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范例教学 高校 计算机教学 应用
论文摘要:计算机技术更新发展迅速,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计算机知识,更要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应用范例教学的理论,精选“基础性”和“基本性”的知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规律性的计算机知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目前,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等应用软件和网络应用等,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适应企事业单位中利用计算机处理各种复杂办公信息的需求,如长文档的编辑管理(文字处理)、各种数据的统计分析(数据处理)、各种展示场合下的演讲报告和信息搜索、处理等。然而,计算机知识内容的更新之快是任何其他学科所不及的,新概念、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成果层出不穷,使得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很可能在若干年之后就已经被淘汰,例如学生在学校时学习的内容是word2000,而当他们工作时使用的可能是word2003或其他更高级的版本,甚至是其他文字处理软件。因此计算机教学如何能使学生在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后,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成为困扰计算机教学的难题。
一、范例教学理论
范例教学是德国著名的教学流派。在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的教育为了能跟上世界科技发展和“知识爆炸”的步伐,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不断扩充学校教学内容,搞“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其结果是教学内容越来越庞杂臃肿,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限制,智力活动和创造精神被扼杀。显然,这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背道而驰的,是不可能培养出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人才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联邦德国开始从课程改革入手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从理论和实践对范例教学进行了探讨和发展,使范例教学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教育改革理论流派之一。范例教学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精选具有本质的、典型的、原则性的及结构化的知识和规律,在教学中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使学习者主动积极地通过思考进行学习,学习者不仅能获得知识和技巧,还能获得继续学习的能力。范例教学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事例进行教学与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
二、范例教学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意义
当下,面对不断更新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教师往往会采用增加课时,扩充教学内容的方法,这必然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最后形成只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和只会机械操作的“机器人”,这样的毕业生不可能胜任将来的工作,与联邦德国在20世纪所犯的错误是一样的。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既需要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方法,更需要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规律,使之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以此来应对迅速更新发展的计算机知识,这与范例教学的精神是一致的。因此,如果将范例教学理论应用在计算机教学中,困扰计算机教学的难题将迎刃而解。
三、范例教学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关于范例教学理论的应用多停留在如何上好某一节课上,或者许多教师将范例教学理论等同于一般医学院和法学院所进行的案例教学,没有从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学习能力方面进行应用。
在范例教学理论中,“范例”的意思是“例子”,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好的例子”、“特别清楚的(言简意赅的)例子”、“典型的例子”。在教学中,范例既是一个“个”的阶段,又是一个向“类”迁移的台阶、起点,范例能否达到“典型例子”的目的,取决于范例的选取,范例的选取是范例教学成功的关键。
1.计算机教学中范例的选取
范例的选取要符合三个原则。
(1)要具备基本性。所选取的范例应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即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和基本科学规律。通过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兴趣,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规律,获得知识迁移能力。
(2)要具备基础性。教学内容应适合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要适应他们的学习经验,要切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即教学内容对受教育者来说是最基础的东西。通过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3)要具备范例性。要教给学生经过精选的“基础性”和“基本性”的知识,而不是全部带有“基础性”和“基本性”的知识材料。这些精选的知识材料,应发挥范例的引导、样板和迁移的作用。使学生借助这些材料,通过与“范例”的接触,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并有助于他们举一反三地进行学习迁移和实际应用。
2.计算机教学中“范例教学”的实例
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软件具有相似的界面,其操作方法一致,工具图标相同,如果采用范例的方法进行教学,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还可以使学生学习其他软件变得很容易,为将来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复制”与“粘贴”是计算机应用中最简单、最常用到的操作,因此该操作也是教师和学生最容易忽视的操作,但该操作却是计算机应用中最重要的功能,在一些复杂的图像图形处理软件中,“复制”和“粘贴”功能的应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以工作区中内容的“复制”与“粘贴”为例来分析计算机教学中的范例教学操作程序。
(1)范例性的阐明“个”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精心选取典型的、能够说明本质的范例。例如,选取word文字处理软件中的“复制”与“粘贴”功能的操作,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动手操作等方法,使学生掌握word软件中“复制”与“粘贴”的操作方法:复制时,先选择欲复制的内容(对象),然后利用“编辑”菜单下的“复制”,或利用单击右键,选择弹出菜单中的“复制”,等等,将欲复制的内容放到剪切板中,同时使学生形成剪切板的概念。粘贴时,先选择欲粘贴的位置,然后利用“编辑”菜单下的“粘贴”,或利用单击右键,选择弹出菜单中的“粘贴”,等等,将剪切板中的内容粘贴到指定位置,完成粘贴功能。通过反复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word软件中的此功能,完成“个”的阶段。
(2)范例性的阐明“类”的阶段。这一阶段,就是对在“个”的阶段获得的知识进行归类。例如,根据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个”所获得的认识,引导学生在excel软件和powerpoint软件中按同样的方法进行“复制”与“粘贴”的操作,完成从“个”到“类”的迁移,使学生掌握“类”的操作方法。
(3)范例地掌握规律和范畴的阶段。教师可以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在计算机教学中,这一阶段进一步对“类”进行验证。例如,教师让学生利用上一阶段得出的结论在其他应用软件中进行操作,如让学生在photoshop、flash,甚至其他更加陌生复杂的软件中进行操作,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应用中的共性,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4)范例性地获得有关世界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阶段。通过这一阶段,学生不仅了解了客观世界,也认识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了行为的自觉性。例如,通过以上阶段的学习之后,引导学生形成自觉地将学习过的不同的软件进行比较归纳的习惯,提高学生们的计算机知识的迁移能力。
四、总结
范例教学不仅能提高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效果,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将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奠定了终身学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艳丽,许晞.高职第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体系建构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8,(2):29-30.
[2]张敬环,任瑞仙.信息技术课程范例教学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2007,(33):61-65.
[3]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赖华强.范例教学及其相关情况简述[j].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