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指导意义,从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和不同政治面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状况进行对比,总结出其中的异同,为如何改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状况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对比
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的思想基石,是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教育实践”,这种教育实践的日的足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产生并且被接受之后才可以回到实践中去,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接受问题是重要问题”。“接受是认可和接纳,是指学生对以语言及其他中介表征出来的信息或知识的择取、理解和整合过程”。
一、文史、理工、艺体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状况对比
1.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分析,文理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不明显。大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是较为全面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否定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及失败论仍有4.10%的理工类学生、1.33%的文史类学生和14.29%的艺体类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共产党用来愚弄老百姓的意识形态,仅有少数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过时的政治学说。从目前情况来看,多数学生是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介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但他们认同其观点和要求,肯定其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认知只停留在一个比较肤浅的层面上,缺乏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2.不同学科同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都表现出兴趣不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高校的一门公共课,“其性质降低了其重要性,因为在学生心目中,公共课是口头上重要而实际上无所谓的课程,加上课程设置方式上存在问题,如大班授课导致课堂难以严格管理等”,此外,与老师单一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高度相关。理工类学生中有30.61%的同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感兴趣但仍会坚持去上课;22.45%的学生表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感兴趣,学习态度很主动认真。文史类的学生中有47.06%的同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感兴趣但仍会坚持去上课;41.8%的同学表示感兴趣并且会认真去学习。约有75%的艺体类问学表示虽对这些课程不感兴趣但仍会坚持去l-课。“大学教学课堂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足,学生的满意度有待提高”。
3.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不同学科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多数人赞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及失败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程度普遍不高”。46.9%理工类和41.18%的文史类同学认为应坚持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有一半艺体类同学认为应用其他方法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目睹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伟大创举,享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有高达83.78%的理工科学生和92%的文史类学生认为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是主要的,而艺体类的学生只有50%赞同这一观点。
二、不同年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状况的对比
1.随年级增加,理论认识逐步深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大一年级100%的同学只单纯认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大二大三年级的回答逐渐全面,约90%的学生认为它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理论指导,不过7.5%的学生认为它是一种过时学说,一种愚弄百姓的意识形态;而大四年级的观点总体与大二大三年级的相同,但不存在过时论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奠定了思想基石。当前,在多元化意识形态相互冲撞和激荡的环境下,要始终坚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和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从而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想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2.各年级大部分学生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表示不感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大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不感兴趣,同学们对于课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从大一到大四年级几乎是~致的,有70%的学生选择不感兴趣,最突出的是大一年级近占100%的比例。大多数学生是在考试和高学分的压力下学习,进而增多理论知识。
3.少部分学生能够简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目的所在,对于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根本途径的观点学生们也由大一时的迷茫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渐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目标是帮助和引导同学们树立一个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是简单机械的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授给学生。目前这个根本目标是很难达成的,因为学生们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依然是不置可否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自身生活中行动的运用几乎为零。在犬学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学习实效性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化、机械化的理解。同学们在现实考试、学分的压力下,生搬硬套的接收着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不同政治面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状况的对比
1.党员与非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上差异不是很大,但党员的整体态度比非党员学生积极。学习态度上,党员的学习积极性相对于非党员学生要高。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表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感兴趣,但仍坚持上课。31.25%的党员和29.41%的团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感兴趣。党员选择“感兴趣且上课较为主动”的比重相高于非党员。总体反映出当下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是较消极的,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时没有专业课花费时间多而用心。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是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前提,目前在校大学生中,党员和非党员的同学基本上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代史纲要》三门课程都有涉及,所占比例平均约30%,从整体上来讲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不容乐观。
2.党员比非党员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深刻,仅限于表面认姗,但仍存在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党员与非党员认知不一。“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它-边指导实践,一边统领着社会主义观念体系,它是整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关于看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问题,党员比非党员立场较明确、客观,超过50%的学生有较正确和坚定的立场,认为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但仍有部分学生甚至包括党员认为社会主义最终会被资本主义同化,没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这是值得反省的。31.25%的党员是因方便找工作或提干而加入中国共产党;77.94%的非党员学生抱有各种不纯的动机。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其中包括党员,大学生对于入党带有很强的功利主义色彩。“并非宣传入党是为了找好工作,并非以功利性目的来诱惑人选择一种信仰,我们不能以功利主义所持有的眼前利益和可量化标准来评价信仰效果,可见人们的价值观略有偏颇。
3.党员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上,比非党员更加熟练与灵活。教育没有深入影响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不能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少部分学生认识有偏差。12.50%的党员和7.25%的非党员认为应参照西方资本主义的做法。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不少人很可能是因平时接收相关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过多,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加上目前中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导致不少学生认为中国应参照西方资本主义的做法。无论是党员学生还是非党员学生都有超过60%的人认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是主要的,所带来的问题会随著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解决。所以通过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生的认知也只停留在表面,其运用也是僵硬的套用。’
四、总结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收状况没有因学科、年级、政治面貌的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普遍没有太高的兴趣,为了应付考试而被追去学习,在课余时间极少数人会去涉猎相关方面的知识。这样的现状令人担忧;“如果大学生对学习任务有内在的兴趣,关注学习任务的根本意义,并通过探索学习任务内部及其与其他任务间的联系来达至学习内容的理解,则这种学习方式称之为深层学习方式;如果大学生的学习的动机是外部的,其意图是通过死记硬背等方法再现学习内容,在这种学习方式可称之为表层学习方式”,所以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表层学习方式阶段,只是为了外在的优异的学习成绩的动机而努力。’没有达到真正理解的层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都是表面的,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没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因而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没能够体现出来,仍存在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排斥,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信心,对中国共产党没有坚定的信念等问题。虽大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系统的、全面的认识,但这些大多是死记硬背奇嘴果,机械的运用理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很强烈的动机,考试的高分动机根本起不了本质性的作用,“价值观影响着求知的动机和态度,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大学既不提供部分的教育,也不提供表面的教育,更不提供精细的技艺职业教育。而是提供一种良好的人生开始”。所以,当代大学生应利用好学校这一平台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