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持续深入推进,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断优化,必然形成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西部高职院校要抢抓机遇,实现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建设的战略转变,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地区;高职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36-04
近三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为全国850万个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零”的突破,而这些家庭过半数是贫困地区、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家庭。高职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明显提升,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也逐步提高。
西部高职教育在国家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潮流中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提高,但与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显著的差距,办学综合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无疑为加快西部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和保障。我们要理性分析面临的挑战,紧紧把握发展机遇,提升西部高职教育办学水平,突出办学特色,扩大社会影响,实现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建设的战略转变,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积极作用。
高职教育对推动西部经济
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农林牧业、旅游资源、能源与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长期以来,由于西部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是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具有优势的行业,走以资源开发为主的道路,但由于基础条件薄弱、产业结构布局欠优、劳动者素质偏低、人力资源总量不足、应用型人才紧缺,加上地理条件和交通不便等种种因素,资源优势没有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技术优势、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升级与梯度转移的加速,作为产业转移承接的西部地区,必然形成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输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行各类教育中培养高素质适用性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部高职教育发展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突出区域特色,对接产业发展,加快构建定位科学、结构合理、规模适度、注重内涵、质量可靠、突出特色、协调发展、服务地方的西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为西部地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服务。这样,才能在新一轮大发展、大变改的时代潮流中,在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下,赢得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创新力和创造力。
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东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的差距
十余年来,西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办学实力及社会影响力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东西部的高职院校无论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办学规模、社会环境、发展速度,还是在经费投入、校园建设、硬件设施、培养模式、师资力量、品牌专业、课程建设、教改科研、实习实训、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学生就业、社会服务等方面都明显地表现出不平衡性,有着显著的差距。
从东西部横向比较来看,东部高职院校总数是西部的近两倍;从2006年开始成为国家示范和骨干的高职院校来看,目前东部有106所国家示范和骨干院校,西部有55所,且西部的国家示范或骨干院校大多集中在省会城市,西部相对优质的高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从西部自身纵向比较来看,西部高职院校从2000年的29所发展到目前的269所,增长了近11倍,但西部各地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四川、重庆、陕西、广西、云南发展较快,青海、宁夏、西藏发展缓慢。
(二)影响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经费投入不足高职院校主要是由行业办学和地方政府办学。由于西部经济比较落后,国家和地方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均十分有限,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年
生均投入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即使是西部骨干院校,其学费收入所占比重也过高,达到了46.2%,办学经费的一大半要依靠学费收入,政府投入不足,学校无法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办学条件改善,进一步制约了西部高职的发展。
师资队伍薄弱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学生数量增多,师资力量日渐不足,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而目前教师引进主要以应届大学毕业生为主,但他们缺乏技能教育的经验,实践和动手能力不强。一方面,西部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引进难、培养难、留住难,另一方面,受人事管理政策的限制,学校想从企业调入既有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能工巧匠充实师资队伍又十分困难。
专业设置欠优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趋势及其对劳动力类型的需求结构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有着直接的影响。西部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分析调研及中长期发展预测,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还不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与企业用人标准和需求的对接度还不高。
校企合作不够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真正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缺乏政策与法律保障,呈现出极不稳定的态势。由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双方合作动力不足,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在合作内容、方法、评价机制上缺乏成效,难以形成持续的长效机制。
加快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主导职能,落实政策保障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政府应在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法规和政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国家应建立区域高职教育协调机制,对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提高生均预算内拨款,建立国家主导的西部地区高职教育发展基金,对部分专项项目进行针对性建设和支持。地方政府应把高职教育发展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出台发展高职教育的具体实施细则和地方性法规、政策,采取设立专项基金、专项补助和职教经费统筹等措施,逐步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同时,在办学用地、办学贷款、人才引进、校企合作的企业方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二)立足区域,科学定位,创新体制机制
高职院校要科学定位、准确分析自身的地理位置、社会资源、办学传统、专业优势等。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上要强调应用性、行业性、区域性,及时跟踪地方产业的动态变化和人才需求,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贴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将学院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与区域产业优势、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如此才能得到地方政府更多更实在的政策支持和倾斜,逐步形成经济与教育发展相互拉动的良性格局。
