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门课程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及其教育价值要通过对课程内容的编写来实现。本文从《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的编写呈现方式、课程中各学科知识的构建以及活动选择安排来探讨影响该课程内容编写的因素及原则。
【关键词】综合课 影响因素及原则 呈现方式 知识构建 活动选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45
课程在教育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教育的目标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它打破了以往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综合了地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内容,以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出发点来培养当代公民所必备的人文素质、公民意识和民族意识等。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与社会》以为学生提供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观察、体验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学生在体验式和探究式学习过程中丰富社会生活经验,构建对社会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参与社会生活、应对社会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乃至健全的人格!
由于该课程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历史任务,因此该课程的内容设置显得尤为重要。按照以往社会人文学科课程内容设置的传统,影响课程内容设置的因素包括:社会需求的制约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学科知识的结构;影响课程内容设置的原则包括: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原则,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社会生活发展需要的原则,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原则,系统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等诸多原则!下面本文将以《历史与社会》一为例来探讨该课程内容设置采用的原则和影响其设置的因素:
在内容标准中,由《历史与社会》统领着两大探究学习领域——“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探究”和“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探究”。在“两大探究学习领域”下又分别设置了五大学习主题。其中“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探究”又分设“三大学习主题”:我们在社会中成长,我们身边的政治、经济、文化,我们生活的区域和环境。“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探究”由“中国历史与文化”和“世界历史与文化”两大主题构成。因为“社会”与“历史”是相互联系的两个领域,一方面现实社会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现实社会活动也推动着历史发展的进程。李大钊先生曾有一句名言深刻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把过去的社会生活纵着去看,便是历史,横着去看就是社会。”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尽可能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至少从纵向和横向两个侧面出发向学生展示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性,如,“我们在社会中成长”是学生必须了解的,涉及社会学、教育学的部分内容,也包含着历史知识,因为成长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即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的成长史。而“我们身边经济、政治、文化”则主要是经济学、政治学和文化学的部分内容。与以往的初中课程相比,新增的这些内容是常见的生活知识,也是他们走向社会必需的知识,体现了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原则,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以及适应社会生活发展需要的原则。对于历史与人文地理的内容,基本是采取主题构建模式进行整合。知识整合的原则是运用的符合社会生活发展需要的原则;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特点的原则以及学科知识的发展动向。该标准剔除了不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知识,增加新的视点和观念。
在内容呈现方式上,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强调学生自身的观察、感受与体验。以历史学科为例,在将整个学科分为“中国历史与文化”与“世界历史与文化”两部代之以“古史演进”“古代文明”两大框架。前一部分从“我们身边的历史文化遗存”切入,简明扼要地介绍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线索,后一部份专题探究中国古代文明成就与特点。中国近代史(1840—1949)设计了“危机”与“探索”两大框架,使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族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得以更好的展现。中国现代史的框架结构是“发展”与“成就”,更清晰地展现新中国迈向现代化奋斗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世界史部份设计了“古代文明”“近代变迁”“20世纪的世界”“机遇与挑战”四个主题,使古代、近代、现代世界历史的发展线索更加鲜明。同时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体现该课程综合
特色,教学内容也做出了较大调整,一改过去政治史、斗争史,战争史一统天下的内容设置。例如:“古代妇女状况”“古代手工业、商业”“古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重要的古代文明的内容,综合性明显加强。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些内容则调整得清晰、连贯、集中,而单科历史因是王朝断代,这些内容经常被打断,不易展现其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规律。各朝代的一些并非重大的事件、现象则被有选择地删除。中国近代史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综合调整,力求使主题更鲜明更集中,历史脉络更清晰。如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调整为“了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后果,认识中国面临的内外危机”。世界史在保持清晰线索和主干部分的基础上,内容上做了适量的删减。在地理学科的内容选择时由于是从课程整合的角度出发,因此地理的技能要求就以隐性的方式渗透在课程内容之中,不再以独立的学科系统呈现。
再从活动安排的选择来看,根据与内容标准并列的活动建议,本课程强调探究式学习,强调方法与技能培养。为此课程标准中“社会探究的技能和方法”并不单独设置技能的学习内容与指导,而是采取寓学习指导于教学之中的做法,将其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同时这些技能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技能训练等活动,如记笔记、填图等等,而是包括精心设计和具体实施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上网搜集资料探究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等,使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方式,既能够实现理解、认知、探究与创造,又能够得到体验、交流与表现。总之,技能与方法的设计与定位在初中学生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既不超过他们的能力所及,也不仅仅是一般性操作;基于定位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本课程特别强调学生能力的发展、健康态度的养成,这就要求相应的研习与体验。社会探究的技能与方法分为三个方面:材料研习与运用、体验与思考、合作与交流等。
综上所述,我们以《历史与社会》课标一为例,从课程的内容呈现方式、课程中各学科知识的构建安排以及活动安排的选择等方面来解读影响社会科课程的内容设置的因素及原则。明确了作为承担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历史任务的课程,其教育的目标、价值如何来体现和实施!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教材教法新探” 陈辉 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p80—90页
[2]《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18页
[3]《獒奶、狗奶、狗奶、和人奶》 聂幼犁 刘立新
[4]教育学泪淑纲要 赫而巴特 人民教育出版社