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高职 课程评价 方式 方法
论文摘要:课程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能够适合高职教育的课程评价方式和方法,从而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
由于高职课程评价对高职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要注重对高职课程评价的研究,努力探索能够适合高职教育的课程评价方式和方法,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为社会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对课程评价内涵的理解
教育课程评价是以科学的方法,通过一定的途径,对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活动及其结果作出价值评判的过程。因此,从课程评价的对象上看,包括课程设计评价、课程实施评价和课程结果评价。课程设计评价是指对课程设计的优缺点和价值取向作出评判。教育课程设计包括:专业设置分析、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筛选、课程内容组织和课程标准制定等。因而,课程设计评价也应从上述方面展开。对高职课程设计进行评价,可以了解课程设计者对课程目标、课程理论、学习理论以及设计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可以对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与分析,找出结症和原因所在,进而提出改进和补救的建议。课程实施评价是指根据课程目标要求,依照一定规则,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课程教学过程合理性作出描述和判断。高职教育课程实施必须符合国家的职业教育方针,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必须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相一致。因此,对高职课程实施进行评价,有利于确保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特色。课程结果评价是课程实施评价过程的延伸。根据对评价对象的划分,如果说课程实施评价是针对教师或者课程教学过程进行评价,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课程结果评价其实就是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开展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进行价值评判的过程。当然,高职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要考虑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生认知水平的现实性。应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当前,企业对于高职学生学业成就的衡量标准是要求学生毕业后就能上岗,上岗后就能操作并能为企业带来效益。而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八种智力,只是这八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从而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因此,认同了这一观点,在评价学生时就会重视评价的情境性,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在各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有效的评价,重点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新产品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还告诉我们: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必须从多元的角度进行,既要重视他人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此外,千万不要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评价的机会,让他们在反思中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管理”学习。
高职课程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就是要将课程评价的重心落在学生身上,不能因为高职课程改革的推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要尽可能地减少课程改革所带来的“负效应”。同时,在课程评价的技术层面,要采用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方式和方法,要从注重学生习得能力的评价转向注重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的评价,从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转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从注重认知领域的单一评价转向注重认知领域、能力领域和素质领域的综合评价。
以改进和提高为目的课程评价的根本任务是通过课程评价不断改进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因此,对于高职课程进行评价,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首先要有反思意识,在行动中不断反思。其次,要重视过程评价,运用形成性评价的理念和技术,使评价者能够亲身参与到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结果修正的全过程中。尤其是在高职课程实施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教学环境等都会以非预期的方式对其结果产生影响,即非预期效应。所以,必须加以关注。
坚持多元化评价由于高职课程评价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是多元化的,因此,为了保证高职课程评价的质量和效果,必须采取多元目标、多元主体、多元方法的多元化评价。
高职课程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基于高职院校课程评价方面的诸多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在高职课程评价方式和方法的运用上要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主要方式是总结性评价。这是因为人们从一开始就把课程评价定位在目标取向上,把课程活动的行为目标作为评价依据。所以,通过总结性评价去关注课程结果是必然的。随着高职课程评价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在高职课程实施中,由于教师内在的教学理念与能力、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外在的教学资源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课程实施背离课程目标的现象。因此,以过程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形成性评价越来越被人所重视。当然,在高职课程评价中,注重形成性评价方法的运用并不排斥对总结性评价的有效使用,而是要坚持以过程评价为主,同时,做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由于在高职课程评价中,对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模式以及教师的课程理念、学生的能力素质等因素难以用精确的量化指标衡量,所以,定性评价依然是课程评价中的常用方法,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为了确保课程评价的客观、公正,提高课程评价的效率,采用客观测量、实验设计和统计推论等具有量化功能的方法,对课程实施和课程效果进行评价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根据高职课程特征,课程实施主要是由高职院校依据教师自身的特长独立进行的。因此,课程评价以校内评价为主,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由于职业教育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广泛的社会关联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想使课程结果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引入行业、企业的专家进行校外评价。因此,坚持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是高职课程评价的必然选择。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与人才需求目标的统一,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水平的统一,课程模式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的统一。其中,用人单位的评价应是终极评价,是高职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方面。因此,课程评价在方法、方式及内容上都必须与之相衔接,要形成“三环节”、“三督导”的过程控制机制,即按课程准备、课程实施、课程结果三个环节加强过程控制,构建以学校职能部门、学生主体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评价机制。
