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人本主义 以人为本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借鉴
论文摘要: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作为西方重要的思想潮流,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进行扬弃,借鉴其合理的部分,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人本主义”是西方重要的思想潮流之一,它的产生和发展对教育产生及其深远的影响,由此产生的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重大的启示。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溯源
人本主义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当时的智者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讲过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在西方的思想史上最早对人的自身给予了肯定,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进步。在经历中世纪神学统治之后,人本主义思想在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获得了巨大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实现了“人的发现”。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伟大和人的价值进行了热情的讴歌:“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这些人文主义者发现和鼓吹人的价值:比如人的尊严、人的才能和人的自由。他们极力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制度对人性的扼杀,呼唤对人的自由、尊严、权利、价值的解放。
19世纪,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认为人本主义的实质,是人的本质,是确立物质的经验的生活着的人的无上地位,即把上帝人化,把人神化。 但是他对只把人看作直观的主体,并没有把人当做实践的主体,这样就把人主体的能动性掩盖掉了。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0世纪中期,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目光放在了人的需要层面上。他认为动机起源于人的内在需要,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需要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在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后,才有高层次的需要。因此,在教育上,也要遵循人内部的需要,循序渐进。
到了20世纪60年代,罗杰斯等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认为在教育上要突出情感因素的作用,培养“完整的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应该是互相尊重、平等、真诚和无条件接纳的。
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通过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源流的回溯,我们可以发现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人的潜能和树立自我实现观念,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并使每个人都能达到具有满足感与成就感的最佳状态。因此,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具体可以归纳如下: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以“受教者为中心”为前提。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是对人的潜能的开发,所以作为教育者首先要树立因人施教的理念: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是具有自己独立感情的人,不能看作强行给予的客体,他是整个教育的中心;教育应该是服务于人的生命与生活的。这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前提。
(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是“自我实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教育本原意义是“导”,是诱导出人的潜能,使人格心灵“觉醒”。人本主义教育者追求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拥有独立判断、独特个性的人。
(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内容是“有价值的知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内容是那些对个人有价值、有益的技能的知识,是对个人自我的发展有用的知识。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体现尊重受教育者的兴趣和爱好,尊重他们自我实现的要求,自由选择学什么及怎么去学。
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高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这就决定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围绕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否则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教育大学生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传统“人本主义”的扬弃和发展,既与“人本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西方的人本主义中的“人”是“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而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人”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所以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掩盖了其阶级性,把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渗入其教育体系之中,片面否定教育者所起的作用。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真正把全体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目的,进而实现全人类的全面发展。
(二)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借鉴。尽管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带着一定的局限性和欺骗性,但它对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同时,应当吸收其精华,去其糟粕。
1.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把“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以人的根本利益为标杆,尊重人、关注人、把人的发展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与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一致。坚持“以人为本”,是针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而提出的新理念,要求高校思政人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转变观念,尊重人的发展规律,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人的生存需要和根本利益,把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要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服务于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是要培养资本主义社会所需要的劳动者和人才,以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因此,在培养人的方向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发展,具有欺骗性。而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任务的落脚点是全体大学生,根据我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的运用。借鉴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的思想,我国高校要坚持人性化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强调“人是主体”的本质特征,要坚持人性化教育、坚持情感化教育,反对单向的道德灌输。“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强调人的主体意识,要求突出人的主体作用和地位。 长久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为显性教育方法,通过大量的理论灌输、宣传教育、榜样示范、批评教育等方法来教育大学生,这样虽然能快速地占领主导思想文化阵地,但同时却忽视了大学生是具有情感性和能动性的。今天,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光靠显性的教育方法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还必须重视隐性方法的运用。教育者要把学生视为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的活生生的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尊重他们的人格,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一是与文明环境相结合,利用文化环境中的文化精神来塑造人;二是与学校的制度建设紧密结合,用社会主导的道德要求来设计制度,自觉运用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用说理与规范教育结合的方式,进行渗入式教育;三是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用优秀的精神产品来满足大学生的审美、精神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渗入文化因素之中。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大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诚然,大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他们在人格、地位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教育者要转变以往作为教育的操纵者、评判者的角色,要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首先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其次教育者要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再次教育者要创设平等的教育环境,与学生开展平等互动的交流,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对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教育。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庞杂繁芜,它给予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绝不止于此。同时,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和局限性。但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学会对其进行扬弃,借鉴其好的方面,服务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孙林侠. 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启迪[j]. 当代社科视野,2008(1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3]张文龙. 马克思的“以人为本”与西方哲学思潮中的“人本主义”[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5]张文龙. 马克思的“以人为本”与西方哲学思潮中的“人本主义”[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1)
[6]孙红梅. 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j].吉林教育,2008(1)
[7]孙红梅. 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j].吉林教育,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