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名师;特征;品质;成长历程;案例分析
论文摘要:以培养名师、打造名师为主题目标的“名师工程”已成为各地和各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与目标,探讨名师的特征、内在品质和成长因素,可为我们认识和审视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名师成长历程提供新的视角,并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尤其是“科研兴校”、“特色化学校建设”、“教师发展学校”、“校本课程”、“校本研究”、“校本培训”等一系列新理念的兴起,不仅变革了传统的学校观念,更是前所未有地把教师推向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与核心位置,教师角色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与期待。正因为如此,以培养名师、打造名师为主题目标的“名师工程”成为各地和各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与目标。关于名师的认识和探讨,诸如名师因何而名?名师何以“成为”?名师“成名”给我们的启示又是什么?等等,也就成为值得我们深人探究的重要课题。笔者以第五届全国“十杰教师”32名候选人的事迹为案例素材,对名师的特征、内在品质、成长因素及其启示进行探讨,以期对我们认识和审视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名师成长历程提供新的视角。
一、名师因何而名:名师之特征
所谓名师,顾名思义就是著名的教师。广义而言,就是社会各界影响广泛并拥有追随者和知名度的杰出人才;狭义而言,是指教育人才的精英,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教育理论的创立者和教育实践的带头人。因此,也可以说,第五界全国“十杰教师”候选人就是名师。其特征如下:
(一)名师,为教育倾其所爱的奉献者。
为教育倾其所爱、无私奉献是名师的共同特征之一。从第五届全国“十杰教师”32名候选人身上,我们会探切地感受到:没有了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从名师的教学生涯中我们不难看出,对学生的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基础,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纽带,是燃起学生对校园生活强烈向往与追求的火焰,也是激励学生融人快乐的校园及课堂生活的动力之源。名师并不求回报多少,只求学生有进步;名师不求得到多少,只求生命给予自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扎根教坛,倾心育人。比如贵州省刘恩和老师做了一名“愚公”,拿着私家的贷款盖校舍;福建省郑捷老师身患直肠癌还要走进教室,奉献“余热”;湖北省王月娥老师给人当保姆、干勤杂工,以资助家境困难的学子完成学业……在这些名师的眼里,他们对学生的成长无不充满着激情,无不寄予着靠教育来改变穷乡僻壤的愚昧与窘困,让子孙后代过上幸福日子的厚望。
(二)名师,引领教育实践创新潮流的探索者。
“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育创新,而教育创新的根本在于教师的创新,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观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事实上,这32名“十杰教师”候选人都没有把教育和教学当作简单重复的劳动,而是扎根于教坛,脚踏实际地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寻求新的惊喜与发现。比如,浙江省史海定老师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种教学板块模式;山西省陈百年老师率先试行“以学生为主,讲授为辅”的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陈规;安徽省张家营老师一直主张教师是“助产婆”,他用“移情别恋”式的教学模式,使课堂生机盎然……感悟名师的经历,我们可以肯定,这些教学模式的提出与推广,并非名师们一时的蟠然了悟与偶得,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甚至是一辈子扎根于教育实践中,刻苦学习、积极尝试、认真钻研、不断实验、细心雕琢与探究的结果。
(三)名师,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
我们处在学习化的时代与社会,教师作为教育者,首先应当是一个称职的学习者。变革教学从学习开始,是名师应恰守的信条之一。名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要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行者,要成为站在教育教学前沿的人,要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要成为自我不断持续成长的人,必须以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为前提。只有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
(四)书师,走进学生情感世界的阳光使者。
走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这,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但是,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以及对学习与生活的认同,并不仅仅存在于认知的表面,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因此,理解是师生关系的基础,动情是教育的关键。传统学校教育因过分注重对学生的说教与灌输,轻视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缺乏师生情感的参与与交流,而受到了不少洁难。是故,“爱学生,就必须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比如辽宁省董大方老师,她搬掉了课堂上“用来看管学生的桌子”,消解了学生心里头的“病根”,师生心灵之间的坚冰也就融化了……
