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创造性阅读主要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度启发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在阅读材料中质疑、解疑,通过多角度思考,独特地感受语言,提高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它强调个性化的鉴赏、体验,强调个性化见解和启示的发表,从而实现“有创意的阅读”。如何尽快地使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呢?下面谈谈我个人对小学语文创造性阅读教学的一点看法:
1 教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机械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
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提醒学生,或结合教材,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不能让其松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2 教师应努力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理解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理解,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客观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我国创造教育的倡导者和先行者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就说过“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眼晴,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这样,感知力、理解力、创新力才能处于最佳状态,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教《草原》这课时,我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优美描写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感受草原的美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出草原美丽的画面,还配上悦耳的音乐,让学生来欣赏。很多学生都陶醉了,仿佛不是置身课堂,而是正在千里之外的蒙古草原上流连忘返!看完录像,我让学生上讲台,作小导游,复述课文内容。学生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用创造性语言生动描绘草原,在描绘中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课本剧的表演也能积极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活跃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语言。如在学完《一件运动衫》之后,我让学生进行了课本剧的表演。学生改变了叙述的方法,自己插入了许多细节。通过表演,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 课堂上激发大胆想象,培养创造性的思维
想象是指人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的新表象的心理过程。想象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效果明显。在教学实践中,我的两点做法是:
3.1 抓准教材提供的“机遇”作为想象的发散点。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闪光点、空白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如教学《白杨》一课,文中写了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留下了他们“不知道”的“空白”。我利用课文的这段“空白”,让学生充分想象两个孩子所不知道的内容:他们不知道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愿。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当年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他们不知道新疆的环境是多么艰苦!他们也不知道爸爸、妈妈在那里克服了多少困难,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他们更不知道爸爸、妈妈这次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去新疆读书……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想象了无数个“不知道”。
3.2 充分利用故事结局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推测可能产生的新结局。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结
时,我让学生想象:当列车开动时,站台上会是什么情境?有的学生想象一些人会随着列车奔跑,舍不得列车离去;有的想象一些人唱着朝鲜送别的歌谣,看着列车远去,忍不住流下伤心的泪水……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锻炼,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4 鼓励学生多思好问,培养创造性的见解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根据自己的写作经验告诉我们: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如果孩子从小总愿意对身边的事情多问个为什么,思维必然会活跃起来。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就必须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在阅读过程中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首先,在课堂上我不以权威者、裁判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是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宽松的环境,让学生与老师平等相处,老师成为学习的共同研究者,使学生敢于自由发问。其次,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当学生质疑时,我认真倾听;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偏差时,我先给予积极的肯定,“对每个人来说,自己的任何思想都是宝贵的”,再给予适度的引导。如学完《飞夺泸定桥》一课后,我告诉学生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自由发问。当时就有个学生站起来问:防守泸定桥的敌人有两个团,后来又调两个旅去增援,而我军只派了红四团去夺桥,为什么不多派一些人,这样夺桥会更有把握。我首先肯定学生读书认真,能积极思考,然后我引导同学们再品读课文,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认为我们红军战士士气高昂,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可以以少胜多,不需要派那么多的兵力;有的学生认为书中说了“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人越少行军速度越快,我军只要能甩掉增援的敌人,就有必胜的把握……
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生质疑中,启发学生一步步独立思考并获得自己的感悟,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启发,阅读的收获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