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 课程性质 课程地位
论文摘要: 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性质及其地位是端正教学指导思想、确立教学原则、更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我国高等院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但是我们对这一问题仍没有达到应有的认识水平。笔者根据长期以来在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中的体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论性、政治性、思想性和德育性作了一些探索,并根据世界各国德育发展的主流趋势以及我国高校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地位以及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等方面作了部分研究。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表明,不同的课程有着不同的性质,而课程的性质又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就必须对课程性质有充分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这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一直受到党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思政课都被列入必修课程,教育部根据党中央的决定,于2006年又颁布了高等院校新的思政课程体系,并组织编写出版了系列教材,从今年秋季新生开始正式实施。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水平,我们应该不断深化对这一课程的特殊性质以及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特殊地位的认识。
一、思政课程的性质
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长期的、大量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对高等学校思政课程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许多方面逐步形成了共识,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同认识和分歧,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的探讨:
1.理论性。思政课程的核心课程之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下简称“概论课”)在其理论本质上属于马克思主义学说范畴,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这一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和实践性。因此,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从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历史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然而,从目前我国高校开设“概论”课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有部分大学生甚至有少数从事这门课教学的教师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关系,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尚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远没有达到中央的要求。显然,深入了解“概论”课的性质,准确把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是提高这门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2.政治性。政治教育是形成一个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观点、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的重要渠道。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它既是政治理论课程,又是政治教育课程。要通过课程教学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教育;进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种方针政策的教育。通过教学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和志向。
3.思想性。思想教育是培养青年大学生具有认识事物的科学观点和方法的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思想教育是基础,社会实践是关键。思政课程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我们开展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渠道。通过思政课程的教学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的教育,科学思想方法教育,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形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作风,能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待学习、生活和工作,学会正确处理自己与集体、国家和他人的关系,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4.德育性。思政课程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它反映出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但是我们只注意到这门课程的知识传授,而忽略它的德育属性那就是片面的。我们不能否认理论知识的传授是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但是,德育必须放在一切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政课程的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当然要担负德育的重要任务。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众多的学科领域以及其本身所具备的理论体系和解释功能来看,都不难看出课程的德育属性。思政课程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对大学生进行以集体主义原则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方面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
二、思政课程的地位
思政课程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主要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革命领袖在政治经济学、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长期研究的理论成果和科学理论体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则是大学生认识和了解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潮流与规律的重要渠道;“概论课”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根据我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改革开放的实际,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也是我们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解决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问题,离不开党的创新理论。当代大学生即将承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任,没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是无法担当此重任的。所有高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从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和人才质量的高度来认识思政课程的地位问题。
1.重视德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进入本世纪前后,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道德危机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危机。这些现象引起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普遍关注:日本新教育大纲中特别强调德育的目标;新加坡政府更加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把道德教育列为学校正式科目,尤其是在中小学必修科目中,德育科居首要地位;韩国几次大的教育改革都特别注意德育的改革,把“新的韩国人形象”作为德育目标;1988年,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布什在他的教育战略设想中呼吁:“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家庭参与重新纳入教育。”中共中央继颁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决定”之后,又认真审定全国高等院校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把思政课程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的重要手段。德育在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功能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共识,而思政课程的德育属性及其教学内容又决定了这门课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
2.思政课程在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中处于先导地位。高等学校是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场所,任何一个大学生无论今后走向社会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技能。但是,如果我们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政治理论的学习割裂开来,就很难达到应有的学习目标。思政课程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和心理素质将起到促进作用,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这一切都是学好各类专业知识的前提条件。这里的“学好”不仅仅是学完了课程规定的书本内容,考试取得合格成绩,而是要形成自己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这还将对大学生走向社会从事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工作起到定向、驱动、监督和自省的作用。
3.重视思政课程的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未来社会竞争集中反映在人才的竞争上,而竞争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素质高低。当今的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品质。科技越发展,社会越发展,就越是需要人的智力、个性、品质和精神状态全面和谐的发展。大学生活期间是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政课程要与其他社会实践相结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构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摆正它的学科地位。教师要发扬敬业爱岗的精神,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理性因素和感性因素紧密结合起来,以教学的完整性去培养大学生的完整人格和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
[2]李秉德、王鉴.时代的呼唤与教学论的重建.社科纵横,1999年2期.
[3]杨金廷、陈美英.“两课”教育教学接受机制的构建与优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年7期.
[4]庞士让.课堂教学艺术新论.咸阳师专学报,2000年2期.
[5]孙纬君.大学课堂:不可高枕无忧.中国高等教育,1999年8期.
[6]内江师范学院《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组.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改革方案.200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