二、名师何以成名:名师成长的内在素养
名师之所以格外受人关注,最为重要的是其内在品质所表现出来的人格气质、个性修养,在引导学生,伴随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表达的育人理念与自身内隐的理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如刘禹锡所云:“名由实生,故久而益大”。是故,作为名师,其内在素养主要表现为:
(一)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究意识。
1.创新精神。
教育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和实践探索的需要,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健康发展的常青树。这是因为,教学本身不是僵化的教条或刻板的逻辑,也不是简单的照搬课本或单调重复,而是给予学生以鲜活的血液和创造的灵性。相应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教师创新精神为前提条件的。作为名师,他们在教育教学方法上,通过改变过去习惯的灌输知识的方法,积极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比如,陕西省赵文忠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广西自治区韦成荣老师的“全面发展与张扬个性兼修”的教学观以及山东省杨屹老师的“情趣教学法”等等,是他们一心要给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与他们一起飞翔。
2.实践探究意识。
光凭热情并不能搞好教育,教育事业需要教师对知识的求真,对生活的求善,对事业的创新。而名师实践探究意识的培养,并不是要求他们要研究“高深理论”,而是要对教育现象及问题进行不断地尝试、探讨与总结,以及对传统教育教学有所发展或突破。这就是教育创新的逻辑起点。比如上海市何金娣老师为了办好辅读学校,“投石问路”,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课程教材;山西省陈百年老师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实验,他没有被动地等待专家的指导或帮助,而是与师生们一道实验、观察、分析、反思、论证,使教师参与的热情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究意识也得到了培养与锻炼。
(二)奉献精神和勤学进取意识。
1.奉献精神。
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奉献。教育毕竟不是“温饱产业”,而是人生事业,其意义就在于献身。基于爱学生,爱教师职业,名师也因此而创造了自我、超越了自我。人为的并非纯主观的,为人的并非纯功利的。就像江苏省薛法根老师说的那样:“作为一名教师,懂得了如何去培育一代新人,就会看淡名利,甘心付出。哪怕工作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我们从甘肃省拄着双拐教书的张学成老师、福建省身患直肠癌还要给学生上课的郑捷老师、湖北省饱尝助学甘苦的王月娥老师、扎根于家乡教育一线而高薪聘不走的江西省的华小明老师等人的身上可以看出:这些名师,哪一位不是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和责任来书写自己的人生?!名师与普通教师一样,都从事着教书育人的工作,可名师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将自己所全部拥有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学生,奉献给了自己衷爱的事业。
2。勤学进取意识。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名师成名不是“速成”的,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位不断学习进取的教育工作者。这是因为,教师工作的创造性与实践性比较强,相应地,对教师学科知识结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文化素养、业务能力等方面的素养要求也比较高。从“十杰教师”候选人的事迹中我们不难看到,名师在日常生活中,再忙再累,也要抽时间读书看报,及时充电;也要挤时间参加培训,更新知识,转变观念;也要找机会考察,学习先进的理论及经验……就像青海玉树草原的希望之星吉格勒老师,每当他忽然想起一个满意的词句时,总要将它写下来,记在本子上;夜深人静,一盏孤灯……怎一个“勤”字了得?干一行,不但要爱一行,钻一行,更要钻出名堂。名师,其“忙碌”而又充实的一生与终身学习的思想和不断进取的意识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三)专业精神和引导意识。
1.专业精神。
教育本应是发于情、出于自愿的行为,不能以教多少知识、培养多少技能而满足,而是要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此,教师专业精神包含敬业乐业精神、勤学进取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精神以及负责参与精神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这就是说,教师专业精神的形成,意味着教师对教育的热爱与专一,意味着教师对实践的反思与孜孜探究,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意味着教师本身观念的革新。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责任,这是第一位的。有了责任,教师就会将教育好学生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就会认识到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价值。比如,贵州省刘恩和老师甘当一名“清贫的‘黄金干部”’与“愚公”,在他的心里,学校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再比如湖北省王月娥老师、云南省张桂梅老师、甘肃省张学成老师、吉林省林占春老师,等等。他们的助学甘苦,他们对学生的关爱、鞭策、引导等,无不根植于对教育的忠诚、对生命意义的珍爱。黑龙江省王宝杰老师说了一句掏心窝的话:“耽误了庄稼是一年,耽误了学生可是一辈子啊”!
