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师考虑是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除了为了使教学设计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更加完美之外,还有一些情况,是和教师自身客观的个体差异因素相关的。本文经过讨论,分析总结得到以下一些主要影响因素:教师教龄、教师当前教学技能、教师责任心、教师备课所需时间、教师在学校担任的其他事务 。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语文教学 教师个体因素
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我这样一个八零后的教师来说,应该是不陌生的,甚至是很乐意去运用的。但是作为新教师来讲,如何正确、有效地在教学各环节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还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课题——毕竟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选用的技术越来越多,每种技术有着各自不同的优势和适用领域;另一方面,是否适合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全面运用诸如多媒体之类的现代教育技术,始终存在着对立的观点。
一、 问题提出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这一点上,华南师范大学的李克东教授曾经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观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以看出,当我们谈到类似于信息技术这样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时,通常的关注视角是它对于教学主体——即学生——的益处。无论是如何使用现代教学技术,还是是否要使用现代教学技术,都会首先问一句 “它是不是帮助了教学内容的传递”。
正是由于这次思考的契机,促成了我决定较为系统地思考一下,在教育技术运用中,究竟有哪些教师个体因素会对其造成影响。这样的整理,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学可能贡献甚微,但是如果能对如我一样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有所帮助,有所思考的话,于我,也已经是很大的欣慰了。
二、 研究方法
既然是一种因素统计的分析,那么我想在确定研究方法时,调查研究的方法无疑是最佳也是最必要的方法。运用spss相关统计软件,可以很科学地制定出合理的调查问卷,并且对问卷的数据、资料进行整合、解读、分析。
但是,目前这一块面临的问题是,时间上,论文作业上交的日期并不允许再按这样的研究方法来进行;而且正值暑假,在操作条件上,也并不是最合宜的。所以这里的叙述,只能说是一种思路的展示,传达出笔者计划下这样一篇论文所应采取的研究方法,告诉读者此项研究是由量化研究为起点的。可能在今后条件符合的情况下,终有真正实现的一天。
那么在此,调整研究方法为质性研究,采用访谈的方式,简单地获得理论分析需要的一些材料。
三、 研究过程
1. 访谈对象
此次研究的范围由于客观原因不可能铺展得很开,因此访谈对象只选择了一些身边较为熟悉的一些老师。虽然访谈人数并不多,但是也会有一些有利的地方——被访谈者与访谈者的熟悉度,更加保证了被访谈者所说的内容的真实性;而且由于这种放松的访谈氛围,会得到更多访谈问题设计之外的有价值信息。
2. 访谈内容编码后获得的主要概念词
根据访谈内容,编码整合,可以得到以下一些主要概念词:
(1) 教龄
(2) 教学技能
(3) 责任心
(4) 备课时间
(5) 其他学校事务
四、 讨论分析
对访谈的内容进行筛选后,得到出现频率较多的以上五个词,以下就将就这五个词作为五个因素,进行讨论分析,以期更明了教师个体因素对于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使用的影响情况。当然以下讨论分析,将首先排除掉纯粹追求现代教育技术本身的运用完善的情况,而只讨论那些客观上对教育技术运用造成影响的教师个体差异因素。
1. 教龄
教龄对于教师来说,是最为客观的一个数据。虽然数据本身是客观的,但是并不代表它所反映的属性也是那么客观的。
有些教龄较短的老
师会选择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因为他们成长在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非常熟悉这些技术,展示一技之长,对于任何人来讲都是不错的选择。而另外一些不选用这些技术,同样也是因为他们的教龄尚短,还没有完全融入教师这一身份,自然也就难免会有无法正确认识课堂的情况,这个时候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模仿自己老师的教学,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至于那些教龄相对较长的老师们,与上面所举的情况相反,不运用则是因为本身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擅长,运用时可能就存在着几分无奈了——对于教育方式的普遍趋势、评价体系的客观要求……
所以,新教师相对于老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可能性会更大。随着教龄的增长,原先运用习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教师可能也会转变成不怎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老教师。
2. 教学技能 + 责任心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语文学习最核心的问题是全面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既然学生有听、说、读、写的学习需要,那么对于教师而言,也就必须在这四个方面达到“学高为师”的要求。
(1) 听
在语文教学中,相对于学生的“听”,要求到教师就变成了“读”(朗读)。我们知道,虽然普通话的普及、规范程度到了现阶段已经较高了,但是不可避免地,还是会有因为口音问题影响教师朗读的情况存在。并且,出去这种因素,最为指导性的朗读,更加要求朗读者的朗读技巧,而在以往的教学中,系统的朗读训练与检测还并没有被引入,所以我们也就并不能要求所有教师都有很高的朗读水平。这也恰恰反映了以往教学中的弊病,那么就更要在现在的教学中近全力达成。
此时,现代教育技术就起到积极作用了:我们可以寻找优秀的朗读影音资料,通过播放的方式,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帮助学生的朗读水平的真正提高。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这也帮助了他们这方面教学技能的提高,可谓是一举两得的。
(2) 说
同样的分析方式,相对于学生的“说”,对于教师,就变成了“听”。但是不得不承认,在如今十分强调让学生多说的课堂中,学生说的质量和教师听(评价)的质量,还是经常被质疑的。这时,现代教育技术又能如何弥补呢?
