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家校合作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实效性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家校合作 高等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n higher education home-school cooperation
wu dan
(dehong teachers college, dehong, yunnan 678400)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questions and cause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the families; it's tried to put an improved response on effectiveness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home-school co-operation; higher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①他认为,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我国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以来,广大莘莘学子进入大学学习已不是难事。然而,家校合作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的后果,使我们意识到加强高校与家庭的合作已经刻不容缓。因此,本文拟对高等教育中“家校合作”的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1 我国高等教育“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1.1 整体计划性差,机制不健全
基本上,很多大学生的家长只有在新生见面会时才有且仅有一次的与校方有过直接接触,在之后的四年大学中,家长仅能依靠子女有限的电话或书信来了解其在大学所接受的教育情况。这虽然受家长对高校教育水平关注意识、学生与父母交流多寡、地域阻隔(大部分大学生都是到外地求学)等因素的影响,但根本原因是高校内部没有建立起专门有效的沟通家校双方的机制,使得家长无法对子女在大学阶段的知识与能力的增长有一个明晰、细化、连贯的了解。
1.2 沟通渠道单一,家长参与有限
心理学家莱维持1972年通过实验证明:双向沟通组在速度上、秩序上不如单向组,但在正确性上,增进了解与建立良好关系上大大优于单向组。研究者认为,在单向沟通组,传达者因无法了解对方接到指令后的状态,缺乏反馈而不能及时调整指示,接受者也由于无法从对方的态度上了解自己的领会与行为是否正确而产生不适感与挫折,出现埋怨或抗拒心理。可见,沟通交流的效果受沟通方式的影响。②家校合作是一个家长与学校相互沟通与协作的过程,既需要学校联系家长、与家长沟通,也应该包括家长对学校事务的了解和参与。但许多高校在理解家校合作时往往是以学校为本位,强调家长对学校教育活动的配合;在同家长进行沟通时仅仅只是采取一些简单的方式,如印发学校相关刊物、电话采访家长。高校与家长沟通渠道的单一化导致家校合作的积极性不能得到真正发挥。
1.3 合作方式流于形式,没有建立评价体系
一些高校虽然也采取了家校合作的措施,但都仅停留在表面上的工作,如定期给家长邮寄校刊、校报,为宣传办学宗旨及方针进行简单的电话访问,逢学校举办大型活动还会邀请家长莅临参观等等,但涉及到大学生的能力、心理、素质等核心问题的双向交流却显得尤为单薄。另外,缺乏合理有效的评价机体,对家校合作的成本收益比没有进行量化评估。
2 家校合作困难的原因分析
2.1 学校管理者的观念问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有一个观点,他认为“学校应当领导家庭”。笔者以为,学校的管理者也应当对家校合作持积极的态度,在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对家长要发挥引导的作用。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却认为学校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其他人不应干预。即使是在高校中,一部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也没有完全摆脱这种“师道尊严”的传统。他们总是视自己为权威,对家长一方的意见熟视无睹、置若罔闻。而另外一些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就像乔伊索·爱泼斯坦所说的,他们“都喜欢家庭参与到学校管理过程中来,但许多人却不知道怎样建立积极的和富有建设性的方案,并常常害怕一试,从而形成了一条‘花言巧语的常规’,教育者们势利、傲慢,表示愿意支持伙伴关系,却又不愿意采取任何行动。”③
是决策者这种在观念上的不重视,使得家校合作愈发困难重重。
2.2 家长过度放心的心态
不少家长在子女考入高等学府后,便认为孩子已经成人,他们的认识、行为已经趋于成熟,不需要进行教育。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忽略了子女的心理变化,放松了对其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家长们知识层次上的差异,加上自身“终身学习”观念的缺失,无法做出与时俱进式的教育,更不会主动与校方就子女在大学中所受教育的质量问题进行探讨,只一味地单纯信任高等(下转第51页)(上接第16页)教育,心甘情愿地拱手将教育的权利与责任让与校方。
2.3 大学生与家长缺乏沟通
当今大学生因观念上对教育没有正确、深刻的认识,认为文化水平较低的父母已经丧失了对自己的教育资格,不愿与父母沟通,导致两代人之间明显存在“鸿沟”。据一项调查表明:“经常、定期与亲人联系的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14.33%;不太多、但定期与亲人联系的占10%;偶尔与亲人联系的占22.67%;几乎不与亲人通信的竟占50.67%,而几乎不与朋友联系的仅占12%。”④大学生与家庭关系的淡漠,不愿意对家长吐露在学校的真实情况,致使家长无法准确了解子女在大学里的学习、生活与心理状态,对子女的教育也只能停留在口头叮嘱的层面上。
3 增强家校合作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3.1 更新观念,明确职责,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
家校合作中的双方都应当认识到,学生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教育对象,学校只有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才有可能到达推动学生健康发展这一家校合作的目标。有效的合作需要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在家长和学校要明确各自的角色与分工,改变学校为主、家长为辅的状况,形成双向互动、同步协调、共同负责的局面。学校尤其应当为家长创造一个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文化与氛围,将家长切实纳入到家校合作的体系中来。
3.2 建立双向互动的交流互访制度
定期向家长汇报学校发展动态、学生整体思想生活学习状况,可通过每学期邮寄成绩单的方式来实现。此外,学校可以邀请在校表现优秀的学生家长到学校进行讲座,利用这些家长多年的亲身经历和人生体验,对广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等的教育。
3.3 利用互联网,创新家校双向沟通模式
学校可以在本校的网页上实时向家长通报学校近期开展的各项活动,开辟出专门的交流专栏,使家长也可以对学校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互相交流,互相补充。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感想体会、业余爱好等发布到网上,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学生往往也更乐于真实地表达,从而使家长更容易了解真实的信息。这种互动化的交流,克服了传统单向交流的弊端,因而可以达到学校、家长、学生“三赢”的效果。
3.4 拓宽筹措资金的渠道,保证家校合作有效实施
目前制约校方开展家校合作最大的问题就是经费问题。但是不可因为资金的瓶颈就限制了家校合作的开展,也不可以拿经费不足作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借口。各个高校应当尽力筹措专项的活动经费,并专款专用,全部用于家校合作活动的开展,使活动的形式更丰富、内容更全面、目标更具体、措施更完善。筹措资金的渠道可以是:(1)吸引社会力量捐助,吸纳共建单位的赞助,或是商业团体的赞助;(2)会费,可以模仿日本的pta(parents-teachers-association,即家长与教师协会)组织经费筹措渠道,向参与合作的会员收取少量的会费;⑤(3)向教育主管部门或是关工委等教育对口部门申请专项资金划拨。学校应该设立相关的部门对经费的筹措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管理,并保证经费使用情况公开、透明。只有保障了家校合作的经费投入,才能保证家校合作活动的顺利开展。
注释
①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97.
② 李斐.新时期家校协同教育实施策略的思考[j].琼州大学学报,2007(2):81-82.
③ 肖前玲,王德清.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价值及其改善措施[j].教学与管理,2005(5):7.
④ 毛颖颖.大学生活:书信离我们有多远[j].中国青年研究,2003(3):79.
⑤ 董晶.加强家校合作,构建和谐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6:42.
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