评价反馈与改进提高相结合在高职课程评价体系中,评价反馈是课程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也是课程评价必不可少的环节。问题是课程评价反馈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最合理。我认为,课程评价的反馈不是一种评判式的结论呈现,而是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结果的全面分析,为今后不断改进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依据。同时,在反馈态度和反馈方式上,宜采用合作式的研讨方式,通过双方平等的沟通,促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理解,促进自我反思,从而形成评价反馈与改进提高相融合的局面。
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
建立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原则(1)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2)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导向性原则。(3)突出改革与创新,展现高职教育特色。
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为了确保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内容应包括: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环境创设、教学结果过程控制、学生能力素质要求、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等。(1)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高职专业设置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需要,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专业名称科学规范,专业口径宽窄适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有明确的职业面向,培养规格表述清楚,并与目标定位一致,可操作性强。鼓励订单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需要。(2)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坚持就业导向原则,遵从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规律,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构建课程体系,合理设计课程结构,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例,以满足职业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的完整性设计课程,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和课程开发。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在科学、规范、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应根据社会需求变化适时调整更新并具有前瞻性,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教育。(3)课程单元与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与整体教学设计科学、规范,能反映“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能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在设计中,可以采用多种课程范型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应用为主旨组织理论课程,以满足基本的职业能力训练为标准,设计必要的实训课,特别是综合性实践实训课程。重视教材建设,能够组织自编电子网络教材、实验实训指导优秀高职高专教材及优秀课件。注重课程内容更新,及时吸收科学技术最新成果,课程形式多样。(4)教学过程的组织。围绕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严谨组织理论和实践环节教学,有完整的教学档案和教学管理文件,教学运行正常。各类课程均有考核标准,并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教师教学注重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注重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方法,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教学,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广泛推广多媒体教学。教研活动开展有计划、有效果;教学监控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5)职业关键能力与素质培养。职业关键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和方案实施全过程,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素质教育讲座有一定影响面,职业关键能力与职业道德教育成效显著,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形成高职教育品牌。(6)教学环境的创设。创设实践教学环境是满足高职专业教学环境需要的基本要求。用于专业实践教学的技术装备要先进,具备真实或仿真的特征,运行状态良好。实践(实验和实训)教学项目开出率有保证,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校外实训基地运行状态良好并有保障机制。专业图书藏量、校园网建设能满足专业要求,专业建设经费保障有力。(7)产学研合作的开展。产学研结合是高职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途径,成立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是设置高职专业的必要条件。因此,产学研合作要落实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制定、专业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共建、校企人员互兼互聘、科技研发等方面,建立产学研合作、互惠双赢的有效运行机制。(8)师资队伍建设。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整体梯队结构合理,“双师型”教师达到必要的比例,专业带头人知识、能力、素质符合专业建设发展要求,理论和实践教学骨干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等配备齐全,并开展科研和教学改革研究。有一支来源和数量稳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保障机制。(9)学生能力素质的体现。高职学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标准,计算机、英语通过规定的考试标准,并有较好的应用能力,专门技术能力达到职业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科技文化等活动;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满意度较高;建有适合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就业保障机制以及心理咨询机构。(10)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较高水平;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系统,能够及时反馈信息,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较高。同时,学生具有较高的创业激情,成功创业的范例有典型性。
参考文献:
[1]马能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及实证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邓泽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3]邓泽民.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4]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5]李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