可以依靠声音收集的各种技术,将课堂实录下来。这会比仅凭文字来记忆更可靠,便于回顾。多多地回顾,不仅可以保存好学生“说”的亮点,而且可以改善教师“听”(评价)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 读
这里所讲的“读”和之前讲到的“朗读”不同,在这里指的是更广泛意义上的阅读。对于学生阅读的指导,可以分为阅读技巧和阅读内容两块。无论是在技巧指导还是内容指导上,都需要大量的知识、材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在过去的时代,我们只能慢慢摸索、收集来达到更大的积累量,而这样无疑又会对新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不利。有了现代技术的支持,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网络,找到大量的资料。这个时候,教师只需凭借自己的鉴赏力挑选出更好的来传达给学生即可。有了这些技术的支持,当然也不仅只有节省时间这一个好处,还在另一方面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改变原来完全的接受式学习为启发式学习。又是一举多得的事。
(4) 写
写,即书写,这里还可以引伸开去作为“记录”之义。那么或许会说,学生书写、记录能力的培养,怎么能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而更有效呢?其实这还是与教师的教学技能相关的。作为教师,当然有责任在板书方面更规范。但是在尚不成熟——书写不那么漂亮、清晰、快速——的阶段,对学生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的损失。这个时候,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就可以暂时让这方面有待提高的教师在课堂上更从容些:同样的教学内容,不会因为板书的速度而耽误了进度;也不会因为字迹过小、模糊而使学生记不下来。
以上的几个小方面,当然是基于教师在自身某方面教学技能还不完善、却又有很强的责任心想要将教学过程更加完善的情况下,同时教师本身是在努力提高自己这些方面的技能的。因为这些地方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并不是在讨论让课堂教学优化的前提下,而是基于一种“弥补”的原则。所以此时的运用,是为了自身提高后的不再依赖。
所以,教师在相同的责任心之下教学技能的差异,也或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形成影响。
3. 备课时间 + 其他学校事务
众所周知,一名教师,除了作为学科老师之外,在学校中往往还担任着其他一些职务或承担着其他一些工作。而这些其他学校事务的叠加,不可避免地会给学科教学带来一些影响。这个时候,若是照往常没有现
代教育技术的帮助,教师要达到同样仔细的备课度,只能是付出更多地额外时间。而额外时间的付出也不一定能够真的保障教学的高效实施,因为教师可能因为缺失这些额外时间的原有安排而变得身心俱疲。
所以,教师在承担学校任务上的差异,造成了可以使用的备课时间的差异,这也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形成影响。
五、 总结
以上,是经过访谈后对于教师个体因素对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影响的初步分析,更多地结合了自己的教学经历、感想。可能不似量化研究——做了调查后经过数据分析——那么科学性强,但是可以说为下一步进一步证实这些想法打下了伏笔,垫定了一定的基础。而此番论说中的不完善处,也将在今后的研究中一一攻克。
还望各方读者在阅读后不吝赐教,欢迎交流。
参考书目
(1)陆宏、孙月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2)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2
(3)(美)sam m.intrator主编 方彤、陈峥、郭婧译,我的教学勇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4)赵志伟,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纲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内部印发),2009.7
论文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