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就业指导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困难 分析 指导
【中图分类号】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2
1 现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规模逐年上升,加上近五、六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连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取得了飞速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145万人到2009年毕业生人数已经迅速增加到611万人,高等教育也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然而,飞速增长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也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据教育部统计,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后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的就业率在不断下降。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8年仅为不到70%。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而毕业生却逐年增加,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日益激烈。从全社会的范围来看,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笔者结合自身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经验和体会,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现状及问题成因,对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2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多种原因。其中,既有高校、用人单位、家庭等的外在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分析明确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成因,便于寻求积极的应对措施。
2.1 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
2.1.1 高校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我国的教育体系着重于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因而在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基本功扎实,但是缺乏创新能力。我国的很多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大多沿袭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需求模式,相对于目前瞬息变化的社会情况,已经严重地滞后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使得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前几年部分高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盲目地新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在短短的几年内使得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人数激增,出现了严重的就业市场供过于求,造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一种巨大的人才和资源的浪费。
2.1.2 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不完善
当前许多高校没有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择业观、职业观、诚信观和创业观的指导,而更多的是毕业之前开办几场讲座的突击指导,这些应付式的就业指导对学生根本起不到实质性的指导,忽视把职业生涯设计和自主创业结合在一起的全程化指导,缺乏层次感。有时,反而会使学生就业思维紊乱。此外,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渠道比较狭窄。学生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专家化、专职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非常紧缺。
2.1.3 用人单位的人才准入体制脱离实际
在我国高校连年持续扩招的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市场逐渐呈现出“供过于求”态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水平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少用人单位盲目地提高录用标准,对毕业生提出许多超越了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的准入条件,普遍把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在读期间获奖情况以及工作经验等都列入了招聘的基本条件,这种现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中极为普遍。此外,有些用人单位为了追求高效率的利益回报,往往在招聘时只愿意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而把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忽视了大学生的潜能和可塑性。
2.1.4 家庭对学生就业的期望较高
一名大学毕业生,经过十五、六学习,家庭对其的投入巨大,对于学生家长而言,自己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精力,能够在学生大学毕业时候得到可观回报,以及能够在经济发达地区、大的城市、大的单位找到一份收入又稳定的工作是十分自然的希望。但是这些观念无形中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大学生毕业后都希望找到一份“收入高、地位高、并十分稳定的“好工作”。但是这样岗位能吸纳的大学毕业生毕竟有限,如果大家都把目标锁定在这些范围较小的行业,必然加大毕业生的竞争压力和就业难度。
2.2 大学生自身内在因素
2.2.1 大学生落后的职业生涯观
我校对2009届2200名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就业意向问卷调查,此次调查显示:85.12%的学生选择在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就业;10.25%的学业生希望去北京、上海等地;只有4.63%的学生愿意到省内其他地区就业,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的畸形聚集现象比较明显。毕业生之所以就业压力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毕业生就业目标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深圳、广州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或国有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和国家机关,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不到最后关头不愿放弃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想法,导致失去了很多求职机会,错过了不少好的工作岗位。一句话,问题出在“职业生涯观念”上。
2.2.2 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矛盾
大学生就业观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普遍现象。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就业的薪资期望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实际待遇之间矛盾,大学生对薪资的期望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待遇;另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的自我意向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很多大学生头脑中精英意识过强,对薪资和职位的要求较高,眼高手低,不能胜任理想职位。由于他们不能恰当的给自己定位,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出现大学生就业市场“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现状。
2.2.3 毕业生缺乏足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工作能力、求职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社会对大学生应有的就业能力有着一定的期望要求,大学生只有符合相应的要求,才有可能在就业市场求得一席之地。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因为自身的就业能力不够所致。
3 就业指导对策
3.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
当前高校各种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但笔者认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就业市场的发展。第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在学科结构的调整上,要加快传统学科的改造,加大应用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的发展力度,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新型的学科结构。在专业设置方面,要避免以往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狭窄的缺陷。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改造传统专业,第二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改变以往那种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运用讨论、辩论、案例分析、仿真训练、参观、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手段,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3.2 建立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长效机制
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高校既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也要通过多方面努力,建立长效机制,帮助大学生有效解决就业困难。首先,高校要把促进毕业生就业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目标中,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其次,高校应该与用人部门联动互惠的方式积极有效地拓展就业市场。再次,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职业心理咨询与辅导体系,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使学生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耐挫能力,以健康的心态去赢得人才市场的竞争。
3.3 构建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全程化体系
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全程化应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建立分阶段、多层次的就业指导体系,全过程、多方位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以专科生为例,大一新生为职业启蒙期,应以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为主,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帮助学生从进入大学阶段一开始就确立人生目标、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二为职业定向期,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全面拓展职业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特别是利用节假日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便进行职业定位,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三为职业冲刺期,要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心态调适、创业教育等培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3.4 加强自主创业教育,拓展学生就业途径
大学生是青年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富有激情,思想解放,是时代发展的生力军,是社会中最具创造力的一个群体。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风起云涌,一方面解决了学生个体就业问题,还为社会提供一些就业岗位。所以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加大自主创业教育,通过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营造创业文化环境、加强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创业过程模式、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教育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精神、创业知识结构和创业能力,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等,由“求职者”转变为“创业者”,展示出当今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3.5 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就业观
大学生应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准确定位,以进取的姿态主动适应社会。首先大学生不能只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大单位,而应放眼世界,结合自身特点,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到中小企业去寻找新的突破点,其次,大学生所在家庭的家长也要转变观念,不要认为自家小孩在西部地区、农村社区、中小企业就认为小孩没有出息,这几年培养付诸东流。而是多鼓励,让大学生有一种强大的家庭支持感,使他们青春散发出灿烂光芒。
4 结语
总之,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高校,要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努力做好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推荐,构建全员职业生涯平台。与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氛围,确保高素质人才能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巨大的能量,同时学生也应努力提升自己的求职能力。我相信只要学生、高校和社会齐心协力,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大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 姜爱贤,孟亮,刘桂英.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1):132~133.
[2] 李瑾.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和指导对策,今日科苑,2008(16),p38
[3] 舍娜莉.浅议就业难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8(12):83~86.
[4] 孙玲,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j].黑河学刊,2005(4),p32.
[5] 涂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p18
[6] 宋丽贞,曹宁宁.直面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高校对策[j].东华大学学报,2008(1),p75.
[7] 黄昌建,龙力,李荣华,许茜.高校全程就业指导模式构建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6),p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