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育人为本理念下师范类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工作的探析
  [摘要]“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师范类高校贫困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着手研究且未妥善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 “育人为本”理念的内涵着手,分析并提出“感恩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师范类高校贫困生的特点探究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在感恩教育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育人为本;师范生;感恩教育;贫困生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其中“育人为本”已成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在如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下,如何引导高校学生,特别是师范类高校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校学生的感恩意识,切实落实“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师范类学校,有着大量的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培养这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尤为重要。只有懂得感恩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感恩、知恩的教师,才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奉献青春、教育感染更多的学生。
  一、师范类高校贫困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现状
  目前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研究已在各高校广泛展开。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感恩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主题活动。其中不乏涉及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但对于师范类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却比较缺乏,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一问题又是不得不重视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师范类高校里的贫困生,作为高校贫困生的特殊群体,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在对其进行感恩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展开。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目前对于师范类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注重解决实际生活困难,缺乏对思想品德的关注
  “不让一个贫困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失学”,为帮助每一名高校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已形成“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多元化学生资助格局。特别是对免费师范类学生,还实施了免除全部学费、每月补助生活费等措施,解除每一名在校贫困生的后顾之忧。同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对师范类贫困生思想品德的关注相对欠缺。鉴于此,各高校在解决贫困学生生活困难的同时,更应该花大力气来关注贫困学生的思想及心理变化,重视师范类贫困学生的人格培养及品格塑造。因为,“立德”方能“树人”。
  2.关注师范生技能培养,缺少师德建设的熏陶
  如何让学生充满自信的走上讲台,是师范类高校教育者思考得最多的问题。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等硬件素质,师范高校从各方面入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针对提高师范生技能的培训。但在学生硬件实力日益增强的同时,学生在道德涵养、综合素质等软实力上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对于师范类高校贫困生,由于家庭教育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教育、感恩教育的相对缺失,所以加强贫困学生的道德品质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二、“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
  所谓“育人为本”,就是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塑造人、以全面发展的广阔视野培养人。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坚持“德育为先”的战略主题。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师范类高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更应当重视对学生师德的培养。争取让每一名学生走出校门后,都可以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严谨笃学,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的优秀教师。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感恩传统。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感恩”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个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目的不仅仅是让其走向社会之前拥有一项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师范类高校培养的学生将来绝大部分将成为人民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之余,更应当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特别是容易出现不良心理问题的贫困学生的品德发展,引导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为其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打下良好的品德基础[1]。
  三、新时期师范类高校贫困生的特点
  当前,师范类高校贫困生主要来自相对落后的农村及西部地区,或是城镇中经济困难的家庭,属于高校学生中的相对弱势群体,其中不乏勤勉好学、自强不息的优秀学子,但由于经济拮据及家庭相关教育的相对缺失,这些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及人际交往等发面与其他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故而形成了其鲜明的特点[2]。
  1.生活作风简朴,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通过调查发现,师范类高校贫困学生在生活方面十分节俭,消费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基本生活需要。在接受调查的贫困生中,几乎所有的学生均表示消费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价格。在学习方面,较大部分贫困学生勤奋好学,有着极强的积极进取精神并且成绩名列前茅。但部分贫困学生由于来自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较差,加上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导致无心学习最终荒废学业[3]。因此在师范类贫困生中,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明显,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更加奋发图强,而成绩欠佳的贫困学生则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的不良现象。


2.“等、靠、要”的惰性心理
  在国家健全的资助体系下,很多师范类高校贫困生心中渐渐产生了“等、靠、要”的惰性心理。各类经济资助帮师贫困生可以顺利地完成学业,同时使得部分学生误认为获得补助理所当然,而不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甚至在贫困生中出现了沉迷网络游戏、虚度大学时光等不良现象。消极怠学,不注重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以及人文修养。
  四、如何在师范类高校贫困生中开展感恩教育
  通过前文的分析,不难得知在师范类高校贫困生中进行感恩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在对其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应时刻注重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采取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不能流于形式。笔者认为,在师范类高校贫困生中进行感恩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将“感恩素养”纳入到师范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使其成为受助的重要参考依据
  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是对每一个师范类高校学生的基本要求,对于师范生更应当培养感恩意识。如今在各大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参考因素。该评价体系,可以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更好地进行素质拓展,并为升学就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结合师范类高校贫困生综合素质偏低、部分贫困学生容易产生惰性思想及感恩意识淡薄等特点,可以采取将“感恩素养”纳入到师范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强化对贫困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把“感恩素养”量化为若干可评分项目并纳入到师范生思想道德考核的指标中来。通过此种方式强化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逐渐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并把对师范类贫困学生感恩素养的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度受助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这种 “量化感恩意识”的方式,既促进了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又能够针对感恩意识薄弱的贫困生及时地进行教育及心理辅导,无疑将对贫困学生感恩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起到较好的引导和推进作用。
2.形成以感恩教育为主旨,师范类贫困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社团
  感恩教育,学生是主体,但多数师范类高校贫困生存在着自我封闭、参与集体活动不积极的现象。如华中师范大学已开展“给父母的一封信”、“为妈妈洗脚”以及“在成长的路上学会感恩”等主题教育活动。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师范生真正参与到感恩教育活动中来并从中受益,有必要成立专门以感恩教育为主旨、以师范类贫困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社团,围绕“知恩、感恩、报恩”等环节开展活动。为了达到贫困学生广泛参与的目的,可以通过高校的勤工助学项目来展开,这样不仅为师范类高校贫困学生提供了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机会,也为贫困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此类学生在社团活动潜移默化的感染下,逐步培养并提高自身的感恩素养。
  3.角色互换,使师范类贫困学生站在教育者的角度理解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作为一名师范类贫困生,在不久的将来也要走上讲台,以一名教育者的身份去教育自己的学生。所谓“旁观者清”,因此高校教育者通过与学生互换角色的方式,使师范类贫困学生站在教育者的角度理解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角色互换使每一名贫困学生深刻了解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并从中自我总结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能为其提前做就业准备,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批评,接受感恩思想的熏陶,使每一名学生逐渐走向成熟,形成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国家以及主动回馈的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类学生,懂得“知恩、感恩、报恩”,懂得回馈社会、报效社会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思想基础和道德前提。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对师范类高校贫困生进行教育时,应秉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同时应充分结合特殊学生群体的特点,贯彻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及感恩意识,使之主动承担起对国家、社会及家庭的责任。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责任不仅要使学生在经济上脱贫,更应该使其在思想上“脱贫”,将他们培养成为一批业务精湛、师德高尚、勇挑重担的人民教师,使之成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师之楷模”。

  参考文献:
  [1]李鹏昊.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贫困生教育工作探析[j]教学研究 2009,(3)52—53
  [2]陈国和 高校贫困生群体特点分析与改进帮助工作的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3).
  [3]李从松 贫困对贫困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青年研究[j]2002,(2):5-9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更新时间:
    学生为本理念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探析
    助人为乐的好孩子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制度环境研…
    现代高等教育育人理念的探讨
    以人为本,做好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
    以人为本,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谈房地产企业建立以人为本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重要特征
    高职教育:析做到“以学生为本位”了吗
    试析电子专业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模式差异与…
    浅析以“以人为本”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生为本在中职教育中的运用与思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