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章对中国民歌发展的主要阶段、特色进行分析,介绍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且流传甚广的民间歌曲,以及中国作曲家对中国民歌和欧洲和声调式之间关系的研究。
【关键词】中国民歌 源流 特色
一、中国民歌的起源
中国民歌诞生于遥远的古代,形式多样,反映生活的各个方面。早在周朝时期(公元前6—3世纪),当时民间歌曲和舞蹈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皇帝任命专门的官员来挑选民间诗词和歌曲。
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479),在当时流行的颂歌、典礼、劳动号子和其他民间歌曲的基础上,编著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称作“歌曲之书”。直到今天,这本书仍然被视作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诗经》中歌曲的曲调并没有得以保存,但根据宋朝学者朱熹的曲谱可以得出结论,即《诗经》中歌曲的旋律与音乐朗诵类似。《诗经》里一部分包含礼节性的颂歌和赞歌,用于在寺庙和祭坛演唱。据此有理由推断,这一古代赞歌集子的双重性。孔子是《诗经》的宣传者和第一位注解者,他在《诗经》的历史基础上创建了自己关于道德责任和古老道德的学说。
二、中国民歌的发展
1.民间歌曲,是人民生动的历史。历史中的任何事件都可以在歌曲中找到反映。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发展了细腻高超的个人技艺,与之并行的是民间歌曲创作的成熟和不断完善。逐渐的,有节奏的喊声形成了具有高度音乐性和文学表演性的旋律。因此,民间歌曲的演唱艺术应被视为生活现象和历史过程的反映。反过来,中国民间歌曲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汉朝等流行的民歌、唐诗、宋词、元曲等,这些都与民歌密不可分,民歌为许多伟大的诗人、词人、戏曲家提供不竭的创作源泉,民歌的精神世界、情感和思想都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如果就内容而言,应当首先关注那些在劳动过程中出现的歌曲。劳动过程伴随有相应的歌曲,悠扬的歌曲伴随着劳动节奏,中国劳动人民为劳动创造了不同的旋律,旋律最为特别的是牧歌。妇女和姑娘们在纺织、刺绣或采茶、采摘水果时所唱的民歌,那么,很容易就可以观察到,这种演唱是怎样变成一场小型音乐会的,她们既是歌者,又是听众。当然,这种歌曲演唱方式并不是偶然的,是由于劳动的特点而必然出现的,并且与劳动性质和节奏有直接联系。在古代,中国女性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因此,民歌中女性题材占了很大一部分。
2.抒发爱情是中国民间歌曲的代表特点之一。这种题材的民歌歌颂了真挚、坚强的性格以及温柔慈爱的心胸。爱情民歌的旋律,时而深情、触动人心,表达纯洁和高尚的情感;时而低沉、痛苦、忧郁,刻画了分离的日子和孤单的苦痛。有时这些旋律的产生是因为年轻人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以及对青春无往不胜的信念。在民间歌曲的主人公中,不会看到封建社会里故作姿态的美女,而这恰恰是生活中常见的。韵律感十足的画面,富有灵活性,除了第2和第4韵节的重复之外,其他每个小节的韵律都是不一样的。
三、中国民歌的调式调性特点及其独特表达方式
很多中国民歌倾向于用五声音阶中最符合自身音列结构的调式中心音。通常这是主音或者属音、属和弦。旋律经常从主音、主和弦开始,以属音、属和弦结束。以属音、属和弦开始,以主音、主和弦结束的歌曲比较少见。在唱响这些宽阔音域的歌曲时,我国人民创造了未超越音列范围的旋律,这些旋律以感情充沛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美而著称。
中国民间歌曲在优美的形式中蕴含着真挚的情感,民歌中充满强烈的情感。在五声音阶调式的基础上发展,中国民间歌曲拥有非常宽广的声调范围,可以使旋律不只是按照每秒、每六十分之一秒、或者五度音之间流转,也可以在六度音、七度音和八度音乃至更宽阔的音域流转。这极大地扩大了声调范围,丰富了表达手段,赋予中国民间歌曲旋律更加独特的形式。
我们越是对中国民族歌曲深入了解,越是被它的伟大与美丽所深深吸引。一首忧伤的、广为传唱的歌曲《小河的水》,是山西省记载的歌曲。此歌曲饱含深深的情感。歌唱者以月亮在河中的倒影为引,忧郁地怀想自己远方的爱人……抒情民歌多样的旋律极富表现力。
中国民歌能以其细腻的音乐形式,表现出明亮阳光的形象。这一类的中国民歌有云南省流传甚广的歌曲《小溪》,这是
人的、充满魅力的、热情洋溢的爱情之诗。整首歌曲在哆唻咪发四个基础调上建立并发展,简单的音乐语言,却深刻而直白地表现了此歌的纯洁真诚之情。
艺术创作的目的并非要将原始的东西变得面目全非,而是使其富有更强的表现力。我国存在西方唱法或者民族唱法的问题,是否可以利用这两种歌唱方式,转达音乐富有感情的内涵?一些中国音乐学家认为存在这种可能性。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音乐教育的基础是歌唱。在民歌这一载体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获得音乐的入门知识,培养自己的艺术品位。
歌曲是人民生活的纪念碑,是人民智慧的高度凝结,是人民创造力量的表现形式。中国民歌基本上是以独唱为主,然而,在中国现代歌曲中很少能够听到多声部(一般是二声部,偶见三、四声部),我国作曲家创造了非常优秀的作品,并在欧洲和声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中国音乐中典型对演唱的四度音程——五度音程结合,对其进行形式多样的多声部加工。
现在,很多中国音乐家都十分担心新时代中国音乐中的民族风格问题,中国很多学者、音乐学家都撰文研究两大音乐流派——中国和欧洲流派二者的相互关系问题,以及寻找现代民族风格的问题。对多声部演唱形式的关注,提示中国作曲家关注对欧洲古典和声和复调音乐进行创造性开发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对欧洲和声系统进行开发不应丢失对民族音乐语言的感觉,也不应摒弃民族音乐中的音调音乐结构,更不应丧失民族音乐语言的个性。
参考文献:
[1]h.纳扎尔连科.演唱艺术[m].国家音乐出版社,1948.
[2]б.п.格尼奇.演唱艺术历史[m].乌克兰国家音乐学院,1997.
[3]宋祥瑞.民歌研究,一波三折[j].黄钟,1994(4).
[4]罗梅.中国民歌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展望[j].乐府新声,2010(1).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