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教学督导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高职院校现行的教学督导存在着“督得不深,导不到位”等一系列亟待改进的问题。文章从“全面素质质量观”的角度,对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提出了新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全面素质质量观 教学督导 策略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符合现代教育质量观的,较为系统、规范、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管理教学过程和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教学督导这一特殊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对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教学督导的实践者和研究人员都对教学督导目前的实施情况深感不满。为此,笔者试图从“全面素质质量观”的教育理论角度切入,对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全面素质质量观”是保障中国高职教育质量的现实选择
1.高等教育质量观的三个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教育价值选择,反映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重知识、重能力、重素质三个阶段。传统的教育质量衡量标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这一阶段的质量观被称为“知识质量观”。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能力”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于是能力的培养便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这一阶段的质量观被称为“能力质量观”。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在全国兴起,随之而来的便是“必须把传统的教育质量观及一度流行的能力质量观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的产生。“全面素质质量观”已成为得到广泛认同的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观,它涵盖了诸如发展性的质量观、多样化的质量观、特色化的质量观、整体性的质量观和适应性的质量观等。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教育应根据各自的定位选择不同的质量观。而高职教育由于其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以及办学定位不同于本科教育,应当根据学术型和职业型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而选择不同的质量观,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全面素质质量观”下构建高职教育质量体系的标准。基于全面素质质量观的理念,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体系应建立在发展性、职业性、实践性、适应性等标准相互统一的基础上。发展性是指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在心智和能力上有所进步,最终成长为社会满意、用人单位满意、家长满意的高素质人才。职业性是指高职教育是就业导向的教育,职业本位的特征十分显著。高职教育必须定位于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其质量评价导向应是职业性导向,而非学术性导向。技能性是指职业教育是一种定向明确的从业准备教育,其所培养的学生必须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适应性是指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满足市场以及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现行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督导中存在评价导向错位、形式主义泛滥、内容固定单一、主观性和片面性较强等诸多问题。笔者通过与全面素质质量观相对照,并结合所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当前教学督导的现状,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1.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评教。教学督导具有导向、激励和监督的作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调节作用。传统的教学督导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素养等情况进行评价,其重点关注和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任务能否如期完成、教师的教学技巧等,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才能建构知识和形成能力。而现行的督导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一点,并没有深入地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来衡量教学的过程。
2.现行的督导评价偏重理论教学督导,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然而,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特色是重视实践教学,努力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因此,高职教师要尽量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但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的,严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他们在指导高职学生实践时,只能生硬地讲解教材或实训指导书,没有自己的亲身体会。现行的督导并未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更关注教师是否将理论知识讲解透彻,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可以说,这种对立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教育与生活的隔阂或疏离。远离生活的教学督导评价观必然会使师生渐渐偏离了原有的教育目标,也丧失了教学的创造性。
3.以督导员为中心的单一评价体系。现行的教学督导评价按照预设的一系列指标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而不要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个性特征去寻求多维评价模式。根据“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对于高职教育教学的目标和效果,要交给行业和相关企业来评价;对于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策略,应该将评价权交给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督导评价,绝大多数教师的心态十分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一个教师往往难以准确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客观的评价,因而教师对这种课堂教学评价是有需求的,希望得到教学督导人员对自己工作的肯定,但同时他们对于课堂评价结果又会抱着怀疑的态度,这主要表现为对评价的信心不足以及对评价结果的担忧。这种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往往会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正常发挥,从而也有违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初衷,对教师个人、教学评价本身以及学校都是不利的。
4.忽视评价结果反馈和评价改进。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督导关注的是教师目前已完成的工作和已取得的成绩,很少关注教师的发展领域、发展优势及发展潜能。被评价的教师往往只知道评价的等级,却不知道这一结果所代表的真实含义,也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所在。也就是说,评价结果没有对如何改进评价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相应的建议。由于缺乏评价结果的反馈,教师难以有机会了解学校期望与自身表现的契合程度,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对于评价结果的看法和意见,进而丧失了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
三、契合“全面素质质量观”的高职院校教学督导策略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后期,对教育本质的追求将成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价值取向,教育的多样性和教学的个体性将获得日益广泛的认同,对于人的教育将逐步回归到符合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轨道上来。而人的全面发展正是这种价值观的核心内涵,学校应根据未来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及人的个性特征,在教育过程中有机整合各种有利资源,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为此,高职院校教学督导也必须在策略与方法上与时俱进,实现新的发展与突破。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应契合“全面素质质量观”,改进督导内容和方式,取得与“全面素质质量观”相符合的督导成果。
1.关注课程内容与组织的整合。高职院校现行的课程只包含确定性知识,却没有包含不确定性知识,相应的,教学也只涉及确定性知识的传授,却没有涉及不确定性知识的传授,这显然不符合高职教育全面质量观的要求。所以,在对课程内容与组织的督导上,应该着眼于教师对课程的整合能力、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而要逐渐降低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另外,高职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要尽量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既顾及学习者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又兼顾了课程的社会性,从而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还应审查课程是否符合“适应性”这一基本标准,即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否能够迅速地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领域,并能及时更新学习内容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这也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一职业教育理念的体现。
2.关注课堂教学“教与学”的互动。课堂教学“教与学”的互动是指,一方面,教师负责提供信息,传递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实施和评价过程中来。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接受者、执行者和合作者,作为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督导应该关注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教师的授课方式是否打破了传统的一言堂式的单一方式;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来引导学生;课堂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建构、探究创新、分享合作等。总之,高职院校教学督导要着眼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着眼于教师与学生的协调配合和共同发展的程度。
3.关注课堂教学的“学与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年会上,德洛文等草拟了一份教育学报告,在报告里将教育的四个支柱概述为“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是基于对人性的全面认识而树立的教育理想,也与“全面素质质量观”的教育理念相契合。“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应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过硬的、优于其他人才的专业技术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的教学督导更应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即更多地关注学生“会了什么”,而不是“知道了什么”,这里“会做”比“懂得”更重要。因为理论知识也只有转化为实践知识后,才能被运用到工作中去。
4.构建关注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式。教学督导员的任务是通过教学督导,使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督导员对教师的评价过程应是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过程,是教师与督导员之间平等互动的过程。由于教学督导过程的复杂性和易变性,督导方式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应随着督导内容和性质的不同而选择相应的督导方式。因此,教学督导人员在工作中要讲究方式方法,将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和经常性督导相结合,使督导过程既有科学性又有灵活性。在督导过程中,不应对督导对象进行定性评价以及甄别优劣,而是要共同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处方”,与督导对象进行平等的探讨与交流,帮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及时的反思,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真正实现教学督导职能由“督”“导”失衡转变为“督”“导”有机结合,以“导”为主。由此,教师参与并接受评价不再是迫于行政压力,而是源于其内在发展需求,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教师会主动寻求外在的支持和帮助,从而获得专业发展,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