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这一趋势使我们高等院校英语教学的目标更为明确,即要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国际文化背景和国际交往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不可忽视,尤其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是要引起特别的重视。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含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国际间的文化教育交流日益密切,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在保留合理的本国教育特性的基础上,追求与国际上通行的高等教育制度接轨,追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教育质量国际化、学历文凭国际化、教育服务国际化。这种趋势是建立在经济、科技、信息等全球化基础上的,是世界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的
教育国际化本身不是目的,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人的国际化,是要培养出能满足本国和世界的需求,在思想、知识、技能诸方面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培养通融东西方文化的一流人才,在经济全球化中更好地为各自国家的利益服务。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跨文化交际教学
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大学英语教育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大学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大学英语教育又可以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关于教学目标的阐述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重视知识的输入,教师为使学生顺利通过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在课堂上强化了英语词汇,语法等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课堂教学变得非常单一,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充分接触西方文化的机会。学生在以“考级”为目标的观念指引下,把大量时间用在语法,单词的记忆上,忽略了英语的实际运用和交际能力的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非常薄弱。因此,英语教学的方向便与真正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不符,与社会交际的需要产生偏差,也不可避免地与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背景的学生的目标相抵触。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我们要培养的是面向世界的大学生,而这样的大学生要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要主动学习他国的文化习俗,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在课文阅读中输入文化内涵
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目前,大多数英语教材的内容都涉及多方面的文化知识。教师可以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文化要素,灵活地结合课文所学内容,适当地讲解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九单元celebrating holidays and making friends中涉及圣诞节的庆祝。学生们对圣诞节并不陌生,但对其文化内涵却知之甚少。通过教师对圣诞节的历史和一些与之相关的习俗的讲解中,学生了解到圣诞节的种种习俗分别来源于不同的国家:圣诞树的传统是于15世纪末起源于德国;圣诞卡诞生于英国伦敦;圣诞老人的原型来源于荷兰。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寻找课文中的文化信息,收集材料进行研究,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就此话题开展讨论。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主题是:珍惜时间的美国人。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搜集资料,了解美国的文化背景,美国人对待时间的态度,进而比较美国人和中国人在对待时间上的文化差异。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准备的话题进行演讲并给予点评和总结。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收集到的材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同一文化差异现象,不但能扩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范围,加深学生对跨文化差异现象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在词汇、习语学习中输入文化内涵
事实上,在我们认为最平淡的词汇教学中,也有跨文化教学的空间。我们很容易发现在英语词汇中有很多重点词汇背后隐藏着很深的文化内涵,代表着英语国家独特的文化及风俗习惯。因此,对词汇和习语文化内内涵的探析是文化输入重要的具体内容之一。英语教师应挖掘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比如英语的星期五是“friday”,英美人很多都信仰基督教,而耶稣受难的日子正是星期五,因此就有了“friday face”,意指“愁眉苦脸”;“black friday”意指“灾难的一天”。另外,中国的主食“馒头”在英美国家根本没有这种食品,也极少用“蒸”这样的烹饪方式,而西方的主食是“面包”,所以“馒头”就翻译成了“steamed bread”。
英语教师可以在授课时将教材中涉及的一些成语,典故的来龙去脉介绍给学生听,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其中的文化内涵。如以“meet one’s waterloo”一词为例,大多数学生在不了解其文化背景的情况下翻译成:“某人见到了滑铁卢”,这样就完全背离了该句的原意。教师可以在学生出错后,告诉他们“waterloo”不是指滑铁卢这个城市,而是隐含了1815年拿破仑的军队在此地打败的文化意义,应翻译成“一败涂地”。
(三)在听,说教学中输入文化内涵
在大多数高等院校中,听说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听说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为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和真实的场景。听说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主题都蕴含了相当丰富的文化信息。如:问候和介绍,感谢与歉意,喜欢与厌恶,在餐厅点餐,去看医生等。这些话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真实的交际中非常实用,却也蕴含了不少交际准则和习俗。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和讨论中西方在日常表达上的差异,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交际情景,力求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比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模仿西方国家人们交际中各种各样的行为,从而体验英汉文化的差异。当学生进行活动时,他们不限于复述课本中的对话,他们可以发挥想象力创造新的场景,自编对话进行操练,做到学以致用。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在听说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英文电影,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记下英语国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语句。因为教材中的语句更多是在正式场合中运用的,学生接触非正式用语的机会不多,而这些非正式用语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它们可以解决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上会出现的困难。在观看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留意其中的生活场景,让他们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注意其中涉及的文化习俗以及由这些文化习俗导致的不同语言表达方式。
(四)在课外学习中输入文化内涵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紧靠课堂教学是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掌握外语的需要。教师应鼓励学生更好地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外国语言与文化知识的学习,及时为学生推荐与所学教材相关,富有英语国家文化方面的阅读材料和优秀的文学作品,针对其中出现的文学现象启发学生去思考,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促进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的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势下,伴随着英语语言的国际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培养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尤为重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交际教学必须得到重视,我们应认真研究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文化教学。大学英语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新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为学生提供多种机会在实际场合运用知识,积累经验,使其成为符合国际化需求的跨文化交际者。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7.
[3]李永强.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
[4]于轶.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的危机和出路[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5]赵丽霞.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