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学细节在课堂中稍纵即逝,要靠教师去捕捉,去把握。它犹如课堂的精灵,倏忽而至,稍纵即逝,让人始料不及。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小心把握。若能智慧地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细节,进行一些新的创意,那“生命”就会不断地给课堂生成智慧,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 化尴尬为动力。例如,在一次区数学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一位年轻老师正兴致勃勃地和学生进行谈话导入时,突然电脑出现了故障,大屏幕上一片空白,学生都好奇了,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屏幕上,对教师的话语置之不理。可这位年轻老师却不慌不忙,熟练地处理了电脑故障,并对学生说:“一点小问题不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学生欣然应允。这位年轻老师凭借自己娴熟的电脑技术和自身魅力化解了一次教学中的尴尬,还充分利用这次小尴尬,运用一句话展示了自己的教学智慧,让听课老师和学生为之折服。
课堂上,我们随时会碰到各种突发情况,常常会使我们尴尬不知所措,而它恰恰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如能灵活机智地处理,就能化不利为有利,起到课堂催化剂的作用。
2. 化错误为智慧。学习了分数实际问题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小明读一本315页的故事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2/7,第二天读了余下的1/5,第二天读了多少页?
有位学生出现了这样的做法:315×2/7×1/5=18(页)
教师面对学生错误的做法没有讽刺挖苦,而是这样启发学生:“谁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马上就有学生举手回答:“这样列式,就表示第二天看的是第一天的1/5,而不是余下的1/5。而现在题目中告诉我们的是第二天看的是余下的1/5,所以要先把余下的求出来,再用余下的页数乘1/5。”这时那位做错的学生彻底明白了错误所在。
教师巧妙的设问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以错例为契机,生成了学生的智慧。
3. 以幽默促思维。教师良好的幽默,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例如,在一节五年级的数学思维训练课上,我让学生解答一道鸡兔同笼的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学生看到题目,议论纷纷,有的用心算,有的用笔算,始终算不出结果。学生思路纷乱,一时想不出好的解决办法。每只鸡的两只脚和每只兔的4只脚在捣乱,如果兔和鸡的脚只数一样,那就好办了。看到这一情景,我不慌不忙地说:“我命令,全体兔子立正(像人一样两脚着地)提起前面的两只脚。”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神奇的眼睛。我又说:“现在,兔和鸡的脚只数相同了。上面有35个头,下面有多少只脚呢?”学生齐答,脚的只数是头的个数的2倍,是35×2=70(只)。我接着问:“和原来脚的只数比,少了多少只呢?”学生计算后马上得出是94-70=24(只)。“这24只脚到哪里去了呢?”教师问。学生回答:“被兔子提起来了。”师又问:“现在笼里有多少只兔子?多少只鸡?”学生们欢叫道:“有12只兔子,23只鸡。”
这样一个抽象而枯燥的题目,通过教师的灵活处理,在幽默的教学中,变得那么浅显,生动而有趣,犹如漫天迷雾被太阳驱散,一切东西都看得明明白白。幽默与风趣,令学生们发出了愉悦的微笑,更是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
4. 以等待促发现。有时我们会把一节课的容量作为评价依据之一,那些给人感觉“风风火火”的课,会让老师们觉得内容充实丰满,觉得学生的收获会特别丰富。其实,课堂中也需要一些“等待”,这种“等待”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充分地思考问题的本质。
如教学一年级的“认数”时,我让学生用小棒来表示25,要求要让大家一下子就能看出是25。大多数学生对我的要求心领神会,摆了2捆和5根,我非常满意。但是当我巡视到一位平时非常优秀的女生身边时,却发现她还在不紧不慢地摆着小棒,对老师的到来全然不顾。当时我觉得心里的火已经在窜起来了,怎么这么优秀的孩子居然还不会表示,尽然还在玩小棒,而且还是那么“专心”!可是理智马上提醒我,不能过于草率下结论,也许她有不同的摆法呢。于是我没作声,静静地看她摆。正是我那时片刻的等待,让我避免了一次错怪孩子的尴尬;也正是那片刻的等待让我发现孩子是多么可爱,多么会思考,她摆了5个五边形。那5个五边形摆在课桌上,明明白白,还有谁不能一下子看出来呢?数的组成还有谁比她更熟练呢?
课堂中应多给孩子一些思考的时间,即使是错误我们也应善待,更何况在我们片刻的等待中会使整个课堂思维涌动,会有更多精彩的画面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