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高校 学生社团 就业竞争力 建设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既是社会问题,又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取向和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低下的综合反映。本文试图从高校学生社团能够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视角出发,结合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探讨高校学生社团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从而为高校社团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近几年,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大学毕业生的规模迅速扩大,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难在那里?本人从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多年,对此进行过深入的调查和思考。应当说,大学生就业难既是社会问题,又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取向和大学生自身竞争力低下的综合反映。在这众多的原因中,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是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它直接影响毕业生是否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顺利实现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制约因素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适应就业市场的综合能力,融合了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气质修养等因素,在就业竞争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1]。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有着明显的硬伤,与之相联系,便是学生身上表现出的短板效应。在素质教育被反复提及的今天,应试教育和单纯的知识教育依然我行我素。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知识转化、外化能力一直是制约他们自身发展的瓶颈因素。面对就业市场,毕业生的无措、无助乃至无奈,说到底是竞争力的问题。
当前制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方面,既有高等教育和社会政府部门的外在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其中,大学生内在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素质不过硬。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本钱。综合素质是就业竞争力的基础,而能力则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当前在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功利轻素质、重共性轻特长、重实用轻人文的“五重五轻”现象,以至毕业时综合素质不高,就业效果不理想[2]。
2.核心竞争力不明显。就业不仅是综合素质的展示,更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要想超越竞争对手,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缺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意识,竞争优势不明显[3]。
3.人文精神缺失。当前,用人单位不仅对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个性、特长以及人际协调能力等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非常注重求职者对其企业文化、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的契合。而个别大学毕业生不注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不注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4]。
4.心理素质不强。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大学生就业需求普遍存在高就心理。然而,在面对残酷而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时,自卑、羞怯、攀比、依赖等心理又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了择业潜能的发挥,增加了择业的难度。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经成为大学生“双向选择”成败与否的关键。
二、高校学生社团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志趣相投的大学生自发组建,以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需求为目的的群众性组织[5]。健康发展的高校社团在大学生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工作能力、职业精神、身心素质等培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益成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载体。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其创新意识
当前,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不少课程知识老化、陈旧,学科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教学方式也多是以教材、教室、教师为核心的单一枯燥的模式,教师主宰整个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知识覆盖面狭窄单一。学生社团作为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同龄大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在相互信赖和相对随意中主动接受和学习知识。这种学习过程比在课堂中单一的灌输知识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此外,高校学生社团的成员多来自不同的学科和专业,不同专业知识的融合、交叉使大学生受到多学科氛围的熏陶,扩大了知识面[6]。此外,有些优秀学生社团还开展了校内、校际社团的交流与合作,在交流与合作中,大学生开阔了视野,进而迸发出创新思想与活力。
2.拓展教育空间,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
当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个性、特长以及人际协调能力等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高校在做好“第一课堂”命题作文的同时,还要挖掘“第二课堂”,做好自选题作文。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使教育空间、教育效能最大化并进而实现学生能力发展最大化,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目前,随着学分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班级制的日渐淡化,学生社团在能力结构的优化方面逐渐显现出其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不仅因为社团是共同兴趣爱好者的集合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由于社团品种的多样性以及活动形式的灵活性,使得学生补齐能力短板的期望更有可能实现[7]。
3.促进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和良好人格的养成
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欠缺的指标中,敬业精神高居第一”。可见,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认真对待。当前高校主要通过一些有形的准则、规章制度等加强对学生的规范教育,然而这种缺乏体验的一味说教,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社团作为自发的非正式群体,在培养大学生道德品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等方面存在相对优势。这是因为大学生社团其内部就如同一个小型社会,在平等、合作、自由的氛围里,社团的规范依赖于每个成员的自觉遵守和维护,在这个过程中,社团成员亲身体验了惯例、团队协作、传统、伦理、道德等职业精神规范的内容。从这方面讲,社团潜移默化的教育是正式组织无法替代的。
此外,通过民主理念的实际践行,社团成员一方面不断认同社团的其他成员,探索他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另一方面也能使其他成员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差异,逐渐形成自我认识,而这种自我认识能促进自我人格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而有利于避免大学生毕业后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缺乏自信、职业理想化、盲目从众等现象[8]。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更新管理机制,引导社团健康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群众性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运行体制。所以高校社团的管理机构给学生社团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一般不参与具体事务的管理,只在大方向上给予指导。当前,由于社团定位问题、学生社团的周期性和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高校学生社团良莠不齐、发展不均的状况非常明显。有的社团因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社团活动一直处在较低层次的水平;有的社团骨干成员更换频繁,产生巨大波动;也有的社团因为组织不力导致生存困难等。要实现社团功能的最大化,充分发挥其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功效,必然要加强管理,明晰社团的宗旨、发展方向,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对社团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必要的监督和引导。
2.加大扶持和指导力度,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建设
对学生社团进行必要的扶持和指导,是社团活动规模化、精品化的前提。高校社团因经费有限、缺乏指导等客观情况面临后劲不足、活动缺乏深度创新的境地,这些无不制约着高校社团的发展。为此要加大扶持力度,为社团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加大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的投入力度,为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物力、财力保障,并加强对社团经费使用的指导和管理;二是加强社团干部队伍的选拔和培训。社团干部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社团发展的好坏。高校要把社团干部队伍的选拔工作纳入到学生干部选拔的范畴,并积极开展对其培训工作,提高其社团组织管理水平;三是对社团进行分类指导。高校可以整合校内外资源,选配热爱学生工作、德才兼备的教师或者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担任社团的指导老师,对社团发展进行科学指导。
3.突出社团特色,打造精英品牌社团
全国高校社团的一个通病就是活动内容比较单调、苍白,活动的影响力不大,涉及面不广。学生社团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校园人文环境的发展方向,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为此,高校要依托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实现学生社团由以前单一的兴趣爱好集合体转变为融学术、科研、成长于一体的多元化团体,同时着力打造一批与学校发展相一致的精品社团来引领社团文化,感召和团结广大青年学生,这不仅对学生社团整体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也会极大丰富和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如制定精品社团建设量化指标,开展精品社团评选活动,对精品社团给予活动宣传、经费、场地等方面的帮扶,对于荣获精品社团称号的社团,为他们提供对内对外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快速成长,并逐步形成地区性品牌,从而达到形成品牌效应的目的。
4.科学设计实践活动,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看,大学生作为高校培养的“产品”,其质量不高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需要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和扎实职业技能的人才。然而,当前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传授轻个性、重计划轻需求等为教育而教育的模式,往往难以培养出用人单位青睐的大学生[9]。学生社团活动因其主体的参与性、活动的实践性和组织的社会性的特点,是实现大学生知识理论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有效载体。为此,高校要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和空间,加强社团活动与学校教学工作的相互促进,将学生社团建设成为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与延伸,通过科学设计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品味健康、格调高雅的社团活动,如开展一些如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大学生将知识消化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演练之中,逐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明春.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途径探析[j].社科纵横,2009(10).
[2][6][8]全晓松.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5).
[3]关陟平,刘伟.高校社团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6).
[5]鹿存礼,陆新生.高校社团对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及实现路径[j].学理论,2011(13).
[7]提升就业竞争力[eb/ol].http://www.21cn.com/weekly/2009/03/10/5976278.shtml,2009-03-10.
[9]张扬.试论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供需矛盾及应对之策[eb/ol].http://www.studa.net/gaodeng/100529/10131192.html,201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