2.引导意识。
教书育人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师生成长的园地。对教师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不是要“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多少技能,而在于引导,即引导和帮助学生,如何学习、生活,而非强迫、灌输。就像安徽省张家营老师,他常常将自己当作“助产婆”的角色,在他的教学中没有现成答案……不难看出,名师施教的关键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养成善于学习与思考问题的习惯;即导动机,以激励学生对学习的激情;导兴趣,以唤起学生对课堂教学与学习的向往;导方法,以启迪学生对事物探究的路径;导思维,以提高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导理论知识,以建构学生内心深处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认知水平。一句话,引导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
三、名师之启示
透过以上32位“千杰教师”候选人的事迹,我们不难看出,名师成长的历程并非一定就要经历“奠基基础、丰富实践和理论提高三个阶段。”也非“名师成功的背后,往往有一批胸襟博大的内行、专家、领导的支持、推崇及媒体的传播。我们以为,名师成名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在于:
(一)淡泊名利、倾。‘教育。
综观这32位“十杰教师”候选人,他们无一不是淡泊名利、倾心教育、埋头苦干之人。在他们的眼里,名誉既是动力也是绊脚石,也可能是担子,更可能是包袱。也正是在名师对学生真诚的、无私的、持久的、无歧视的博爱的驱使下,他们在接过鲜花与掌声之后又默默无闻地风雨兼程……事实上,他们在从教期间,往往要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真正的名师,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会一以贯之地热爱教育,一往无前地投身教育并创造业绩。正如陶行知所说的“爱满天下”。俄罗斯教育家托尔斯泰说得好:“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像父母一样爱学生,那么他将比那种虽然读过许多书,但却不特爱事业,也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二)德艺双馨。
古人云:“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学者第一要看德器,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名师从教,不仅富有个性特色,又追求人格化教育。他们善于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育对象的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上,深浅疏密的合理分布,重点难点的解析与把握,疑点热点的巧妙处理;教学方法上巧设悬念,巧布疑阵,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思想教育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一他们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高超的技巧,灵活多样的方法以及春风化雨般的言语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解开学生心头的一个个疙瘩。他们不仅是教学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教学名师,更是学生可靠的德育导师。
(三)形成教师专业精神。
教师专业精神形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在这32位“十杰教师”候选人的身上,始终体现着一股令人振奋的精神力量。教育不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与认识,更是一种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因此,他们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有人放弃了自己的发展机会;有人挑战生命的极限,将一片丹心献给了教育事业;有人为求“真经”,刻苦学习,四处奔忙;有人孜孜不倦,与孩子们一起成长,并用心点燃孩子们头脑中创新的火花;也有人扎根于穷乡僻壤的教坛上,勇担重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的那样:“健康、情绪充实的精神生活,创造性劳动的乐趣,从心爱的事业得到满足,都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⑧。”宁夏毕玉明老师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能当一位教师是我的福分”。
(四)具备终身学习的精神品质。
教书育人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这门“学问”的生长点就在于教师本身学而不已的精神品质。综观犯位“十杰教师”候选人,他们无论学历高低,都具备好学不倦、自学终身的特点—学历低,则努力补课;学历高,则继续深造。也就是说,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教师要通过一生的学习来获得的,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敢于打破陈规陋俗,勇于进取,善于创新。事实上,终身学习是不断造就自己,拓展自身知识和才能,不断培养自己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的过程。名师终身学习的精神,使他们不断从一个目标向另一个新的目标迈进,以塑造更加丰富、积极、富有创造力的人生。
(五)加强实践创新与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的教育实践创新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在其专业生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因为,实践不但在教师接受外界信息时起过滤作用,而且也是最真实的生活来源。这就促使实践源于问题、终结于问题的行动在行动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从而使创新成为可能。有道是,苦干是一种态度,巧干是一种智慧。另一方面,作为名师,他们在“大的实践智慧”的指引下,不断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探究教书育人的方法道理,进而引领教育创新的潮流。事实证明,名师的成长就体现在“学习—实践—探究—创新—再学习—再实践……”这样一个循环前进的基础上。
(六)具有多元评价学生的理念。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笔财富,“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相同的兴趣和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一种“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材”的观念。就像天津市朱兆琳老师说的那样,“恳切的激励,能让失败孕育成功,一味地苛求与责难,会使成功化为乌有。面对失败或成功的结果,孩子最需要成人的安慰和鼓励。学生最期待教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作为名师,他们都能视学生为金子,为待雕的璞玉,并抛弃了原有的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择功能,而忽视促进学生发展功能的思想行为,将注意力转移到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拿着“放大镜”寻找着他们身上的优点,使教育评价工作不再成为学生成长中的包袱,而成为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泵”。
(七)建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与教师一样,学生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倾向和要求。这就是说,心灵需要沟通与理解,生活需要对话与倾听,尤其是对学生具有唤醒与引导作用的师生关系。教育不是要将学生带到一个陌生的世界,而是进人一个以他们自己为主人,围绕自身的生活世界而进行的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相信,师生之间是平等的、相互促进的、共生共长的,老师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老师。正如湖南省匡妹仔老师述说的那样:“教育的美,首先是从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和谐了,大家自然会喜欢这个班级,这所学校,就会努力学习。”因此,教师要将自身作为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知识输出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独立的劳动者转变为合作者。只有这样,铸造名师风采才不会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