教育过程中,个体的角色承担机会越多,个体的道德经验越丰富,个体的道德判断就会越成熟,从而其道德发展阶段就会越顺利向前发展。因此,道德教育应避免空洞的说教,更多地让学生承担角色,在体验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水平。但我们也要注意不能因为强化道德认知而拔高道德认知目标。即当学生道德判断还处在其第二阶段时,最好向他们讲解第三阶段的道理,这样他们才能与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才有可能指导自己的行为。学校德育工作“假、大、空”,不仅指是学校德育工作总结不少,做得不多,还指我们目标定得过大,方法不当,凭空说教,没有切合学生的实际。比如对小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低年级教育孩子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老师;中年级教育孩子爱同学、爱班集体、爱学校。大多数孩子在低年级时道德判断还处在前习俗道德水平,判断行为的好坏主要是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对的。父母给他好吃的、穿的,会抱抱他、亲亲他,会逗他开心,老师会夸奖他,他们能感受到亲人、老师对他的爱,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他才会亲近你,爱你。此时要反复强化爱亲人、爱自己的老师的教育,家长老师的榜样示范显得尤其重要。如果此时教育他们爱同学、爱集体,那只能是对牛弹琴。因为他们还没有考虑到力求做一个大人心中的好孩子,也不知道给他人带来伤害,违反班级规则就是不道德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已具体明确各年级品德教育的内容标准,关键是我们教师要认真落实。
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角色扮演等,不一一赘述。
提高我们的德育实效,预防学生行为失范。一方面要发挥家长的作用,学校要对家长多辅导,以具体的事例来科学引导,另一方面要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才能真正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