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等师范院校在促进“中原崛起”战略实施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先导性作用,以及先导性作用充分发挥中遇到的挑战与机遇,都要求河南高等师范教育有一个跨越式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等师范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母机”,只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加快中原崛起的步伐,培养出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师范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基于高师院校、政府、市场的互动。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是政府推动和主导的,高师院校目前既在市场中发展又处于政府主导的计划发展中,是市场与计划的“混合物”。因而,高等师范教育跨越式发展既不是高师院校自身所能单独解决的,又不是政府和市场所能单独推动的,需要三者良性互动。但在三者互动中,政府的作用特别突出。因为市场化改革是政府设计和推进的,高师院校是政府投资主办的。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高师院校应当充分依靠自身的能动性,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使政府投资发挥最大效益,使自身得到壮大,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现实中,各高师院校都在全力谋发展,如在筹资方面,既努力争取更多的政府投资,又努力拓宽投资渠道,同时注意内部管理的市场化水平提升,像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即准市场化改革等。这些都表明,高等师范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本身已经形成师范院校、政府和市场互动的基本机制。但是,这种互动机制还不够健全。下面,我们尝试从政府的政策引导和高师院校的内部改革两个维度来探索河南高等师范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政府的政策引导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引导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科学的教育政策可以在宏观上引导高等师范教育健康发展,扫除制约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一)政府宜创设有利于高师院校跨越式发展的教育管理体制
在现实性上,政府应当调整与高师院校的关系,赋予高师院校在法律范围内更多或全部自主办学的权力,并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教育与政府的关系是一个历史关系,在不同的时代宜采取不同的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师院校的跨越式发展既需要政府管理,又需要依赖于院校自我发展,市场与计划协调结合,如此才能推动社会发展。但是,在现实中,高师院校在很多方面仍是以政府管理为主的。如何充分发挥高师院校自身的主动性、扩大办学自主权是一个突出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出路有两条:其一,政府领导人转变观念,支持高师院校办学自主权的行使;其二,以地方法规形式把高师院校办学自主权固定下来,不因政府领导人的变换而更改。笔者以为,两条途径都很现实,但是扩大高师院校办学自主权更是当务之急。不然,“以不变应万变”或“以小变应大变”都是不行的。而高师院校要“以万变应万变”,就必须有办学自主权,否则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当然,自主办学不是无政府的,而是在政府指导下的,划清哪些方面高师院校是自主的、哪些是需要政府调控的。同时应当注意,不能把权力都归政府,把义务都给高师院校,而应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二)政府宜创设有利于高师院校跨越式发展的教育投资体制
河南近年的教育投资有所增长,2009年总投入为763.3亿元,比上年增加107.1亿元。但是,与教育发展对投入的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比如,高等院校特别是高师院校日常办学经费紧张,贷款数额大,还款压力大,每年需要还的利息数额很大。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积极落实国家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以及政府缺乏与扩招政策配套的足够投入。试想,如果没有扩招政策,或者政府按照扩招规模加大投入,高师院校就根本不可能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
财政部、教育部有关文件指出:“高校是化债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按照‘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统筹学校资源,积极偿还债务。”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是政府举办的,高校欠债主要是因为执行国家扩招政策和政府投资不足造成的,因而化债主体不应是高校,而应是政府。对于债务问题,在总体上应当是“谁举办谁负责”。此外,“统筹学校资源”之说,对于高师院校也没有实际意义,因为除了土地与教学设施,高师院校不可能像工科院校那样有其他资源(如技术专利、技术实体等),而土地与教学设施是国有资产,高师院校并没有处置权。或者说,在总体上高师院校是无力通过“统筹学校资源”化解债务的,不具备现实的化债能力,其不可或缺的公益性内在地要求国家在财政政策和具体投入上给予倾斜。
首先,建立科学、规范的高等师范教育财政政策体系。高等师范教育因为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准公共性,需要政府大力扶持,建立完善的教育专款专用财政制度体系。同时,政府应当与高师院校一起把“化债责任”担当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化债”,更重要的是在人才与人的素质上有利于“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对于河南建设小康社会十分有益。
其次,建立有效机制激励非教育机构投资促进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高师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积极寻求政府投入和学费收入之外的其他财政来源。政府应当给高师院校政策,鼓励其通过市场融资。比如,像“体育彩票”“福利彩票”那样使“师范教育彩票”也成为一种“彩票”,这样就会有利于高师院校建设,有利于我省全民素质的提升。依我们的观点,“师范教育彩票”对民族的长远发展以及“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比现有的“彩票”更有战略意义。再如,从政策上激励非教育机构投资高等师范教育,对高师院校实行鼓励社会捐助投资的特殊政策,如实施高等师范教育投资专项税减免以及有关奖励政策,对捐助的企业、个人在税收上给予更多的减免和优惠,并可给予“冠名”的权利等。
此外,政府应支持高师院校适度强化“市场化公益活动”,即在法律范围内通过市场途径向社会提供服务等,以获取自我发展的资金。
(三)政府宜创设有利于高师院校跨越式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
这一评价体系既应在同类院校间引入竞争机制,又应避免与非师范类院校“齐一化”。因为,高师院校在市场体制下是最具“公共教育”本质的高校。“公共教育”的本质是高师院校的深层本质,这是高等师范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的本质区别。因为高师院校主要是培养中小学师资,而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着眼于民族未来的教育。高等师范教育具有明显的社会公共性,而不是为了某些特定群体。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时代艰苦行业和高师院校学生有专业奖学金的话,那么现在更应该有。除了普通的国家助学贷款支持学生,政府还应当对占有“公共教育”本质的高师院校给予坚定支持。这种支持除资金投入外,更重要的是评价支持。而目前评价高校的尺度却“齐一化”,把科研成果等摆在优先位置。高师院校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师资,而不是研究,教师当然要创新,但不是科学家那种创新,而是如何教或如何引导学生的创新,只要高师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把作为民族未来的中小学生都培养成有创新意识的人,高师院校就非常成功了。因此,评价高师院校不能与评价其他高校用同一尺度。我省高师院校在发展中必须明确自身定位,政府对高师院校的评价应取“师范尺度”,而非其他。
二、高师院校的内部改革
高等师范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除了政府的扶持,更需要从内部改革为自身发展开拓渠道,理顺办学思路,确定办学指导方针,更新教育观念,加大创新力度,更新教育模式。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认为,当前应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跨越式发展提供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