(三)树立正确人才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大力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建设一支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相对稳定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一方面,通过培养现有师资,有计划、有步骤、全方位、多途径地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大力推进工教结合,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轮训制度,使教师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际岗位学习实践,随时了解、把握、跟进企业新技术、新趋势;另一方面,积极与政府人事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地方人才引进特殊政策,从企业生产一线引进既有实践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再者,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形成专兼结合、符合专业发展方向的优质师资队伍。 (四)对接市场动态需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设置是学校育人理念的载体。优化专业设置,应在努力保持和充分发挥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的基础上,敏锐掌握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信息,为学校专业建设提供导向。西部高职教育必须构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体系,加强调研、分析、预测,进行专业布局,增设新专业、储备预专业、改造老专业、淘汰旧专业,打造宽窄适宜、稳定与灵活结合、长线与短线结合的专业格局。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教学模式、课程改革、师资队伍、教材、实训基地等各项内涵建设。形成专业发展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发展,专业、产业互动的良性态势,形成学院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五)深化产学研
合,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
要深入分析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加强校企合作,紧紧依托行业,通过建立产学研结合机制、组织保障机制、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同步机制、利益共享机制等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推动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由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参与,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计划、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能够更贴近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校内基地岗位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将企业的产品、案例、技术、标准、项目引入到课程中,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灵活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构建实训教学体系,将职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入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实训中有一种直接进入职业场景和职业角色之中的感觉与体验。要加强对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完善保障激励机制,促进双方形成稳定持久的互动合作关系。
(六)推进中、高、本衔接,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
中高职“立交桥”的搭建和有效衔接在顶层设计的体制层面、具体运行机制方面都亟须完善和优化。要打破中高职专业设置存在的“各自为政”现象,在政策上加强统筹协调,加快建立统一的专业目录;积极尝试“对口单招”、“注册入学”、面向初中毕业生的“五年一贯制”、面向中职和高中毕业生的“3+2分段培养”等多种形式的中高职衔接;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年限、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系统化设计,在目标导向、学分制管理和弹性学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另一方面,适度扩大高职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比例、渠道和专业面。开展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试点,高职以国家或省级示范、骨干院校为主,本科以应用型普通本科为主,进行项目的联合申报,实行“3+2”、“5+2”分段培养模式,即高职教育学习3年(五年制高职学习5年),经过资格考核,进入普通本科教育学习2年。学习期间,由对口试点的高职和本科院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同时,国家对西部地区办学条件好、发展快、示范性强的高职院校应给予相应政策支持,筛选确定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契合、优势突出、办学实力强的专业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试点,以点带面,稳步扩大高职本科教育的发展规模,构建更加完善科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七)拓展各类职业培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社会服务的特征与高职教育的特征密不可分,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西部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要以面向区域经济为立足点和切入点,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专业、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和科技服务,满足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再就业培训需求,满足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劳动者素质提升需求。要着力构建与政府、企业、社区、乡村等密切联系的开放式培训体系,建立灵活开放的职业培训网络。要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联手,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开展技术传播、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同时,要注重文化服务,促进和推动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企业文化的互动融合,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软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八)优化东西部援助长效机制,共享优质资源,增强发展能力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宏观背景下,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实施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2006年1月,东部11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与西部19所高职院校签订对口支援协议,拉开了高职院校东西部对口援助的序幕。近年来,结对的学院不断增加,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施路径、援助内容、保障措施、工作实效、发展带动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总结经验和深化推进。需要国家继续在宏观上统筹规划,建立东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对口支援项目激励机制,由教育部牵头,省教育厅衔接,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与援助和受援院校成立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对口支援工作,建立对口支援、跨区域合作办学的长期运行机制,从领导组织机制、监督协调机制和指导机制等方面加强制度保障。同时,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对口支援的投入力度,设立对口支援专项经费,按照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
场导向、开放联合的原则,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学术交流、科研项目、人才培养、教师互访、实训基地、联合办学、资源共享等多方面、多途径、多模式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实现优质资源跨区域共享,增强西部高职院校自身造血功能,实现双方发展能力的共同提升。
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人才市场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又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西部高职院校要抢抓历史机遇,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需要,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加快实现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建设的战略转变,培养一大批文化基础实、职业道德好、专业技术强和综合素质高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定勇,杨华明.东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分析[j].价值工程,2011(21).
[2]张圣喜.打造高职教育品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j].中国西部科技,2009(20).
[3]廖波光,张慧敏.高职教学改革现状分析及趋势展望——基于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职类)报告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19).
[4]王寿斌.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的“学历嫁接”[n].中国教育报,2012-05-31.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