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复杂的矛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必须认清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矛盾;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矛盾,减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只有把握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的矛盾,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矛盾
1.高扬思想理论与环境负效应之间的矛盾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大学生施展才华、张扬个性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但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势优势仍在凸显,社会主义阵营的缩小和逐渐采取改革开放政策以及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经济、政治、文化交往的增加,模糊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的确立,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的有效认同,增加了大学生接受社会理想教育的难度。从国内形势看,市场经济环境所引发的贫富差距过大问题使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产生怀疑,一些党员干部的腐败现象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使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不信任感。大学生的政治行为受到消极影响,产生政治评价的偏激和信仰信心的失落。对理论教育很难接受。
2.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知识供给与大学生需求结构脱节
当代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要性存在模糊认识。有40%的被调查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没什么用。调查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方法论的树立起了很大作用,这一点是学生们所认同的,但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本身,学生持淡漠态度,反映了在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学生们在心理、认识以及行为上具有世俗化和功利性的价值取向。长期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教育目标模糊不清,内容陈旧重复,教育方式方法单一,质量评价不科学,教育效果欠佳,知行脱节,造成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需求不足。调查发现,大学生将理想和信念列入需求结构的仅占9.2%,排在整个需求结构中的末位。这自然就谈不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仰了。总之,大学生的需求结构反映了他们的主体需求的状况,大学生对自身利益过分关注的功利性主体需求特点冲淡并进一步弱化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的内在主体需求。这是影响高校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键性因素。
3.社会主导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价值选择的错位
高校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是社会化的最关键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高校大学生最需要明确的、科学的、稳定的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但改革开放以后。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国门洞开,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一元价值观与西方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局面。多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面临着巨大挑战和冲击。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失去了原有的神圣和辉煌。大学生更容易受到西方价值观的迷惑并产生轻信,从而导致价值选择和判断的混乱、失误以及社会理想确立的偏差。
4.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教学方法简单划一的矛盾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大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给高校教育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大多数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堂教学还是采用二三百人的大课堂。教师还是采取简单划一的教学方式,根本不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致使学生的厌学情绪增加,课堂教学经常遭遇学生的排斥情绪。调查数据显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接受程度高的仅占调查人数的8.5%。持一般态度的占到36.4%,有26.2%的学生表示不爱听。另有29.4%的学生表示视教师讲课的情况而定。60%的课堂必须实行点名制,否则难以保证出勤率。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很强,他们对问题的独立思考精神使他们不会简单地接受课堂的内容和教材的观点。这加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难度。
二、把握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1.精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导向
2004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略系统工程进行了全面部署。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这些都为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其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宏观政策保障。高校必须加大力度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改革,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通过求真务实的工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落实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之中。
2.把握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
调查显示,大学生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知识的获得,79%来自网络、书报、杂志和广播电视,只有21%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脱离社会热点,回避现实问题,教学缺乏实证说服力。势必影响学生对政治理论应有的兴趣,也就谈不上教学的实效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堂与课外教学结构安排、授课方式与方法必须适合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和知识需求特点。
3.尊重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根据受教育对象的特点实行分层教学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客体,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实现主客互动。因此。必须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学会尊重、爱护、关心学生,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和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事业和社会责任合为一体。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当前的现实矛盾、热点问题和敏问题,积极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随时关注学生的主体需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在深刻的情感体验中。形成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与行的一致。
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同时,要根据受教育对象的特点实行分层教学。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院校本身、高校学生以及学生的主体性需求都有明显的差异性、层次性,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必须适应这些变化特点,突出层次性,以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根据文科生、理科生以及艺术类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培养目标。进行分类教学。包括班型的设置、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实践环节的安排以及评价机制都要有所区别,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