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民办高校 校园文化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大学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随着民办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民办高校要想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实现新的突破,实现办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知名度的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紧紧围绕办学理念和教育宗旨,不断创新发展,积极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大学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同样是社会性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民办高校在办学主体、管理方式、运行机制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有很大的不同,其校园文化建设与公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要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紧紧围绕办学理念和教育宗旨,不断创新发展,积极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一、以科学思维为依据,明确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殊性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一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在近十年的办学历程中,积淀了一定的文化底蕴,并走上了教育教学改革内涵发展的道路,学院的校园文化站在“培育英才,服务社会”的战略高度,恪守“明德,笃学,砺能,自强”的校训,开展了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等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氛围,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但是学院在办学主体、管理方式、运行机制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有很大的不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着许多特殊问题,如受高考分数的影响,民办高校的生源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基本素质参差不齐,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低于公办大学的大学生;受薪酬福利待遇的影响,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教师流动性大,教书育人工作难以深入到位;受办学资金来源的影响,民办高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政工作关系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理顺;受政策制度的影响,部分民办高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不明确,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难以建立,客观上给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造成一定难度。
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学校长期形成并为全体人员所认同的校园精神、校园环境以及师生员工业余文化的综合。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公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外部社会环境大不相同的条件下,应以科学思维为依据,明确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殊性,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塑造学校品牌,构筑独特的文化风景,提高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共同实现为社会主义培养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目标。
二、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格局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课题,创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富有创造性、体现时代性、把握特殊性,积极探索民办高校创新校园文化的新路子,构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格局。
(一)精神文化建设
教师与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力量中最重要、最积极、最热情、最有生机以及富有想象力、实践精神和进取精神的力量,是校园文化最广泛、最直接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受益者。民办高校要充分挖掘并发扬学校办学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优秀精神品质及优秀师生典型,做好宣传学习工作,让广大师生充分吸收当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综合素质。同时,要充分发挥师生继承和弘扬学校精神的主体作用,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学院的精神的涵,增强学院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二)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建设民主、科学、进取、和谐的文化。教师,则是民办高校校园文化主体力量中最有学识、最有经验,最有文化底蕴的力量,他们既是参与者又是指导者。民办高校要通过制度要求、政策鼓励、组织调配等多种措施,极力打造民主、科学、进取、和谐的文化氛围,使更多的专兼职教师把教书育人的职责拓展和延伸到校园文化建设领域来,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更加充分发挥指导和示范作用。管理者,是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强大保障力量。民办高校管理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要充分体现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要围绕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把服务融入管理工作之中。
(三)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外在反映。民办高校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民办高校要从制度管理入手,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共同负责、共同领导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同时要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把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主动放到领导各项工作的议程上,定期安排校园文化工作,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树立严谨务实、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的参与率,扩大覆盖面,注重实际效果,重视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四)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包括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硬件环境建设两个方面。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是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民办高校应大力倡导良好的师德风范,鼓励和引导教职员工自觉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教风上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优美的校园环境,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民办高校应重视校园硬件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要按照“校园、花园、家园、乐园”的原则建设优良的环境文化,为师生创造有利于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的优美环境。要在教学场所优化学习环境,满足大学生学习需要。规划建设好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场所,为大学生提供文化建设活动中心,逐步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加强校园宣传舆论设施建设,有效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重视校园景观建设,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内涵
(一)以人为本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教师、学生、管理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民办高校应高度重视师生员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重视人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要以人为本,围绕广大师生员工的需求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学生具有基础不足爱思考、发展不匀有特长、读书不勤爱活动、富有情感善交际等特点;民办高校教师则具有学历职称偏低、打工意识强、主人翁意识弱、人才流动性大等特点。为此,学院党组织以爱心育人为原则,明确了以关爱实施育人的理念,把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放在增强教职工凝聚力和加强爱心教育活动方面。
学院曾先后在师生中开展过“爱心育才、天道酬勤”、“以爱为本、以德育人”、“立足现实、创造美好”、“坚定信心、励志成才”等多个专题的教育,并把有关文字材料发到班级,组织学习,提高效果;学院还多次组织爱心助学活动,通过爱心活动帮助山区贫困的孩子,同时也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家,鼓励大家积极学习,报效祖国。此外,学院还在学生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热爱生活,珍惜人生”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既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效性,又保证了校园昂扬向上的氛围。
(二)把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远影响。由于民办高校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缴纳相对较高的学费,使学生作为“教育消费者”的意识较为强烈,学生对学校的设施、教学、管理等方面更为关注,表达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更为强烈;二是文化基础水平薄弱,不少学生是高考大军中排名较后的学生,有部分相当自卑,有的受社会上不良习气影响较多,对自己要求不严,甚至有部分学生抱着混日子的思想。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同层次的教育对象较为薄弱,学习压力较大,心理负担也比较沉重,不少学生在就业的选择上缺乏信心。针对以上情况,学院党组织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校园文化阵地,突出法律道德教育、突出和谐文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充分利用举办业余党校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通过报告会、主题演讲会、参观展览等形式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三)把握时代特色创新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必须建立在教学、管理、服务工作以及硬件设施建设基础上的创新。如何创新活动载体,创造具有独特底蕴的特色校园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的突破口和增强学校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后劲的最大动力。为更好地贴近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实际,贴近学校发展的实际,学院有针对性地、深入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融进环境育人之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广大师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接受社会是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加深教育效果,学院党委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先后请来了全国著名词曲作家蒋开儒、赵连第先生进行了“阳光人生”和“漫漫成功路”的专题讲座;请来了柔道奥运冠军冼东妹来校进行“奥运冠军的奋斗人生”的专题讲座。通过引进社会知名人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不仅拓宽了广大师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在校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这一目标要求,在培养方式上的创新。民办高校要努力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在传统中挖掘新意,融合传统与创新,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周凤荣.我国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透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
[2]金劲彪.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