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高职 专业课程 思想政治 知识育人
【论文摘要】各门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任课教师都有育人的职责。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授业的同时实现育人,是高职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的必需。然而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师生认知的偏差、教育资源的匮乏和考评体系的不完善等诸多原因而面临困境。文章给出了在专业课教学中实现知识育人的途径,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参考性意见。
一、现状——高职思政工作面临困境
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然而,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教育机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三大群体普遍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手段相对匮乏,以及各项保障措施不完善等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当前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异常尴尬的境地,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积极应对。
困境之一:高职师生在思想认识上普遍存在偏差。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能轻德的倾向,在学术上人人崇尚“大师”,但随之而来的是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淡漠。特别地,高职院校各类专业课程突出的知识性、技术性、技能性特征,直接迎合了市场经济的强劲需求,这往往使认知性教育的一面被更加重视,而忽视甚至排斥思想政治性教育,有所谓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甚至不要的说法。具体表现为教师重教学而轻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成长逐渐偏出学校工作的中心;从受教育者——学生的层面看,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思想正向多元化发展,其责任感、使命感在弱化,急功近利的心理普遍存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应付了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加大。
困境之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课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很小,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已无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相对而言,专业课无论在课时总量还是持续时间上都占据了绝对优势,但专业课教师自身素质的不足以及教育形式、手段和方法的欠缺,对思政教育会产生消极影响。事实上,高职教师尤其是理工科教师普遍存在着思想道德理论和人文社科知识薄弱的状况,导致其难以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更有一些专业教师在课堂上津津乐道、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逸闻趣事、小道消息、绯闻段子,片面宣传西方价值观,甚至随意宣泄不满情绪。部分学生因此产生了非理性倾向和浮躁心理。
困境之三:落实思政工作的各项保障措施不到位。很显然,传统的不科学的教学考评标准阻碍了专业教师积极性的发挥。教学考核与评价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由于长期以来许多学校以“分数”为评价的唯一标准,缺乏育人的考核内容,或是只有原则性的要求,而无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指标。导致间接地将专业课和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割裂开来。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颁发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下已经发生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但是以上列举的三个深层次的问题以及社会上的种种消极因素导致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表面上看一派繁荣,却很难深入人心和落到实处。
二、途径——知识育人渗透专业课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就是传播一定的思想观点,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意见》中也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突破困境,构建思政教育的全方位立体式格局,必须在各门专业课教学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将传道、授业、解惑完美地结合起来。能否做到这点,必定事关学校思政教育的得失成败。思政教育不是生硬地加到专业课中去的,而是与专业融合在一起、完全渗透在认知性教育中的。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1.人才培养凸显育人功能
教育者要在人才培养的全程凸显育人的功能,首先,要修正培养目标,即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目标。其次,要贯穿教学全程。即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分解到具体的操作环节,涵盖备课、讲授、辅导、考试、实验、实习、指导论文等各环节,并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切忌虚张声势、华而不实。还应通过量化的指标体系,对专业课的教育渗透情况和效果进行评比,以便改进教学手段、优化教法。最后,为鼓励广大专业教师,提高他们开展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应完善考评机制,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指导。建议考评中既要注重思政教育的过程,又要注重教育的效果;在考评的标准上,应坚持全面、具体、重点突出的原则;在考评的目的上,应坚持不断推进思政教育的原则,通过考评总结工作,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明确方向;在考评方式上,应坚持定期考评和日常考评相结合的原则,强化日常考评,简化定期考评;在考评方法上,应坚持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力求考评结果科学、合理、公正。同时在考评教师工作时应将教师思想政治渗透的水平和效果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2.专业课程渗透爱国主义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祖国和个人的命运密不可分。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源泉和精神动力,也是衡量个人品格是否高尚的标志。历来爱国者被颂扬,卖国者遭唾弃。在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两课”的任务,同时也是专业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事实上,中国几千年的灿烂历史使得爱国主义具有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完全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在各类专业课程中讲解当前的国情、世事以及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激励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此同时,专业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见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愉快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活动崇尚敬业精神
在讲授专业知识和传授技能的过程中,当今世界的相关成就以及为此而艰苦探索的创造发明者们所具备的潜心学问、刻苦钻研、严谨自学、孜孜不倦、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精神,会带给学生人格以深刻影响;教师在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敬业、乐业、精业的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在工学结合、项目引领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设计、角色扮演等方法,隐性地将本行业的基本职业操守贯穿其中,能使得职业道德的教育事半功倍。
三、保障——加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
曾有一位大学生在网易论坛发表如此言论:“听我们老师整天发牢骚……一天到晚唠叨不停,好像这样才能显得自己清高。所以后面我就再也不去听他的课了。”,相反地,伟人毛泽东与徐特立先生的关系堪称和谐师生关系的典范。毛泽东在给徐特立的信中写到:“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两个典型案例说明了,师生之间紧张、僵化的关系会严重影响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反之,师生之间互相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的真挚情感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扫清一切障碍。
然而,要建立如此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师生关系绝非易事。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学生们通常视自己所崇敬和信服的专业教师为心目中的偶像。在知识传递的同时,教师的道德风采和学识才能等因素构成的自然影响力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只有育人者自身具备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育人技能,才能真正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到亦师亦友,教学相长。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德与能,使课程育人收到理想效果。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做好工作:
1.注重师德师能建设
如今许多高职院校已经把师能建设搞得有声有色,教师的业务素质、知识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机制的内驱力越来越大。然而提升思想政治素养远比提高责任能力复杂和困难得,重能轻德已成为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道硬伤。为此,上海高校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使失德和无能的教师无立足之地;江西专门建立师德档案,以此作为教师职业资格考核的重要依据;各高校均对学术不端行为采取一票否决制,等等。这些办法大多属于底线管理,治标不治本。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扎实有效,就要把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典型教育、自我教育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以自我教育为主。比如,专业教师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技术咨询、科技服务等多种形式,知国情,识世事,服务社会,从而提升自身的德与能。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督促作用。通过学生的学习表现及对教师的认可程度的评估,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自身不断改进和完善,以达到慎独的境界。
2.发掘素材精心设计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批评教师往往把知识教成了“冷冰冰的真理”,只“教书”不“育人”已成为现代教育包括高职教育的弊病之一。教师要加强对育人的认识,改变思政教育事不关己的错误观念,在教好书的同时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搞好育人工作。
世界上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在每个专业、每门课程中都不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心、有能力去挖掘、运用。因此,专业教师应在不断提升学术造诣的基础上,努力发掘课程中包含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可能性,精心设计,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作为备课的一部分,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在各个章节的教学中,落实在具体的课时计划中。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无意识地生成问题和有意识地引导学习,充分发挥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四、结语
高职教学大多注重技能培养,其专业课教学很容易流于“见物不见人”的境况,机械和枯燥的知识难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与激情。若采取“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教育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融入专业课教学,比单纯地采用灌输等教育方式更加自然、和谐。此外,专业课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更了解学生,能联系学生的实际进行思想渗透。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专业课教师往往会发挥出思政工作者不能发挥的作用,出奇制胜。专业课程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最终通过学生自己的主体选择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综上所述,强化高职专业课的育人功能,可以克服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单调和短效,共同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教育格局。
参考文献
[1]罗年生.让师生关系灿烂如花[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09).
[2]董燕,李虎斌.论高职院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j].职教论坛,2009(06).
[3]苗国强.高校专业课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0).
[4]吴琼.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j].现代教育科学,2006(01).
[5]汪俊辉,肖勇.浅议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渗透[j].教育与职业,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